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閑侃二(1 / 1)

成功者的坎

縱觀曆史,但凡一統天下的領袖,都要經過一次以少勝多的大戰,不知是巧合,還是必然。

李世民出兵10萬圍困洛陽王世充一年,雙方兵困馬乏,這時,河北竇建德發兵30萬來救王世充。李世民的所有大將謀士集體要求撤退,以後再戰。李世民力排眾議,命令主力繼續圍城,自己點兵八千到虎牢關和竇建德玩命。虎牢關之戰開始,李世民8000人以少勝多擊敗竇建德大軍30萬。從此,奠定了統一的基礎。

陳友諒出兵40萬,戰場2600艘,拿著“開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的決心,順流而下進攻南京。

朱元璋沒有水軍,總兵力20萬。全部大臣要求先撤到浙江,以後徐圖收複。朱元璋犀利的眼睛掃了一遍所有的大臣,看見劉基不吭聲,心想估計有戲,就問劉基怎麼辦?劉基說:那好辦,誰提議要撤,立即斬首。隻有奮起一戰,否則滿盤皆輸。

朱元璋心想:正合我意,於是下令有敢言撤者斬。然後,龍江之戰爆發了,朱元璋用石橋計誘騙陳友諒,打破之。從此,天下基本已是朱元璋的囊中之物。

東漢的劉秀,小小的偏將軍,麵對王莽的百萬大軍,沒有撤退,收集殘兵3萬,阻擊之,即昆陽大戰,大破王莽軍。

項羽破釜沉舟,3萬步兵擊敗秦20萬騎兵,終成西楚霸王。

例子很多。所以,炙手可熱的“小步快跑,迭代創新”不能保證企業順風順水,隻能保證企業在遇到“生死大戰”時,節奏不亂,提高贏率。

財富是賺出來的,還是省出來的。

統一天下的霸主,都是節儉的高手。

袁紹統一河北,兵力號稱百萬。曹操有效作戰兵力3萬左右。於是袁紹摧枯拉朽而來,與曹操決戰於官渡。看看他們的飯菜吧,袁紹糧食供應不足,大量的士兵隻能吃水果充饑,而曹操呢?糧食供應不多。當袁紹高舉高打征戰四方時,曹操在屯田攢糧食,當袁紹招兵買馬擴充兵力時,曹操仍然在屯田攢糧食。即使沒有官渡,袁紹還是輸,因為他的軍隊出去轉3個月,就能把倉庫吃空。曹操卻能長期作戰,打硬仗。

朱元璋打下南京,招了很多文人來當官,來當什麼官呢?都是“都水營田使”。他建了大量的糧倉,攢糧食,為未來大戰奠定基礎。他真是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玩到了極致。他的名言是:金玉非寶,節儉為寶。

如果一個老板刷信用卡提貨賣貨,刷再多也不叫奢侈。如果一個老板刷信用卡提前消費,並養成了習慣,絕對不可能成功,因為他已經把“資金生產力”拱手讓給了別人。提前消費這個概念是一批想賺錢的美國人忽悠另一群懵懵懂懂的平頭美國人製造出來的概念。

“國無九年之儲,曰不足;無六年之儲,曰貧;無三年之儲,曰國非其國。”

曆史的誤解

傳統的曆史觀認為,一個朝代的衰落,歸根結底是民不聊生,於是造反起義,推翻統治。但是,事實上哪有那麼簡單。

根據書本知識,隋朝末年,由於“徭役沉重,民不聊生”,導致起義不斷,最終使隋朝滅亡。實際上呢?隋煬帝時期,興洛倉的糧食就有30億斤,這批糧食吃到唐朝貞觀年間才吃完,根本不存在糧食不足的問題,國家政策稍作調整,即可緩解社會矛盾。

當時的隋煬帝隻要整頓一下吏治,開倉放糧,停止徭役,令民休息,即可挽回敗局。但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偏居揚州,花天酒地。所以,隋煬帝的失敗,可以歸因於他的自暴自棄。

崇禎年間,李闖王進逼北京,崇禎準備籌集軍餉征調吳三桂部平叛,當時官員們個個富可敵國,但是當崇禎帝下旨捐款救國時,竟無一人響應,結果由於軍餉不足未遂。後又打算遷都南京,結果這批文官百般阻撓,理由是祖宗基業丟不得,結果遷都未遂。最後,李闖王攻破北京,崇禎自殺,明朝滅亡。所以崇禎的失敗應該歸因於他的優柔寡斷。

所以,一個朝代的滅亡至少有一半的原因是由於領導者的個人缺陷所致,在事業沒有失敗前,自己的精神已經宣告失敗,最終滿盤皆輸。

陳友諒雖然是梟雄,但是值得尊敬。這個人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放棄。每次與朱元璋交鋒,總是調動全國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奮起一戰,每次都拿著“開戰即決戰”的決心發動進攻,即使在鄱陽湖大戰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進攻,最後他中箭身亡。陳友諒失敗了,但是他可以無愧於人生,因為他精神上沒有敗。

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很多似乎無法逾越的坎兒,比如資金斷鏈。很多意誌不堅定的企業家往往自暴自棄,精神上已經繳槍投降,於是兵敗如山倒,企業瞬間垮塌。

企業家遇到危機時,應該始終胸有成竹保持微笑,穩住軍心,然後調集所有的資源人脈,使出渾身解數渡過難關,而且永不言棄,最大限度提高度過危機的概率。

如果這麼做了,那麼成功了是一段傳奇,失敗了也是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