中肯不是中庸,兩者之間有區別,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作為一種方法論,它已經深深滲透到了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每一個元素和成分之中,成為構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庸的本質是什麼,在《中庸》這本書裏,是這麼寫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歸根結底,勉強可以這樣概括中庸的處理方法,就是寬容,講究無為而治。中肯則不一樣,我對中肯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是對兒女,點明其優勢和劣勢,如果是對事,說明其成功和失敗;如果是對人事,明確其主要的厲害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肯會是更積極、也更尖銳一些的工作方法,一個公司的中層是組織發展策略的主要執行人,太講究無為而治,寬容大度,績效目標很難實現。
建議三:要培養做計劃的能力。
很多人工作起來是沒有計劃的,遇到什麼事處理什麼事,如果沒有遇到事,當天就輕鬆了,算是賺到,這樣的工作方式很被動,如果你背負著沉重的績效指標,這種工作方式80%以上會被上級否決,因為很難看到進度。將目標逐步分解下來,再做計劃,並按照計劃安排工作,可以確保你始終圍繞重點的績效指標開展工作,這有助於保持工作進度。
關於做計劃,我有幾個心得可以提供參考。
其一,一段時間內,計劃的重點隻可以有一個。如果當務之急是集中解決人力缺口,那麼短期之內計劃的核心內容就是招聘,其他和招聘關係遠的工作,可以放在次要的時間,或者索性交給其他同事負責。如果同時接到兩項以上的重要工作,沒有辦法安排先後順序,那麼至少要在工作完成周期上和上司討價還價,如果這一點做不到,至少要討來一張“免死金牌”:如果事情沒有100%的完成,不能過於苛責。如果這個“免死金牌”沒有討到,沒有辦法了,隻有加班加點,貢獻業餘時間,可是,即便如此,也要堅持善始善終,做完一項工作再做另外一項,人雖然有兩隻手,但隻有一顆頭,而頭決定手,所以,一次隻能做一件事,這是原則。如果中途有人打擾(做中層的,這種時候估計很多),簡單的請示就算了,假如是臨時加進來的事,除非是緊急且重要的事項,一律要往後延,不然就極有可能出現忙碌一天,什麼事也沒做成的窘迫局麵。
其二,如果是一件需要花費較長時間的事,可以用倒推法來做計劃。即從最後的完成日往前,將計劃分為n個階段,為每個階段設計一個最遲的完成時間,這個方法應該很多人都用過。
第三,如果計劃中涉及到和相關部門同事的溝通和協調,盡量壓縮個人的辦公時間,給對方留下充足時間,這有助於目標的實現。我在這方麵吃過很多虧,有時候覺得一個很小的事情,讓同事幫忙做一下,比如說提供一些報表,或者通知某人某項信息,或者找某人做個簡單的麵談收集一些我想要的資源,我預估這種事最多也就半個小時已經能夠完成,對方卻遲遲沒有回複給我(理由很多,有其他工作要安排,沒有遇到合適的時間等等),幾次三番追問,弄得人家煩,自己也煩,所以,需要別人幫忙的工作,早通知,不定期跟進,晚要求結果。
第四,要善於應對壓力。沒有壓力輕飄飄,可是壓力太大,工作也會變成負擔,這樣的工作就做不長久。所以要學會分解壓力,分解壓力的方法有很多,我習慣先對壓力進行指標分解,壓力的另外一種解釋,可以約莫等於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績效目標出來,當你用這種方式來定義壓力後,壓力就是可分解的了,界定好總的目標(也就是對壓力進行定性分析,轉化為某個指標),對總的目標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分解,形成一個一個的階段性的小目標,引入時間坐標,這樣,壓力就被化整為零了,就好比一塊黑壓壓的烏雲,如果是一整塊漂浮在頭頂,下雨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雨量會很充沛,但如果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棉花形狀,下雨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而如果這些棉花球能夠按照既定的路線排列開來,受到人為的控製,概率就更低了。對壓力進行分解形成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工作計劃,不僅有助於你向上級彙報工作進度,還能幫你保持長期的工作熱情,原因很簡單,還有什麼比任何事都在掌控之中更能帶來成就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