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蘇中小外貿企業對外貿易的問題與思考(2 / 2)

3.產業結構的不協調限製了中小外貿企業的對外貿易發展

產業結構的不協調直接決定了企業能否朝更好更遠的方向發展。江蘇中小外貿企業對外貿易中,出口的產品技術含量比較低下。傳統的紡織、服裝、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了很大的比重。機電產品和以IT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占得比重相對較少。中小外貿企業利用的資源如土地和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利用率也低。生產的產品大都是高汙染,高能耗的,不利於環境保護,阻礙了江蘇中小外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企業對外貿易側重於重工業的發展,使許多不可再生資源出現了供給緊張的情況,高能耗,高投入的產品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消耗了大量的寶貴資源,進一步加劇了環境惡化的程度。一方麵,產品大都是處於產業價值鏈的較低端,技術含量低,不能滿足當今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追求,從而阻礙中小外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一方麵,大多數產品是資源密集型的,而在我國,資源利用率低下,資源分布的地區不均勻,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比較高,缺乏競爭優勢。產品產業結構類似,產品的可替代性程度比較強,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不利於開拓國際市場。

三、江蘇中小外貿企業對外貿易的思考

江蘇中小外貿企業保證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有利於維持社會的穩定,增加市場競爭力,加強技術方麵的改革與創新,在市場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鑒於以上論述所存在的問題,如果不及時找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就會影響江蘇中小外貿企業的長遠發展。以下是針對上述問題的對策:

1.政府和企業雙管齊下共同突破非貿易壁壘

技術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阻礙了中小外貿企業的對外貿易發展,要突破這一現狀:一方麵,政府應該改革質量監督與技術監管機構,建立有效的質量和技術控製係統,通過行政部門,監督檢驗部門和分析實驗室,對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的全過程實施把控。加強監督、檢查、管理、執法,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另一方麵,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按照國際化標準嚴格規定產品生產標準,生產適用範圍廣的商品包裝和標簽,減少不必要的手續麻煩。加快對技術認證的工作,實行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研發機構,開發出主打產品,強化經營過程中的技術達標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環保可持續發展。

2.綜合運用金融和貿易手段,降低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風險

中小外貿企業要加強采取規避彙率風險的措施。遵循收硬付款的原則,在出口貿易中,力爭選擇硬貨幣來計價結算。[5]在具體的做法中,可以將商品的價格進行靈活調整,將彙率變動的風險計進商品的價格中,同時還可以采取軟硬對半策略等,讓買賣雙方達到平等互利的局麵。

另外,我們還可以利用貿易合同簽定的時間差來消除人民幣升值造成的不利影響。在中小外貿企業出口貿易中,如果預計人民幣會升值,就需要與外商盡可能早的簽訂出口合同,提前進行收彙結算。在進口交易中,應該提前購買所需要的進口產品。

最後,在對外貿易中,還可以通過簽訂貨幣保值條款,比如采取“一籃子貨幣”保值的措施從綜合方麵來抵消或者降低風險和運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有外彙期貨,外彙期權,外彙遠期合同和貨幣互換等作為補充形式。

3.調整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

麵對中小對外貿易企業的產業比重失衡,江蘇中小外貿企業要優化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開發新能源,減小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度,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對高汙染,高能耗商品的生產,緩解市場能源供給方麵的壓力。

從企業發展角度看,轉變發展方式,主要是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可持續性發展。改變“拚價格、拚勞力、拚資源、拚土地、拚環境”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實施集約型發展方式,走“專、精、特、新、強”的發展路子;依靠創新求發展,依靠管理求效益;實施人才戰略、品牌戰略,提高資本運營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發展優勢企業;摒棄高消耗、高汙染的生產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環境治理,改善生產條件,走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道路。[6]

作者簡曆:楊俊(1975-),男,江蘇揚州人,揚州職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教師,助教,東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經濟貿易。

王楨(1992-),重慶大學工商管理係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