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開始,按國際慣例,由賣方首先報價。報價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它有很深的學問,甚至是一門藝術:報價過高會嚇跑對方,報價過低又會使對方占了便宜而自身無利可圖。
日方對報價極為精通,首次報價1000萬日元,比國際行情高出許多。日方這樣報價,如猶太人不了解國際行情,就會以此高價作為談判基礎;但日方過去曾賣過如此高價,有曆史依據,如猶太人了解國際行情,不接受此價,他們也有辭可辯,有台階可下。
猶太人已了解了國際行情,知道日方在放試探性的氣球,果斷地拒絕了日方的報價;日方采取迂回策略,不再談報價,轉而介紹產品性能的優越性,用這種手法支持自己的報價。
猶太人不動聲色,旁敲側擊地提出問題:貴國生產此種產品的公司有幾家?貴國產品優於A國C國的依據是什麼?用提問來點破對方,說明猶太人已了解產品的生產情況,日本國內有幾家公司生產,其他國家的廠商也有同類產品,猶太人有充分的選擇權。
日方主談人充分領會了猶太人提問的含意,故意問他的助手:
“我們公司的報價是什麼時候定的?”這位助手也是談判的老手,極善於配合。於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以前定的。”主談人笑著說:
“時間太久了,不知道價格有沒有變動,隻好回去請示總經理了。”
猶太人也知道此輪談判不會有結果,宣布休會,給對方以讓步的餘地。
最後,日方認為猶太人是有備無患,在這種情勢下,為了早日做成生意,不得不做出退讓。
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啟示談判時為了互通信息,加強了解,雙方通常旁敲側擊,從對方的口中套出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所以談判時一定要既防又攻,雙麵準備為好。
不怕麻煩,不知道就詢問猶太商人做事學問要訣對於不清楚的每一件事,不問出頭緒,決不罷休。用在商務活動中,則體現為雙方都應該盡可能彼此了解。養成了一種對任何事都感興趣並“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猶太商人常說:“搞清楚後再做交易。”這是經商中鐵的原則。在經商中,遇到不懂的問題,猶太人一直要問到自己徹底弄清楚以後,才善罷甘休。猶太人這種問則問個水落石出的性格,在商業談判中,也可以徹底地表現出來。
某公司總經理讓助理就第一季度的工作寫份工作總結,並且囑咐說“越詳細越好。”助理把90天的工作事無巨細都寫了出來,總經理看了洋洋萬字的報告,隻是搖了搖頭。原來總經理的意思是上級要來檢查工作,上季度工作麵牽扯得比較多,包括產品質量、更新設備,甚至在福利待遇和環境衛生方麵也做了許多工作,希望總結得詳細一些。可是助理卻連總經理開了幾次會,副總經理出了幾趟差,公司有幾次請客吃飯都寫得清清楚楚。
總經理麵對這份報告,隻能無可奈何地苦笑。批評助理吧,他的確是按照自己的意圖來寫的;不批評吧,報告的確不能用。沒有辦法,總經理隻好自己重寫了一遍。助理對於總經理的意圖,實際上並沒有心領神會,而隻限於機械地簡單地執行。看來,心領神會並不容易。
為了領會對方的意圖,當你接受對方的指示或吩咐的時候不妨問得再清楚些。當然不要流露出畏難情緒,而是以探討式地帶有商量的口吻,把對方的意圖搞得更加清楚。不要對方說了什麼,就想當然地認為完全理解了。
寫一份報告、出一趟差、出席一次會議,對方都會有一定的意圖和指示。你首先得明白這項工作在整體工作當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也應該明白對方正處於什麼樣的需求和心理狀態,同時應該根據對方一貫的思想意圖和工作作風來加以完整地理解。能夠做到這些的人才不愧是心領神會對方意圖的高手。
在領會對方意圖的時候,有時需要你進一步地詢問和商量,有時需要你提點補充和修改意見,有時需要你提個醒,有時需要你提供一點信息和別人的經驗教訓供對方參考。這樣一來,如果對方采納了或部分采納了你的意見,而且又完善充實了自己的想法,那麼你和對方之間的溝通就更為全麵和完善,辦起事來對對方的意圖領會得肯定會更為透徹、更為全麵。
一個猶太人給一位日本朋友打電話,要求借車旅行。這位日本人考慮到這位猶太朋友第一次來日本,對日本很陌生,便熱情地說:
“你要到京都一帶的名勝古跡去遊覽,我可以義務陪同。”
“謝謝你的好意,我已有足夠的準備。”
猶太人借到車後,便帶上地圖和導遊手冊獨自旅行去了。
幾天以後,那個猶太人滿麵春風地回來了,把車還給那個日本人,並請日本人一塊吃飯。
飯桌上,猶太人仿佛要彌補白損失一頓飯似的,抓緊機會連珠炮似的向日本人提問:
“日本男人外出時不穿和服,為什麼回到家中反而穿和服呢?”
“為什麼和服的領子要白色的,白色不是最容易髒嗎?”
