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節 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1 / 1)

宋太宗早年生活十分得艱難,當上皇帝後生活上依然保持了儉樸的習慣,而且嚴禁在宮中使用金銀作裝飾品。有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寒冷,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雪下個沒完。宋太宗在宮內用火盆取暖,拿著酒杯自斟自飲。看著外麵的大雪,他想到那些缺柴少米的百姓,在這天寒地凍的天氣裏該怎麼度過!想到這些他的表情變得越發沉重起來。於是,便召開封府尹進宮,宋太宗對他說:“如今天寒地凍,大雪又下個不停,我們有吃有穿有柴用都會感到寒冷難當,那些缺衣少食,又沒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是饑寒交迫,度日如年。我命你馬上帶著衣食和木炭到汴梁城發放給那些衣食無著,沒柴燒的人,給他們解解燃眉之急。”開封府尹領旨,親率衙役,備好衣服、糧食和木炭到汴梁城挨家挨戶地問候,凡有困苦和孤寡老人都留下足夠的糧食衣服和木炭。宋太宗的善舉感動了整個汴梁城,於是,曆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後來,人們把能夠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比喻為雪中送炭。病床前的守候,失落時的陪伴安慰,困境中的扶持,這都是雪中送炭。這是能夠點亮受困者心中冰燈的炭火,是溫暖失意者的心靈之火,是助人們擺脫困境走向成功的希望之火。所以雪中送炭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一種特別崇高的地位,就算是輕如鴻毛,也會讓人感恩戴德、終身不忘。

經濟學家通常是用效用來體現雪中送炭的價值。效用是用來衡量一個人從一組商品和服務之中所獲得的主觀上的幸福或者滿足的尺度。假設你把一百元錢給了一個億萬富翁,他可能連看都不會看一下,或許還會認為你腦子有問題。但是,如果把這一百塊錢給一個幾天沒吃飯的乞丐,卻可以救活他一條生命。如果把效用數量化,那麼窮人從這一百元中獲得的效用就是100,而富翁則連百分之一都感受不到。穆罕默德·尤努斯所開辦的農村銀行,曾向貧窮農婦貸款27美元,這“27美元”對於銀行家們來說微不足道,可它卻是許多貧窮家庭的現實需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雪中送炭”給人帶來的效用遠遠高過“錦上添花”。簡單點說,就是你餓的要死的時候給你一桌豐盛的飯菜,這就是“雪中送炭”;而在你酒足飯飽之後再給你一桌小甜點,這就是“錦上添花”。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卻比較熱衷於錦上添花而不願雪中送炭,社會上日益彌漫著一股嫌貧愛富的風氣。而且“錦上添花”的行為,已經形成了一種危險的價值取向。

經濟學家舒爾茨說:“世界上大多數是貧困人口,如果你懂得窮人的經濟學,那麼你就會懂得經濟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就像尤努斯的窮人銀行一樣,雖然27美元並不能為他帶來多少利益,但是世上畢竟還是窮人多,一個27美元成不了什麼氣候,可是無數個27美元將是怎樣的財富?因尤努斯所倡導的小額信貸業務在全球幫助數百萬人口脫貧,所以他在2006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對窮人而言,尤努斯的“27元”是雪中送炭,對自己而言則是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

當你“送炭”於人的同時,幫助了別人,也提升了自己。別人感恩你,你也會為此感到充實、會因此而受到更多人的愛戴和認可,有助於你良好人脈的形成和個人形象的提升。這樣的收益,就算你刻意的用金錢來做投資,卻也未必能夠得到。雖然從經濟學的成本與收益角度分析錦上添花的人並不是什麼小人,但是也不能過於熱衷,更不能折射出人性的卑賤。要自覺地做個“雪中送炭”的人,這樣才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