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其他(7)(2 / 3)

那麼,如何設計一張信息類的表單呢?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哪些考量呢?我經過那次崗位信息收集表的洗禮之後,每當要設計一張收集信息類的表單,我一般都會這麼做:

首先,拿出一張紙,把我想做的事清楚地列出來。

這一點因人而異,有些人天生習慣在頭腦中推沙盤,事情不必寫在紙上,他也有非常清晰的、理性的認識。不過,我恰好是另外一種人——如果事情不寫在紙上,我頭腦中對它的認識往往都是胡亂的、模糊的、甚至是衝動的。這和我的性格有關。

我是個急性子的人,我媽媽曾經評價我,說我就像隻毛猴子,經常是想到了什麼立刻就會去做,做了一半才發現壓根兒不對,於是再倒回來重新開始,費時費力。這讓我吃了很多虧,浪費了許多不必浪費的時間。一直等到我30歲之後,才慢慢改變了這個性格,但有時候也還是會發作,尤其是事情很急的時候。就像在上個星期,我參加一個培訓,老師是個外國人,他為我做衝突解決測試,其中一個非常緊要的選擇項,是這樣的:當你不知道一件事要怎麼做的時候,你會選擇先做再想還是先想再做,我毫不猶豫的選了先做後想,老師的眼鏡都險些跌了下來,那次培訓課有七十幾個人參加,隻有我一個人選了這個選項。培訓師問我為什麼會這樣選,我說,按照我一貫的工作方法就是,一件事如果不開始做,你是永遠不知道哪裏會出錯以及哪裏會有不懂的。老師沒有對此做評價,不過,他用不怎麼嫻熟的中文,給我一個建議,說:凡事三思而後行,再思可矣。

我知道這一點,所以我也在努力想辦法改善自己的這個特點,而我想到的辦法就是:每當要做一件相對來說複雜一點的事,就把這件事詳細、清楚、準確地描述在紙上,直到它像合同條文一樣嚴謹。我是學法律的,可能是專業帶來的影響,我對法律文件的嚴謹性有一種類似於強迫症一樣的關注,為了確保書麵表達出來的意思和設想完全吻合,我會不斷的修正、刪改語句,直到它沒有任何歧義為止,我覺得,這是一個用來改善我躁進習慣的一個不錯的方法。

在這裏我也建議那些和我有一樣困擾的朋友,如果你們也經常被人評價為急性子,做事風風火火的,諸如此類,如果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開始製約你的發展了,那麼,不妨采用我正在用的這個方法,在開始動手做之前,把你想做的事,詳細、清楚、準確地列在紙上,要逐字逐句去斟酌語言,直到你滿意為止。做這件事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當你在係統地思考用何種語言來描述你頭腦中抽象模糊的想法時,無形之中,你已經在思考做好這件事可能要涉及的方方麵麵了。

其次,為了把我想做的這件事做好,我需要做哪些具體的工作。

用一個金字塔或者樹形的結構來解釋這一步,這就好比是我想要做的這件事,它位於金字塔的頂端,在本質上,它既是一件事,同時,也是一個目的,為了做好這件事,或者說,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需要做一些具體的事情,而這,就是最接近頂端的下一級事項了。

舉個例子來說,還是前邊那個崗位收集表的事,如果要重新做這個表,我會按照這樣流程來:

第一,拿出一張紙,把我想做的事清楚地列出來。

我想做的事是這樣的:我想評估公司各個崗位的價值(方便我設計合理的薪酬體係)。

第二,為了把我想做的這件事做好,我需要做哪些具體的工作。

為了能夠評估公司各個崗位的價值,我需要做以下這些事:了解公司各個崗位的基本工作;對這些工作的性質進行判斷(比如難易程度、創新需求、受控程度、管理要求等),找出崗位價值點;觀察這個崗位在整個公司現有組織體係中的地位;評估崗位產出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公司的收入表。

第三,為了把這些事情做好,我需要收集些什麼屬性的信息,把這些信息項(我姑且給它起一個計算機語言裏會用到的概念:字段)一項一項在紙上列出來。

在做完了前兩步的鋪墊之後,對於我將要收集的信息種類,也就是字段,我頭腦中已經有一個相對清晰的印象了,但這還不夠,我需要把這些字段一項一項的列出來,逐項地分析,做出定義,做交叉比對。

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因為,做完上述兩步之後,我們對信息項的印象,還是模糊的,不精確的,它來自我們大腦淺層麵上的思考,不夠全麵,有時候甚至隻是同一種屬性的信息在我們頭腦中的不同反映(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你和別人討論的時候,發現用的是不一樣的名詞,但是等你或者對方解釋過內容後,你會發現,你們講的是一樣的意思),而信息收集表裏的各個關鍵字段,彼此之間,首先要是不可兼容的,反應的信息不應該具有重複性,如果是重複的,毫無疑問,必須要刪除,否則會造成整個表格臃腫不堪。但公司內部使用的信息收集表,必須要簡潔、實用,能夠反映問題,一份設計得重複且臃腫的表單,很容易招致不必要的抵製,並且傳達出一種人力資源部門做得很不專業的印象。

所以,不要怕麻煩,把你頭腦中想到的需要收集的信息定義成字段,並為每個字段做一個定義(這個定義是做給我們自己看的,不過,以後如果有需要,也可以直接將它列在表單裏,方便填表的人識別),再將這些定義,進行交叉比對,確認他們彼此反映的內容是不重複的,如果有重複,那麼,能合並的盡量合並,能刪除的盡量刪除。

