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八:盤活錢財,防止小錢流失猶太人認為錢是靠錢生出來的,不是靠克扣自己攢下來的。因而他們提倡用錢去投資賺取更多的錢。猶太人這種“不做存款”的秘訣,是一門資金管理科學。
“有錢不置半年閑”,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經。就是說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資金,千方百計地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減少利息的支出,使商品單位利潤和總額利潤都得到增加。
生活上的支出決不可超過收入猶太商人做事學問要訣不要讓自己的支出超過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過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現象,更談不上發財致富了。不管多麼富有,絕不會隨意揮霍錢財。
世界上流行這樣的說法:“猶太人是吝嗇鬼。”這種說法反映了猶太人對待錢財的態度。猶太富商亞凱德說:“我們猶太人普遍遵守的發財原則,那就是不要讓自己的支出超過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過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現象,更談不上發財致富了。”
在生活上,猶太人是十分注重節儉的,他們不管多麼富有,絕不會隨意揮霍錢財。在宴客中,以吃飽吃好為尚,不會講排場亂開支。在生活中,以積蓄錢財為尚,不會用光吃光,手頭空空的。猶太人測算過,依照世界的標準利率來算,如果一個人每天儲蓄1元錢,88年後可以得到100萬元。這88年時間雖然長了一點,但每儲蓄1元,大都在實行了10年、20年後,很容易就可以到達100萬元,因為這種有耐性的積蓄,就會得到利用,由此便得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賺錢機會。
崇尚節儉、愛惜錢財是猶太富豪們成功的一個訣竅。猶太人特別是猶太商人珍惜錢財的事例有許許多多,有不少成為美談趣話。如美國連鎖商店大王克裏奇,他的商店遍及美國50個州和世界許多地方,他的資產數以億計,但他的午餐從來都是1美元左右。美國克德石油公司老板波爾·克德是一位節儉出名的大富豪,有一天他去參觀狗展,在購票處看到一塊牌子寫著:“5時以後入場半價收費。”克德一看手表是4時40分,於是他在入口處等了20分鍾後,才購半價票入場,節省下5美元。可知道,克德公司每年收支超億美元,他所以節省5美元,完全是受他節儉習慣和精神所支配,這也是他成為富豪的原因之一。
看來,猶太人經商致富的秘訣不單是會做生意,還與他們善於節儉,不亂揮霍錢財有關。
據說美國當今最大的財團之一洛克菲勒財團創始人洛克菲勒剛開始步入商界之時,經營步履維艱。他將每天應用的錢加以節省儲蓄,同時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計地增加一些收入。這樣堅持了5年,積存下800美元,然後將這筆錢用於經營煤油。在經營中他精打細算,千方百計地將開支節省,把盈利中的大部分儲存起來,到一定時間把它投入石油開發。
照此循環發展,如滾雪球一般使其資本愈來愈多,生意愈做愈大。經過30年左右的“勤儉”經營,洛克菲勒成為美國最大的三個財團之一的首領,直至1996年,其財團屬下的石油公司,年營業額也達1100多億美元。
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啟示對錢財必須具有愛惜之情,它才會聚集到你身邊,你越尊重它、珍惜它,它越心甘情願地跑進你的口袋。這是致富的一個奧秘。
為了明天早一步儲蓄資金猶太商人做事學問要訣每個月至少保留收入的10%儲蓄起來,是個人理財最重要的原則。它不但關係到你的退休生活是否過得舒適、有尊嚴,而且也關係到你是否有足夠的金錢支付孩子的教育費用。
在開支上,猶太人注重開支的預算,要根據預算的90%支出、10%儲蓄的原則,慎重使用收入進行必要的支出及購買必需物品,把不必要的東西全部刪除,因為它是無窮欲望的一部分,不可容納。切記不要動用儲蓄的10%收入,因為那是致富的本源。要養成儲蓄致富的意誌,保持對支出的預算,並及時對預算做有利的調整,調整預算能幫你保住已經賺得的金錢。
你或許會認為,在不能先扣下每個月固定要支付的賬務和其他開銷前,就先存下收入所得的10%是不實際的。但要想致富,就必須屏棄“中彩票大獎”等想法,而應切實做到從每個月的薪金中預存一部分錢。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強迫儲蓄”的經驗,例如購買人壽保險或繳付房屋貸款,都含有強迫存錢的意義。想減少支出存點錢,而且還有餘錢付清每個月的固定賬務和其他消費,就必須遵循這個原則。
一旦做好預算並償還完需支付高利息的負債之後,你就可以開始儲蓄了。但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非做到不可,還可以采取漸進的方式,先存下收入的5%,再逐漸增加。當你切實做到強迫自己儲蓄後,就能夠自動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調整消費結構。
無論你現在的生活水平如何,也無論將來是否會投資做生意,強迫儲蓄都是你成為有錢人的第一步。
在美國,有位年輕的猶太人羅格從賓州的農業區來到費城,進入一家印刷廠進行工作。他的一位同事在一家儲蓄公司開了一個戶頭,養成了每周存款50美元的習慣。在這位同事的影響下,羅格也在這家儲蓄公司開了個戶頭。三年後他有了9000美元的存款。這時,他所工作的這家印刷廠發生財務困難,麵臨倒閉的厄運。他立刻拿出以小錢不斷存下來的這9000美元來挽救這家印刷廠,也因此獲得了這家印刷廠一半的股份。
他采取了嚴密的管理製度,協助這家工廠付清了所有的債務。到了後來,由於他擁有一半股權,所以每年可以從這家工廠裏拿到25000多美元的利潤,遠遠超過了他的工資。
羅格應該說是一位成功者,但他的成功,做夢也沒想到是由每周存50美元錢而引起的。實際上,有了一定的儲蓄,就多了一定的機會,當機會來臨時,就有一定的資金來做鋪路石,引導成功。
如今幹什麼都需要錢,作為一個普通人恐怕沒有多少意外之財吧,所以我們要自力更生,學會儲蓄。