“日本人為什麼要用筷子吃飯?用勺子不是更方便嗎?筷子是不是日本貧窮祖先的遺物?”
“……”
問!問!問!那個日本人被問得暈頭轉向,連飯也顧不得吃,由此可見猶太人的性格。
猶太人對於不清楚的每一件事,不問出頭緒,決不罷休。用在商務活動中,則體現為雙方都應該盡可能彼此了解。猶太人在盡可能了解對方方麵,總是不遺餘力的,大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氣概。
比如:日本人出國旅行時,在導遊的陪同下,參觀了名勝古跡後,就都滿足了。這多半是因為尚未從學生時代的修學旅行的習慣中脫離出來的緣故,也可以說是喜愛幼稚型旅行的表現。
這樣,即使到歐美各國去旅行,也一眼分辨不出哪是英國人,哪是法國人,哪是美國人和意大利人。連形象特征都分辨不清,那麼要理解該國的國民生活,則更是難上加難。盡管如此,日本人仍然玩得很開心。
正如日本人分不清白皮膚人種一樣,白種人要分清誰是日本人,誰是中國人,誰是朝鮮人,也是極其困難的。大部分白種人跟日本人一樣,不願下功夫去辨認。但是,猶太人卻不同,他們對名勝古跡興趣不濃,而對其他人種、其他國民的生活和心理、曆史,則表現出超過專家的好奇心,甚至希望了解到這個民族未公開的東西。
猶太人旅遊每到一處之前必定下很大功夫去了解該國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宗教習慣,乃至旅遊中出現的各國人種都要分辨得清清楚楚。猶太民族由於2000多年的流散和慘遭迫害,迫使他們出於自衛的本能而不得不詳細地研究各國的民族性,然後才能“對症下藥”求得生存。正是這一曆史的原因,使他們無形中養成了一種對任何事都感興趣並“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猶太人從來不恥下問,正是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才使猶太商人掌握了淵博的知識,成為世界公認的第一商人。
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啟示經商中要不恥下問,不將不熟悉的問題弄清楚,絕不輕易做生意。猶太商人就是靠這種認真的精神,才使他們做事謹慎小心,在商戰中永立不敗之地。
不要讓仇恨的怒火燒傷自己猶太商人做事學問要訣不要因為你的仇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熱得燒傷你自己。恨仇人是毫無意義的,付出的代價太高了。寬容大度,能使傷害你的人感到無地自容,激起他靈魂的真正震撼,同時,又中止了你敬我回的惡性循環。
《聖經》上說:“愛你們的仇敵,善待恨你們的人;詛咒你的,要為他祝福,淩辱你的,要為他禱告。”信仰《聖經》的猶太人認為,恨仇人是毫無意義的,付出的代價太高了。
猶太人喬治·羅納在二戰時被迫逃往瑞典,之前他曾在維也納當過很多年的律師,人生閱曆和生活閱曆都很豐富。到了瑞典,他已身無分文,他必須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他學過好幾種外語,既能說又能寫,因而他想到一家進出口公司找份秘書工作。他給很多公司寫信,談了自己的想法,絕大多數公司回信告訴他,現在處於戰爭時期,他們不需要這類職員,不過他們已把他的名字存入檔案。其中有一封回信這樣寫道:“你對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錯誤,你既錯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寫信的秘書。即使需要,我也不會請你,因為你甚至連瑞典文都寫不好,信裏全是錯字。”
喬治·羅納讀完這封信後簡直要瘋了。這個人也太討厭了,他自己的瑞典文寫得狗屁不通,錯誤百出,還有資格指責別人,太狂妄了。於是他也寫了一封信,氣氣那個討厭的家夥。他轉念又想:等一等,我怎麼知道這個人說的不對呢?我學過瑞典文,可是它不是我的母語,或許我真犯了很多我不知道的錯誤。如果這樣的話,我想找到一份工作,就必須努力學習。這個人可能幫我一個大忙,盡管他本意並非如此。他用這種難聽的話表達意見,或許自有他的道理,我應該寫封信感謝他一番。
可見,正如莎士比亞所言:“不要因為你的仇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熱得燒傷你自己。”所以我們要向喬治·羅納學習,心平氣和地麵對你不喜歡的人。
猶太人麥克洛就是這樣一個出色的人。他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創始人,他所創立的這家公司營業額高達796.1億美元,擁有近889億固定資產,近30萬人的雇員。
麥克洛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為了謀生,他十幾歲便到火車站做勤雜工,老實厚道的麥克洛經常受到工友們的愚弄,他像相信自己一樣去相信每一個人,所以捉弄他的人都會得逞。
有一次,當時炎炎的烈日烘烤著大地,地麵熱得像個蒸籠,車站上的工人個個汗流浹背。於是他們便找了一處陰涼休息。大家覺得無聊,看見正在擦汗的麥克洛就在不遠處,便拿他來尋開心。一個名叫貝格倫斯的工頭對麥克洛說:“今天站上紅燈裏的油用光了,你去到離這兒一公裏遠的一座圓形房子裏要些紅油來。”誠實的麥克洛哪裏知道工頭是在捉弄他,接到命令後,馬上就去找紅油。
麥克洛頂著烈日走了一公裏,終於找到了一座圖形房子。那裏的人一聽說麥克洛要紅油便回答說:“你一定弄錯了,我們這裏從來沒有紅油,你還是先回去向站長問清楚吧。”
麥克洛不敢去問站長,便向同事們四處打聽,大家見他如此愚笨,就胡亂地東指西指騙他。麥克洛俱信不疑,按著他們所指的方向東奔西跑。最後一位老工人實在不忍心看著麥克洛在太陽底下跑來跑去,就拉住他說:“小夥子,你太老實了,大家都在騙你呢,哪裏有什麼紅油,燈裏的紅光是因為靠在那兒的紅色玻璃!”
