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以希望領軍(1)(1 / 3)

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我們會采取非常多的手法,最常見的是畫一塊奶酪,看上去美味極了,其實你卻嚐不到。然而在這裏,我更推崇以希望的力量去管理。每一個人進入公司之初,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期望,有的人希望不斷升職,而有的人則希望有一個美好的前程。不管是哪種,進入公司的初衷都是為了美好的未來。然而在糟糕的領導手下,本來抱著美好希望的下屬也會變得消極,讓工作無法高效地進行。

帕金森定律是由英國著名曆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提出的。他的這個觀點就非常準確地說出了環環相扣的群組關係,一個不會管理的高層會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離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隻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地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力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依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體係。

這樣的領導體係就像是腫瘤,不切除總會有危險存在。然而在這裏,一位聰明的企業家不會讓帕金森定律有蔓延的機會,他會切除腫瘤而不是任由腫瘤發展。一個公司的好與壞跟管理者是密切相關的,你是怎樣的領軍人物,你所帶的將軍就是什麼樣子;將軍是什麼樣子,就能帶出什麼樣的士兵。這是一個大群體性的循環。

希望就像是一種氧氣,隻要人們需要呼吸,那麼他們就需要氧氣。通過我所闡述的希望,你將非常清楚要怎麼走你的路。在這裏我會更強調希望的另外一種用途--希望所具備的管理特性。希望對於個人而言是管理自身,你可以通過希望去規劃,通過規劃去行動,然後再修訂規劃。這是一種如流水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所扮演的角色是自己,你所要熟知的也是你自己。

然而在有越來越多企業崛起的時代,管理就變得非常重要。公司不分大小,總歸是需要一位帶領者的,這位帶領者可以是慵懶的,可以是不負責任的,也可以是充滿希望的。不管是哪種,他們都會存在於這個社會當中。在這裏,我不去否定任何一種管理形式,每個人都有選擇的空間,每一種管理方式都有存在的空間。

然而希望不會因為管理方式的不同就不存在了,它就像是人呼吸一樣,時刻都在身邊,隻是看你發現了沒有。一位管理者的情緒時常會影響整個團隊,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管理者可以下達指令,也最能夠改變現狀。作為一位管理者,你要清楚地看到你下屬所希望的,他們就像是千萬雙眼睛一樣,盯著你的臉。他們想說的,隻會存在於眼睛與細節裏麵,誰也不會指著你說:”我希望……“作為員工所具備的權限本身就有著差異性,一位管理者可以讓員工的生活發生改變。比如,一位員工本來準備好要約會,但是管理者需要他加班,於是他隻能取消約會。像這種情況,員工在某種程度上會怨恨管理者,因為他們並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必須加班不可的事情。就這樣,管理者與員工之間漸漸會出現一種對立的情緒,不管表麵上怎樣和睦,但是當放在天平上的時候,這兩種人不可能是平衡的。這就是階級的矛盾,並不能化解,隻能通過一些有趣的方法來改善。

大家對比爾·蓋茨都非常了解,他是一個聰明的人,而在這件事上,他也是非常聰明的,讓我來說一個故事。

有一天,有個叫米莎的鄉村老太太,要和侄子一塊乘飛機出遠門,而侄子卻遲遲未出現在機場候機廳。由於她剛做過腎髒手術,因此需要比常人更頻繁地去廁所,但這樣一來她拖著的兩個很大的行李箱就無人看管了。於是她隻得一邊忍耐著,一邊焦急地東張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