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快統籌重慶城鄉發展的相關問題研究(3 / 3)

2.主要目標和措施

2.1 發揮財政宏觀調控的功能,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形成經濟增長和財政增收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態勢

地方財政收入依賴於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麵,正確運用有效的財政工具和手段有助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麵,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財政收入規模不斷擴大。根據重慶的實際情況,堅持資金投入與政策引導相結合,實施產業帶動,項目帶動,促進經濟增長,壯大財政實力。一是協調發展三大產業,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第二產業;大力發展以生態旅遊業、現代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二是實施城市化戰略,鼓勵企業向園區集中,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重點支持現代農業園區、現金製造業(汽車、摩托車)基地的建設。三是落實財稅扶持政策,支持北部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壽化工園區、西永微電子工業園,以及40個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形成工業增長極和新的經濟增長極。

2.2 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的關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縮小城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差距

立足現有財力基礎,擴大財政增量,優化財政支持手段,落實好財政支持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一圈兩翼”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把握好“蛋糕”切塊,優化支出結構,推進經濟社會均衡發展。一是在保證法定支出的同時提高對事關民生的社會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如確保重慶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實施、確保政府機構正常運行;關注解決三農問題,加大救災扶貧力度等。二是在城市建設的同時加大對“三農”的投入,重點用於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資金投入上,財政不能全部承擔也不可能全部承擔,通過貼息、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國家-集體-個人、內資和外資、政府資金和民間資金相結合的多元投入新機製。

2.3 全麵推行財政績效管理和考核,使有限的財政資源在加快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上發揮最大效益

公共財政支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既是惠及於全民之福祉,又是讓全社會監督財政支持的績效見證。績效監管將重點在保障以農村公路、水利、人畜飲水與安全、電力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統籌城鄉教育、公共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搞好城鄉低保、就業與再就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方麵體現城鄉統籌的財政支持,建立健全財政支持重點項目的考核評價體係,製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政策和獎懲製度,保障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發揮好財政資源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賴星霖M,楊秋,馮蜀晉,龔麗.生態·山水·信息網絡化發展亦鄉亦城——以城鄉統籌促重慶森林城市建設[J].電子商務,2010(5).

[2]王豔,任保平.以新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J].生產力研究,2005(8).

[3]李遠行.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與基本路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