普利策是位出生於匈牙利的猶太人,17歲時到美國謀生。一開始他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後開始探索創業路子。經過反複觀察和思考後,決定從報業著手。可惜他既無資本,又無辦報經驗,如何能辦起一家報紙並從中賺錢呢?對一般人來說,連想也不敢想,但普利策卻堅定不移地往這個奮鬥目標前進。
沒有資本怎麼辦?他想:可以自行做工積累,然後靠運籌弄來一點。沒有經驗怎麼辦?他決定從實踐中學。就這樣,他千方百計找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向老板求一份記者工作。開始老板對他不屑一顧,拒絕了他的請求。但普利策反複自我介紹和請求,言談中老板發覺他機敏聰慧,勉強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半薪試用一年後再商定去留。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屈就,普利策全力投入該工作。他勤於采訪,白天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各個環節的工作,晚間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和報道不但生動、真實,而且法律性強,不會引起社會的非議和抨擊,吸引著廣大讀者。老板高興地吸收他為正式工,第二年還提升他為編輯,他的收入也因此增多了,開始有點積蓄。
幾年後,他對報社工作了如指掌了,決定用自己的一點積蓄買下一家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了。他將該報取名為《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本嚴重不足,但他善於借用別人的力量,使用別人的資金,很快就渡過了難關。
他怎麼借用別人的力量呢?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商業開始興旺發達,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宣傳廣告。普利策盯住了這個焦點,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加強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發行量越來越大。開辦5年,每年為他賺了15萬美元以上。他的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他的收入進入良性循環。不久他發了財,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
普利策能夠從兩手空空到腰纏萬貫,是一位做無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他初時分文沒有,靠打工掙的薪水,通過節衣縮食省下的極有限的錢,一刻不置閑地讓錢滾動起來,使其發揮了更大作用。
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啟示做生意總得要有本錢,一個人要想做生意,很重要一條就是通過節儉早早地儲備需要的資金。有了一定的儲蓄,就多了一定的機會,當機會來臨時,就有一定的資金來做鋪路石,引導成功。
想法把手中的錢盤活起來猶太商人做事學問要訣追求利潤並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把手中的錢如何用活。雖然確保資金的安全乃是人們心中合理的想法,但是在飛速發展、競爭激烈的經濟形勢下,錢應該用來擴大投資,使錢變成“活”錢,才能獲得更高的利益。
我們都知道,銀行存款是生息的,隻要有存款,便能獲得利息收入。而現金,是不生息的,手持現款是多少,經過若幹年後,仍舊是原來的價值,並不增多。這樣看來,銀行存款比手持現款更有吸引力。
但是,精明的猶太人天生有數學家的頭腦,早已算好了一筆令人驚訝的賬:銀行存款的確可以獲得一大筆利息,但是物價在存款生息期間不斷上漲,貨幣價值隨之下降,尤其是存款本人死亡時,須向國家繳納繼承稅。這是事實,幾乎世界各國都如此。所以,無論多麼巨大的財產,存放在銀行,相傳三代,將會變成零,這就是稅法上的原則。
現款確實不增值,但物價上漲對其影響不大,而且最關鍵的是手持現款,避免了在銀行的財產登記,在財產繼承時,不需要向國家繳納遺產繼承稅。所以,手持現款時,財產既不增多,也不減少。銀行存款和現金相比,當然是現金最可靠,既不獲利也不虧損。小心謹慎的猶太人當然在二者擇一的條件下選擇了後者。因為對猶太人來說,“不減少”正是“不虧損”的最起碼的做法。想借助銀行存款求得利息,是不太可能獲得利潤的。
聖經上就有一則勸人善加投資的故事:
一個猶太大地主馬太有一天要外出遠遊,便將他的財產托付給三位仆人保管。他給了第一位仆人5000金幣,第二位仆人2000金幣,第三位仆人l000金幣。馬太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善加管理自己的財富,等到1年後再看他們是如何處理錢財的。
馬太走後,第一位仆人拿到這筆錢後做了各種投資;第二位仆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為了安全起見,將他的錢埋在樹下。一年後,馬太如約回來檢視成果,第一位及第二位仆人所管理的財富皆增加了一倍,馬太甚感欣慰。惟有第三位仆人的金錢絲毫未增加,他向馬太解釋說:“惟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馬太聽了大怒,並罵道:“你這愚蠢的家夥,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財富。”於是要回了他的金幣賞給了第一位仆人。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故事中第三位仆人受到責備,不是由於他亂用金錢,也不是因為投資失敗遭受損失,而是因為他根本沒好好利用金錢來投資。這個故事表明,古人很早的時候就重視了投資理財的運用。
將資金存儲在銀行是當今人們投資理財最普遍的途徑,同時也是理財所犯的最大錯誤。一個理財高手最擅長的應該是拿著錢去投資,以獲得更大的增值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