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聞名的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是僅次於通用汽車公司和福特汽車公司的第三大汽車公司。在1979年9個月中,卻虧損了7億美元。這個災難之所以降臨,可以說該公司不是失之於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薄弱,而是敗於沒有研究當時競爭的變化趨勢,仍然抱殘守缺。競爭中的高低之分,往往不單憑實力,而在信息的掌握和運用。
年,全球性的石油危機,嚴重衝擊了依賴能源的汽車工業。當時,美國所有的汽車公司都受到了衝擊。石油價格上漲,令一貫用油揮霍無度的美國人,也不得不精打細算起來,改變那種闊少似的派頭,開始逐步使用耗油最小的小型汽車。通用和福特兩家汽車公司吸取教訓,隨機應變,針對美國人消費心理的變化,從生產豪華型的小汽車轉到省油的小汽車上。而克萊斯勒公司不察商情,一意孤行,認為使用豪華型的小汽車是美國人的本色。結果,在1978年,世界石油危機再度出現的時候,豪華型小汽車的銷售量大大下降,該公司存貨堆積如山,每天損失200萬美元,公司麵臨破產的危機,董事長不得不引咎辭職。後來聘請了福特汽車公司前總裁艾柯卡來力挽狂瀾,並向美國政府申請15億美元的貸款,才勉強渡過了難關。
在猶太商人看來,麵臨多變的時代,要想成功,一個商人需要在變的方麵提高警惕,保持警覺,而且有效加以駕馭。成功沒有秘訣,不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便應在應變技巧上下功夫。一旦發生變動,可以反應敏捷,馬上認清變動原因,采取有效的應變措施。在商場競爭中,市場狀況瞬息萬變,要時時掌握市場動態的變化,做到以變應變。隻有尋求變化,洞察先機,善於駕馭的商人,才能在瞬息萬變中抓住機會,獲得成功。
年,33歲已經是3個孩子父親的約爾馬·奧利拉決定辭去花旗銀行的優越職位,接受祖國的諾基亞公司的邀請,舉家遷回芬蘭。當時的諾基亞公司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傳統製造業公司,其業務涉及造紙、化工、橡膠、電纜等10多個領域,當然也涉足計算機、電子消費品和電信產品等高科技業務範圍,隻是規模很小。而且諾基亞的產品包括高新技術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受到美國與日本的強大競爭對手的夾擊,真可謂是內憂外患,情況很不樂觀。可以說,諾基亞當時確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已經到了決定其命運的關鍵時刻。
奧利拉接手諾基亞後,便抓住時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當時數字電話標準開始在歐洲流行,奧利拉認定數字化通訊設備將在未來市場上大有作為,因此他果斷地將公司長期發展重心轉移到電信設備的生產上,合並、賣掉一些公司,將造紙、輪胎、家用電子等業務壓縮到最低限度,甚至忍痛砍掉了擁有歐洲最大電視機生產廠之一的電視生產業務,集中精力與資源加強移動通訊器材和多媒體技術的開發和探索。
諾基亞在電信方麵的資源集中優勢,使它在蓬勃發展的電信市場上如魚得水。現在移動電話和通訊基地設施兩項業務已成為諾基亞的左膀右臂,其銷售額之和占公司總收入的百分比超過80%,遠高於愛立信的65%和摩托羅拉的40%。芬蘭國民銀行所屬蒙哥馬利證券公司的馬克·麥克徹尼稱:“他們的經營幾乎無懈可擊。”這就是諾基亞從一個不知名的廠家迅速成長為國際三大電信巨頭之一的首要秘訣。
商場如戰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激烈的競爭四麵埋伏,一旦發現情況不利時,就要下決心勇於變化,敢於放棄,一旦遲了一步,就無法處置。但有些人卻往往不願這樣做,感覺似乎不大雅觀,有失男子漢的氣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勇於放棄在經商戰略上可以說是極重要的戰術之一。放棄並不輕鬆,它不但困難,而且需要極大的忍耐力。一個善於放棄而轉頭經營其他商品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才是真正的商人。
