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閑侃三(1 / 1)

關於信仰

一個大臣報告李世民:有一個神仙的名字沒有避你的名諱,怎麼辦?

李世民問是哪路神仙。

大臣說:觀世音菩薩。

李世民說:這好辦,把它的“世”字去掉不就行了。以後就叫它觀音菩薩吧。

從此唐太宗給觀世音改名為觀音。

中國人與西方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不信神,隻信自己。

小乘佛教傳至中國時,教義說:平凡的世人應該臣服於我佛。中國人嗤之以鼻,憑什麼臣服你?你算老幾。

後來又傳來大乘佛教,教義說:一切眾生皆是佛,每個人都有佛性。這個教義,中國人很受用,勉強讓此教存活。

南北朝時期,寺院眾多,大量的百姓為躲避戰亂出家。皇帝們一看,這不行,你們這些和尚很牛呀!我倒要看看是佛厲害還是我厲害,於是燒光寺院,嚴令僧人還俗,搗毀佛像。

中國人講究實用主義,對於釋道之教,有用的就拿來用,沒用的就燒掉。最經典的就是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會”,洪秀全說上帝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是耶穌,另一個兒子就是自己。估計他連《聖經》都沒看完過,就敢這麼幹。這種邪門的宣傳,最容易搞定農民群眾,凡是有效果的就是對的,於是就這麼扯。

其實,講我們中國人沒信仰,也不全對。中國人信仰自己,信仰當下。這或許也是一種信仰。有人問孔子:你對死怎麼看。孔子臉一拉,嚴肅的說:不知生,焉知死。

有人問王陽明:那山上的花鮮豔和凋零都是客觀的存在,跟你有什麼關係?

王陽明說:那花映入我的眼裏,我的心照見了它,賦予了它“鮮豔”與“凋零”。沒有我,它哪來的“鮮豔”和“凋零”這兩種存在?

日本文化淺談1

有一個富有的大文豪,家裏很有錢,他有一個圖書館,藏書100萬冊。有一天,一個灰頭土臉的小個子來到他家裏,說:我趴在一個小木板上,從大江的那邊遊過來的,途中差點淹死,我是個“文盲”,想從你這裏借幾本書學學,行嗎?

文豪說:可以呀。然後打開圖書館的門,讓他隨便看,也可以帶點走。

他一看,有一百萬冊,當時就暈了。由於是乘木板來的,隻能帶3、5本走。於是,他挑挑揀揀,選了幾本圖書館裏“精華中的精華”帶走了。

那個大文豪就是中國,小個子就是日本。

如果說中國是“有人文主義情懷的實用主義”,日本就是“即開即用的實用主義”。

日本各領域的知識存量有限,但這有限的存量,都是從別人那裏汲取的精華。以軍事為例,20世紀初的日本,有英國的海軍技術,德國的步兵技術,法國的騎兵技術。日俄戰爭時,1米9的俄國士兵看到日本騎兵,說:這群猴子騎著狗就敢上來送死呀!

最後這群猴子竟打敗了俄國大漢。

明治維新時,有人說要留西洋發型穿西裝,同意!有人說要扔了日本刀,佩戴西洋刀,同意!有人說要廢除日語學習英語,同意!(後來由於五音不全而停止)。

更離譜的是,有個大臣上書說:我們日本人的“人種”不好,應該嚴禁日本人和日本人結婚,隻能和白種人結婚,這樣雜交一下,日本人的“品種”才能改良。

明治天皇二話沒說就同意了,然後頒布相關法律,大力推行。後來由於找不到這麼多白種人,隻好“含恨而止”。

當時的中國,改革是多麼的矜持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的思想,就已經“時髦到了極限”。

日本呢?凡是有用的,統統拿來。

拋開虛的,就從企業管理角度看,日本有一點可以學:“實用即王道”。企業喊著:要變革了,要6西格瑪、要“雲端”、要互聯網+。“變革”這個詞就錯了,因為它太虛。

經驗告訴我們——“crm”永遠幹不過“excel”。(用excel表格管理銷售過程,流程成熟之後,再花1萬元找個軟件員根據這個流程做個crm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