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合作有時很難成功。創業時,彼此尚能同甘共苦、同舟共濟,而一旦有了勝利果實,彼此就會為各自的利益爭個麵紅耳赤,最終導致合作失敗,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既能選擇誌同道合、素質高的合作夥伴,又能將醜話說在前頭,簽訂詳細、完善的合作協議。單單以友誼為紐帶,以感情為基礎的合作,最終是不可靠的。
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啟示“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凡事都需集體的力量合作去完成,單槍匹馬打天下已不合時宜。合作夥伴的好壞決定今後合作的愉快與否以及事業發展的強弱,一定要慎重,以理智的頭腦去選擇合作夥伴,保證合作的成功。
負債經營並不都是壞事猶太商人做事學問要訣在經商中負債並不都是壞事,如果你有了錢再行動,那就需要再等一段時間。你的業務會難有進展,也會讓對手更加得心應手,隻能是有害而無利。這時,毫不猶豫地去舉債,正是一項絕對正確的決策。
猶太人認為,要想使事業飛速發展,一定要在必要的時候擴展業務,否則就會有經濟上的損失,由於擴展業務是需要資本的,這樣就會名正言順地去舉債。
在猶太商人看來,在經商中負債並不都是壞事,老板更不能這樣認為。
在生意場上,如果你有了錢再行動,那就需要再等一段時間。你的業務會難有進展,也會讓對手更加得心應手,隻能是有害而無利。這時,毫不猶豫地去舉債,正是一項絕對正確的決策。
當然,你不能接受太高的利息,要在借款協議中運用你所擁有的籌碼爭取到對你最為有利的條款。
你也許會認為,不讓公司負債是對公司負責的表現,“等有錢再擴大業務”可以讓公司避開債務風險。這是不合時宜的想法,它會很容易讓你的企業錯過一次大發展的新機會,而且這個機會時刻都有被別人搶走的危險。
通過“借”錢做生意、發展經濟是當今世界通用的一種經營手法。很多成功的生意人就是靠“借”走上發展之路的。在日本就有一個依靠土地發家的猶太大富翁。
這個富翁名叫狄維克,開始時狄維克和別人一樣,手中既無資金,也無技術。但他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有一股不服輸的誌氣。當他跟別人說起準備經商時,大家都不相信。可他不但成為一個很成功的商人,而且經營的還是資本量很大的房地產。
經營房地產,利潤很大,但是風險也很大,要有一大筆的資本做後盾,對於一般人而言,恐怕隻能看別人賺錢了。但狄維克沒有悲觀,他有白手起家的妙計。
經過考察發現,在日本,土地十分寶貴,不少人想開工廠,但資本金連土地都買不起,更談不上建築廠房了。與此相反,許多土地卻還在閑置著。如果不用購土地,肯定能受到創業者的歡迎。有了這樣一個構思,狄維克立即行動起來。他首先打聽那些閑置的土地。這些土地往往比較偏僻,多是賣不出去的土地。他同這些土地所有者商談,提出改造利用土地的計劃,土地所有者正為這些土地沒有買主著急,現在有一個開發的方法,真是雪中送炭。他們紛紛願意出讓土地,有的甚至還拿出一定的資金充作股份。
有了土地,狄維克創建了一家土地開發公司,組織人員上門推銷土地。這些工廠主正為沒有資金興建工廠著急,現在看到可以不用巨額資金,又有土地可以出租,當然十分高興,上門和狄維克簽約的廠主絡繹不絕。
狄維克的做法是,從租用廠房者手上收取租金後,扣除代辦費用和廠房分攤償還金,所剩的錢歸土地所有者。廠房租金和土地租金之間的差額,除去修建廠房的費用,就是狄維克的。
企業主、土地所有者、狄維克三方達成協議後,狄維克就向銀行貸款建築廠房,然後按分期還款的方式歸還銀行的費用。
這樣,狄維克實際上起到了一個中介的作用,用一根紐帶將土地所有者和工廠主聯係起來。一開始,這一創意就很吸引人,那些偏僻的土地有了用處,而工廠主可以減去積累資金的時間,狄維克第一年僅手續費用就收入了20億日元,有了這筆錢後,就不用再向銀行貸款了。就這樣,狄維克從營造小廠房到建築大廠房,再到營建大規模的工業區,他的公司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公司的經營也不再隻限於租用土地。白手起家的狄維克,終於成為日本數一數二的大富翁。
猶太商人做事學問啟示負債經營並不都是壞事。生意場上有了機會就得趕快抓住,即使借債也應如此,否則就會失去一次大好機會。