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啟示當今的市場變化多端,競爭激烈,企業能否順應這種變化,成為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企業經營管理者應該善於根據變化了的市場情況、競爭對手情況,製定出各種應變的計劃。
把錯誤和偶然也變為財富猶太商人做事學問要訣愚者錯過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智者把握機會,強者創造機會。機會常常改裝打扮以問題麵目出現,對某一重要問題的解決本身就為成功創造財富提供了良機。樂觀的聰明人,不僅能看到眼前的問題,還能發現問題後麵的機會。
在猶太人看來,錯誤也是發展機會,錯誤也能變廢為寶。事實上,利用錯誤創造機會的例子在猶太人的經商中比比皆是,並不鮮見。機會常常改裝打扮以問題麵目出現,對某一重要問題的解決本身就為成功創造財富提供了良機。
《塔木德》上有兩句經典的話:“愚者錯過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智者把握機會,強者創造機會。”“悲觀者隻看見機會後麵的問題,樂觀者卻看見問題後麵的機會。”樂觀的人,不僅能看到眼前的問題,還能發現問題後麵的機會。當然,發現機會是以自身的才能和努力為前提的。
一家猶太工廠的工人在生產呢布的時候,由於工作中的不小心,生產出來的幾匹呢布上染上了白點,這一下問題就大了,按規定,這樣的呢布隻能作廢,不能出廠。
這時候,廠裏有一位叫摩維西的工人發現這種呢布非常漂亮就與廠領導商量,打折買了下來。然後,他拿到市場上,以比正常呢布更貴的價格叫賣,並取了一個十分動聽的名字———“雪花呢”。結果,這種新款的呢布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幾分鍾之內即被搶購一空。不久,“雪花呢”成為市場流行時尚的寵兒,摩維西從此專門生產這種“錯誤”呢布,結果足足賺了一大筆。“碧綠液”是法國著名的礦泉水,暢銷全國,還出口到美國和日本等國家。但是年發生的一件意外事情差點兒毀了生產這種礦泉水的法國“碧綠液”公司。
當年2月,美國食品衛生部門在抽樣檢查中,發現部分“碧綠液”礦泉水含有超過規定標準2倍的苯,長期飲用會有致癌的危險。消息傳出後,“碧綠液”礦泉水的銷量直線下降。怎麼辦?回收全部不合格產品,登報向廣大消費者致歉?這樣做對恢複碧綠液公司名聲所起的作用不大。不如幹脆來個變壞事為好事,利用這個機會重新提高和擴大公司的知名度。
於是,碧綠液公司馬上舉行記者招待會,在會上向來自各地的記者們宣布:把同一批的銷售到世界各地的1.6億瓶礦泉水全部就地銷毀,公司另外用新產品補償。這個消息一出,記者們頓時嘩然:為幾十瓶不合格的礦泉水而銷毀價值2億多法郎的1.6億瓶礦泉水,值得嗎?
碧綠液公司卻不這麼認為。雖然毀掉1.6億瓶礦泉水,公司的直接損失達2億多法郎,但這樣做卻為公司贏得了信譽和名聲。新聞媒介對碧綠液公司的奇特做法整版報道,大肆渲染。消息很快在美國和全世界傳開,碧綠液公司認真為顧客著想、對顧客負責的美名四海皆知,比上一次美國食品衛生部門宣布碧綠液礦泉水苯含量超標準的消息還要轟動。這樣做雖然使碧綠液公司損失了2億法郎,但是如果直接花2億法郎來為“碧綠液”礦泉水做廣告,肯定不會產生如此轟動的效應,不會具有這麼大的感染力。
世界各地的新聞媒介都對碧綠液公司的壯舉十分關注。“碧綠液”礦泉水新產品上市的那一天,巴黎幾乎所有的新聞媒介都作了大張旗鼓的報道,許多報紙用整版刊登了“碧綠液”的廣告。電視台的廣告更別出心裁:人們熟悉的那隻葫蘆狀的綠色玻璃瓶依舊出現在電視屏幕上,一滴礦泉水從瓶口滑落,猶如一滴眼淚。同時畫外音出來了:一個受委屈的小姑娘在哭泣,一個父親般的聲音勸慰她:“不要哭,大家依然喜歡你。”小姑娘回答道:“我不是哭,我是高興啊!”