聽了老工人的話,麥克洛如夢方醒,但他並沒有去抱怨更沒有去報複騙他的人,而是反省了自己,他覺得自已太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了,如果自己稍加思考,或稍有些常識,或稍微懷疑一下別人,都不至於把玩笑開這麼大。從此,麥克洛不但誠實待人,還學會了防止別人欺騙自己。
寬容和忍讓是製止報複的良方,你經常帶上這個“護身符”,可保你一生平安。因為善於寬容和忍讓的人,不會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擺弄,即使受了他人的傷害,也決不冤冤相報,寬容忍讓會時時提醒自己:“邪惡到我為止。”
當你不給別人留一點活路的時候,任何人都會進行頑強的反抗,這樣雙方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因此,永遠要切記“得饒人處且饒人”這一古老訓條。
七八十年前的歐洲醫學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猶太人阿·居爾斯特蘭德的名字。居爾斯特蘭德不僅是一位極高明的眼科醫生,而且是對眼睛進行深入研究、揭開眼睛生理光學秘密的專家,1911年授予他諾貝爾醫學獎時,是由物理學權威們參加審議的,這也是諾貝爾獎頒發中的一件趣事。
居爾斯特蘭德是他父親———文諾·居爾斯特蘭德的第三個兒子。老文諾也是一位眼科醫生,而且很有名氣,他家在瑞典的朗茨克魯納,這裏最有錢的富豪是瑪爾蓋勳爵。朗茨克魯納海濱的麵粉廠、化工廠、造般廠等等,都是瑪爾蓋的財富。
瑪爾蓋曾在貧民區創建了一所醫院。貧民區原來有個小診所,就是老文諾的眼科診所。不但瑞典國內的患者,連北歐其他國家的患者也常慕名而來找文諾就醫,可見名氣之大。可瑪爾蓋不高興,因為這樣一來瑪爾蓋醫院的名氣就不大了。更何況老文諾以醫濟世,不以術致富。有人建議請文諾來瑪爾蓋醫院主持眼科,瑪爾蓋以文諾沒有文憑而拒之門外,這使得老文諾氣憤至極。
後來瑪爾蓋發慈悲讓文諾的三兒子居爾斯特蘭德去醫院當見習醫生。居爾斯特蘭德憋著一口氣,想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給父親出出氣。果然18歲時,居爾斯特蘭德以優異成績考入醫院;5年畢業後回到父親的小診所,他接替了父親和瑪爾蓋醫院比著幹起來。就在這所小診所裏,居爾斯特蘭德28歲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轟動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30歲時他被任命為斯德哥爾摩眼科診所所長。這樣一來,瑪爾蓋開始後悔當初不應該把事情做得太絕,壞了兩家的關係。
偏偏這時瑪爾蓋家的四小姐芬妮得了嚴重的眼病,他家醫院裏的眼科醫生都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她一天天走向黑暗。瑪爾蓋不惜重金,把北歐各國的著名的眼科專家都請來了,然而誰也沒有辦法。兩塊黑色的雲翳蓋在四小姐芬妮的瞳孔上,一動手術就可能失明,不動手術等於有眼無珠,瑪爾蓋絕望了。最後還是芬妮自己提出:去請居爾斯特蘭德。
居爾斯特蘭德來了,他好像已經忘記了瑪爾蓋歧視、冷遇他父親的前嫌,與對所有的病人一樣,為芬妮做手術,結果成功了!重見光明的芬妮愛上了居爾斯特蘭德,要將自己的終身許給他,以報答他的恩情。但是,居爾斯特蘭德謝絕了。他既沒有因前嫌對芬心坐視不理,也沒有因治療的成功而接受她的愛情,他離開家鄉到烏普薩拉大學就任眼科教授去了。
寬容大度,能使傷害你的人感到無地自容,激起他靈魂的真正震撼,同時,又中止了你敬我回的惡性循環。更為難得的是寬容大度還帶來了心理上的平靜,能為你贏得寶貴的時間,把精力投入到事業中去。
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啟示抱怨別人隻會浪費自己的精力。即使我們不愛我們的仇人,至少我們也要愛惜我們自己。我們不能讓仇人控製我們的健康的快樂,讓他們的陰謀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