巧用他人的信譽開辟財路猶太商人做事學問要訣商業信譽或許是競爭中最為重要的一顆砝碼,每一個商家在強手如林的社會裏都必須時刻考慮建立良好的信譽。而借貸信譽則是融資家手中的王牌,打出去,才能壓服人。
猶太人認為,經商沒有本錢的人,也不必發愁,為了發大財,可以去借貸。當然,借貸當然不會是人家主動送上家門的,還得你自己去想辦法。
年,28歲的猶太人阿克森還在紐約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工作。麵對眾多的大富翁,阿克森不禁對自己清貧的處境感到辛酸,這種日子不能再過下去了,他決定要闖蕩一下。有什麼好辦法呢?左思右想,他終於想到了一招好棋。
阿克森一大早來到律師事務所,處理完幾件法律事務後,他關上大門到鄰街的一家銀行去。找到這家銀行的借貸部經理之後,阿克森聲稱要借一筆錢,修繕律師事務所。在美國,律師是惹不得的,他們人頭熟,關係廣,因為在以法治國的國度裏,律師有很高的地位。因此,當他走出銀行大門的時候,他的手中已握著1萬美元的現金支票。
走出這家銀行,阿克森又進入了另一家銀行,在那裏存進了剛剛才拿到的1萬美元。完成這一切,前後總共不到1個小時。
之後,阿克森又走了兩家銀行,重複了剛才的手法。
這兩筆共2萬美元的借款利息,用他的存款利息相抵,大體上也差不了多少。隻幾個月後,阿克森就把存款取了出來,還了債。
這樣一出一進,阿克森便在上述4家銀行建立了初步信譽。此後,阿克森便在更多的銀行玩弄這種短期借貸和提前還債的把戲。而且數額越來越大。不到一年光景,阿克森的銀行信用已十分可靠了。憑著他的一紙簽條,就能一次借出10萬美元了。
信譽就這樣出來了。有了可靠的信譽,還愁什麼呢?
不久,阿克森又借錢了。他用借來的錢買下了費城一家麵臨倒閉的公司。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正是做生意的好時光。隻要你用心經營,賺錢不成問題。8年之後,阿克森成了大老板,擁有資產1.5億美元。
其實,商業信譽或許是競爭中最為重要的一顆砝碼,每一個商家在強手如林的社會裏都必須時刻考慮建立良好的信譽。而借貸信譽則是融資家手中的王牌,打出去,才能壓服人。
猶太人路維格剛剛涉足運輸業時,身上一無所有。當他得知有家公司的一艘貨輪要出售時,就打算買下來改造成為一艘油輪。可是他向銀行提出的貸款申請均遭到了拒絕,因為沒有人相信他能歸還貸款,也沒有人願意為他提供擔保,事情仿佛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在屢遭銀行拒絕後,路維格並沒有灰心。他一方麵與那家公司簽訂了購船協議;另一方麵又與一家石油公司簽訂了租船協議,約定等船改裝完畢後,石油公司租用他的油輪。然後,他找到了大通銀行的總裁,對他說:“我買下貨輪之後,立即改裝成油輪並租出去,每月的租金都用來歸還貸款。”他還建議把租用合同交給銀行,由銀行去那家石油公司收取租金。這樣就可以保證用分期還貸的形式還清貸款。大通銀行的總裁被他說動了,於是,路維格如願以償地借到了巨額貸款。幾年之後,當貸款還清之後,這艘油輪的所有權便歸屬到了他的名下。
路維格並不就此罷休,他利用這艘船做抵押借來一筆錢,又買了一艘船。這種情形持續了幾年,每當一筆債付清後,路維格就成了那艘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銀行拿走,而是放入了他自己的口袋。若幹年後,路維格終於有了自己的航運公司,並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擁有船隻噸位數最大的一家私人船舶公司。
路維格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善於巧妙地利用別人的信用為自己做擔保,並利用別人的信用增加了自己的籌碼。他剛到銀行貸款時,自己沒有絲毫良好信譽。但是,他擁有兩份合同:購買合同證明他能買到船,而租船合同證明有人願意租用他的船隻。而租用他的船的石油公司信譽很好,這就表明他能每月獲得穩定的租金。然後,他把租船合同交給銀行,由銀行直接向石油公司收取租金替他還貸。這樣,銀行貸款的對象雖然是他,但是實際上還貸者已變成了信譽較高的石油公司,使得銀行放貸的風險降低了很多,於是路維格終於借到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