經過這樣的比對以後,現在留在你手上的,就是定義準確且反映的內容不交叉、不重複的字段了,這些就是表單的關鍵字段,它們經過合理的編排後,將會組成我們的表單。

如果你發現,對表單的關鍵字段很難做準確的定義,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用最簡單同時也是最明白的語言,把這個字段能夠反映的本質內容列出來。

舉個例子說,比如我設計的那個信息收集表,如果我重新做,我會這樣定義裏邊的字段。

.崗位關係:反映崗位在公司整個體係中的地位,包括上下左右層級崗位名稱。

.任職資格:任職的學曆、能力以及經驗要求。

.工作內容:具體的常規工作以及各類臨時安排會有該崗位處理的工作的詳細描述。

.自由度描述:該項工作在是否受控以及受控於什麼崗位。

當這些關鍵字段都定義清楚了之後,我就發現,我所想要設計的那張表格,它已經不僅僅是存在於我的頭腦中了,而是已經悄悄地畫在了紙上了,隻是麵前隔了一層薄薄的雲霧,隻需要撥開那雲層,就可以清晰見到它的形狀和樣貌。

第三,關鍵字段的信息收集以何種形式體現出來。

這是在回答一個問題: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方便填表人提供信息,同時最大限度收集到足夠多的有用的信息。

我對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目前我嚐試過的兩種方式,一種是填空式,一種是判斷式。

我最開始的時候認為,填空式是比較麻煩的,這表示填表人要寫很多字,不管是手寫還是電腦打印,這都是一個既花費時間又花費精力的活兒,估計人家多半不樂意做,或者說,很容易就做得很敷衍。所以我選擇了判斷式,針對表單裏的每個字段,我直接把可能的答案列舉出來,讓填表人做判斷,選擇其中一個就行了。這種方式,很多調查表都選用過,並且似乎做的也很成功。

但是後來我發現,用判斷式來設計企業內部使用的表單,很多時候,都不太妥當。一方麵,當我決定用判斷式來設計信息收集形式後,我將被迫針對字段本身可能會出現的答案進行窮盡式的列舉,這會增大我的工作量,但是,最主要的是,我從根本上,其實限製了填表人的思維方式和發揮空間,很有可能填表人針對某個字段的信息反饋是在我提供的答案之外的,而他又不願意或者懶得補充出來,如此一來,我不僅沒有收集到足夠的信息,我甚至還可能收集到了錯誤的信息,而我為此卻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所謂費力不討好,指的就是這種事了。

所以我多數信息收集類的表單,最終都還是采取了填空式的方式(盡管大家都很討厭這一點。),判斷式的方式,隻針對極少數情況下,我需要引導對方接受我的某一些選擇的信息收集表單,才會使用。

在做這些工作的時候,我其實並沒有非常深入的考量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不應該選擇判斷式來設計企業內部的表單,昨天我開始係統整理信息類表單的設計思路,寫到這裏的時候,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我想了想,覺得有可能是因為以下的這個原因吧。

我們在企業內部使用的信息收集類表單,和企業對外使用的信息收集類表單,它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我們對外使用該類表單(以問卷調查為例),很大程度上,是在麵對不特定的群體,收集一些特定的信息,具體來說,就是這些群體對於我們自身某個方麵(比如產品、服務、形象、特色等),持有何種看法。這個時候,選擇判斷式的表單是合適的,因為,一則,你已經知道你設計的信息收集字段,它可能的答案是什麼(好或者不好,有或沒有,知道或不知道,更喜歡A還是更喜歡B,諸如此類),你需要做的是:知道什麼樣的人會選擇什麼樣的答案,從而方便你下一步采取何種行動;二則,考慮到你的填表人都是陌生人,對你基本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為你寫長句子以回答問題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就算你需要收集的信息本身是複雜的,你也會想方設法用簡單的方式表現出來,哪怕為此必須要把表單做得臃腫肥長,或者不得不做多幾個表單。

但是企業內部使用的信息收集表單就不同,它的作用,很大層麵上,其實是在麵對特定的群體(公司內部的員工),收集不特定的信息,以便發現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或者調整管理平台,針對這種情況,使用填空式的收集方式,會比判斷式的收集方式更合適一些,而且,從人事部門本身的職能出發,似乎也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我們人事部門的工作,歸根結底,不外就是發現人的需求,滿足人的需求,幫助人自我提升,而人的需求本身是千變萬化的,哪怕是針對相同的字段,因為人的能力、經驗、興趣、愛好、特長不同,他會填寫出來的內容,也都是會有差異的,麵對一個如此敏感的內部群體,我覺得,從微觀上來把控,可能會好一些吧,而填空式就是一種微觀層麵上的設計方式了,它能夠照顧到人的差異性。

但是,這又並不是說,企業內部的表單,都不能采用判斷式的方式來設計,事實上,對於那些需要引導、或者說,希望可以控製填表人回答的表單,應該使用的,就不能是填空式的設計思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人事部門要組織一次戶外拓展活動,這類信息收集類的表單,就必須要使用判斷式(上山下海爬樓梯,隨便你選,但隻得這幾個答案,其他的沒有了。),否則答案一定千奇百怪,收集了也等於沒有收集;又比如,員工的福利方案,如果金額是確定的,想調查如何使用讓員工最容易有滿足感,設計方式也應該是判斷式的,否則勢必會出現眾口難調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