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塗燕娜
在廣州這座大都市,在燈火璀璨的繁華背後,有這麼一群人,來自農村或者城市的邊緣,通過不懈的努力拿到進入城市的通行證,渴望在城市中實踐年輕的夢想,卻漸漸發現,原來自己是這個城市的遊民,一直遊走在這個城市的邊緣,自己不屬於這片土地。繁華的燈火照亮的是這個城市的天空,而不是自己的內心。從小被灌輸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卻發現融入這個城市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於是,夢想與現實,該何去何從?
一、農民和農民工的孩子
小T:一個來自粵東偏遠山村的大三學生,母親是農民,父親是農民工,從小便夢想著有天一定要走出農村,通過不懈的奮鬥,終於拿到了進入城市的綠卡——大學。
關於小T的家庭背景,小T自己是這樣說的:“我的家鄉地處粵東與福建交界處一個比較偏遠的農村。我的母親是一個農民,從村子的一邊嫁到村子的另一邊,一生幾乎從未走出過這個村莊。我的父親是一名農民同時也是一個建築工人,按照現在人們的叫法就是農民工,從農村走出,雖不是文盲,也沒受過高等教育,常年除了少數時間生活在農村家裏,其他的時間就幾乎是在建築工地上度過。要不是母親自己在家裏當農民維持著,那麼除了我,我的弟弟妹妹就是留守兒童了。”
雖然現在農村的麵貌也有了一定的改變,農民的孩子不用再去種田,他們也有更多選擇的機會,現在更多的孩子都選擇到大城市謀生,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艱辛的。對於這個問題,小T有自己的體會:“在家鄉普遍是孩子上到初中畢業甚至沒有畢業就出去外麵打工,而畢竟都隻有十六七歲甚至更小。在我初中畢業時也曾麵臨這樣的困境,但對學習的執著和不甘心就此走同齡人的老路讓我決心一定要跑出農村,雖然深深地愛著農村愛著農民愛著這一片熱土。雖說考上大學並不意味著就已經成功,但是起碼不用一輩子蜷縮在黑暗的工廠裏永無天日地生活著,最後把自己也轉成一台隻知道重複著生產的機器。所以既然我已經算是走出來了就不能讓弟妹們再走這條路。對於兩個妹妹已經無法改變什麼的時候,隻能盡力讓弟弟不走這條路。”
農民和農民工的孩子,在城市中是一個比較尷尬的身份,有時候需要應對外界異樣的目光和壓力,小T說:“從來沒有否認過這一身份,也從未為此自卑過,因為這是我的本質所在,如果隻是為了證明自己身份有多高而否認這一點,那跟被抽空了靈魂剩下一副行屍走肉有何區別呢。不是住在城市中跟隨著都市的潮流穿著時尚的服裝帶著現代的麵具便自我標榜說我跟農村、我跟農民跟民工沒有半毛錢關係。即使暫時穿著廉價的衣服我也不會去名牌店買一件幾百塊錢的名牌衣服穿在身上便以為步入了上層社會跟住了時代的潮流,在還靠著父母拿錢生存的時期,名牌隻能襯托出無恥。”
也是因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有著無法言說的特殊情感,而現在在廣州讀書,城市文化對她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於農民和農民工的生存狀態,小T是深有體會:“在家鄉,向來為農民視為珍寶的沃土已經漸漸荒廢沒有人願意耕種,原來成片的稻田已經被荒草所掩蓋。但是隨著農民大軍進入城市之後沒有學曆沒有文化沒有技能沒有經驗沒有關係,隻能淪為邊緣人物徘徊在城市的邊緣無法進入主流,隻能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一起蜷縮在邊緣的角落了,城市中心的住宅生活便是不敢奢望的了。但是回家時隻能在親朋好友麵前裝出一副從大城市回來的樣子,而隻有他們自己知道自己的內心有多空虛,甚至連回家的車費都是借來的,隻能在過節之後自己一人回到倍受磕碰的城市中默默品嚐這份痛楚,麵對艱難的生活。所以即使在廣州或者其他城市生活多長時間也依然覺得自己不是屬於這片土地的,在人潮中經常會不知所措,回到農村便是走在路上也是親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