碧綠液公司在意外的打擊麵前並未一蹶不振,而是急中生智,采取良策克服困難,反而提高了知名度。可見,有時一招得當,便可挽救全局。
除了錯誤的機會外,猶太人還善於抓住偶然的機會發財。
美國《婦女家庭》雜誌的編輯猶太人愛德華·包克,從小就沉迷在一種想法中,總有一天他要創辦一種雜誌。由於他樹立了這個明確的目標,所以特別留心每個機會。有一回,他看見一個人打開一包紙煙時,從中抽出一張紙條,隨即把它扔在地上。包克拾起這張紙條,見那上麵印著一個著名女演員的照片,下麵有一行字:這是一套照片中的一幅。包克把紙片翻過來,發現它的背麵竟是空白的。
包克立即感到這是個機會。他推斷:如果把印有照片的紙片充分利用起來,在它的背麵印上照片上人物的小傳,價值就可大大提高。於是,他走到印刷這種紙煙附件的公司,向經理說明了他的想法。這位經理立即說道:“如果你給我寫100位美國名人小傳,每篇100字,我將每篇付給你10美元,請你給我送來一張名人的名單,並分為總統、將帥、演員、作家等等。”
這就是包克最早的寫作任務。他的小傳的需要量與日俱增,以致他得請人幫忙,於是他聘請了自己的弟弟,付給每篇5美元的稿費。不久,包克又請了五名新聞記者。就這樣,包克成了著名的編輯。
可見,偶然的機會,有時就是這樣,隻要把握住了,就能使一個願望成為現實。
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啟示錯誤和偶然本身雖然能夠產生機會,但這種機會是隱藏著的,隻有細心和獨具慧眼的人才能從錯誤和偶然中發現機會,從而抓住機會。
事情看似無望也要再試一次猶太商人做事學問要訣經商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危難情景,卻又無能為力,這時惟一的辦法就是咬緊牙關,相信一切都會過去。遇事時要多進行一次嚐試,憑毅力與彈性去追求所企望的目標,最終必然會得到自己所要的。因此,你做什麼事可千萬別在中途便放棄希望。
《塔木德》上說:“遇事絕望,這正是很多人失敗的根源。成功更多依賴的是人的再一次的嚐試而不是天賦與才華。”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塔木德》上講述了這樣一則寓言:
“兩隻青蛙覓食中,不小心掉進了路邊一個牛奶罐裏,牛奶罐裏還有為數不多的牛奶,但青蛙們已經感到了滅頂之災。一隻青蛙想:完了,完了,全完了,這麼高的一隻牛奶罐啊,我是永遠也出不去了。於是,它很快就沉了下去。另一隻青蛙在看見同伴沉沒於牛奶中時,並沒有任自己沮喪、放棄。而是不斷告誡自己:上帝給了我堅強的意誌和發達的肌肉,我一定能夠跳出去。”於是,它每時每刻都在鼓起勇氣,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奮起、跳躍———生命的力量與美充分地展現在它每一次搏擊與奮鬥裏。不知過了多久,它突然發現肢下粘稠的牛奶變得堅實起來。原來,它的反複踐踏和跳動已經使液狀的牛奶變成了一塊奶酪!不懈地奮鬥和掙紮終於換來了自由的那一刻。它從牛奶罐裏輕盈地跳了出來,重新回到綠色的池塘裏,而那一隻沉沒的青蛙就那樣留在了那塊奶酪裏。
猶太商人在經商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危難情景,卻又無能為力,這時他們惟一的辦法就是咬緊牙關,相信一切都會過去。如果你好好審視曆史上那些成大功、立大業的人物,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輕易為“危機、失敗”所打敗而退卻,不達成他們的理想、目標、心願,就絕不罷休。
肯德基炸雞連鎖店的創辦人桑德斯上校,是在年齡高達65歲時才開始創業的。他展開挨家挨戶的上門推銷,把想法告訴每家餐館:“我有一份上好的炸雞秘方,如果你能采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夠提升,而我希望從增加的營業額裏抽成。”很多人都當麵嘲笑他,這並沒有讓桑德斯上校打退堂鼓。他從不為前一家餐館的拒絕而懊惱,反倒用心修正說詞,以更有效的方法去說服下一家餐館。
在經曆1009次被拒絕之後,桑德斯上校終於聽到第一聲“同意”。在過去兩年時間裏,他駕著自己那輛又舊又破的老爺車,足跡遍及美國每一個角落。困了就和衣睡在後座,醒來逢人便訴說他那些點子。曆經1009次的拒絕,整整兩年的時間,有多少人還能夠鍥而不舍地繼續下去呢?
做事要多進行一次嚐試,憑毅力與彈性去追求所企望的目標,最終必然會得到自己所要的。因此,你做什麼事可千萬別在中途便放棄希望。
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啟示事情看似無望時要堅持再嚐試一次。世界上沒有辦不到的事情,任何問題至少有一種解決的方法。你要繼續不斷地用心去找,終會把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