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昆曲相關(1 / 3)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製,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麵伴奏樂曲齊全。

演員與戲班

昆曲的演員主要來自:民間戲班職業藝人、士大夫蓄養的家班和業餘的“串客”三個方麵。萬曆時期,就有了著名演員蔣六、宇四等,著名的昆曲戲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養的家班有申時行、張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養家班成風,著名的有阮大铖家班、長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戲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娛,南京的興化。蘇州的寒香、凝碧等。道鹹以來,著名的昆班有大章、大雅、全福、鴻福等。著名演員有周鳳林、薑善珍等。本世紀初,堅持演出昆曲的有梅蘭芳、韓世昌、俞振飛等人。1921年創辦的昆劇傳習所培養了施傳鎮、顧傳介、周傳瑛、朱傳茗、沈傳芷、王傳淞、華傳浩等一批名演員。

特征與風格

昆山腔融合北曲與弋陽腔、海鹽腔等南曲諸腔於一爐,並加以提煉,其音樂上的藝術成就是史無前例的。由於以聲若遊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腔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歎”著稱。

昆曲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

昆曲的角色行當也劃分得十分細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淨醜分大麵、白麵、二麵、小麵等。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麵,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係。

昆曲的音樂、表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分聲腔劇種都有深刻的影響。如:京劇、越劇的表演就受到昆曲的很大影響。京劇的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著昆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

曲牌台詞

昆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曲、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單位。全國共有300多種戲曲曲種,在音樂體係上分為兩種:板腔體和曲牌體。絕大多數劇種是板腔體,少數是曲牌體。而昆曲的曲牌體是最嚴謹的。據民國年間的曲學大師吳梅統計南曲曲牌有4000多個,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僅200多個。最流傳的南曲曲牌如《遊園》中的“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懶畫眉”,“朝元歌”。這兩出戲也是用來為男女演員打基礎的。故昆曲中有女學《遊園》,男學《琴挑》的說法。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蔭","點絳唇","粉蝶兒","鬥鵪鶉","一枝花","集賢賓",等八套。昆曲中在應用曲牌時構成聯套,(又稱套數)通過聯套的選用、調劑、對比組成一個整本大戲的音樂和文學結構,基本上一出戲是一個套數。

曲牌的音樂結構和文學結構是統一的。由於曲牌是由詞發展而來,又稱詞餘,在文字上是長短句式,寫作就是填詞。一個曲牌有多少字,幾句,每個字的平仄聲,都有規定。而且重要的詞位嚴格到仄聲中應有上(∨),去(\ )之別。如不根據平仄聲就要形成倒字,很難譜曲和演唱。這也是寫作和演唱昆劇難度很高的一個原因。

昆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於其它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必要合律。南曲有《南詞全譜》《南詞新譜》等;北曲有《太和正音譜》、《北詞廣正譜》等。每首詞必須要依譜填詞。

可能有人會認為平仄不合沒關係,字數合就行了,其實不然,平仄倘不對,待依定腔拍定工尺後,必會出現倒字、不合本調的毛病,此為詞曲家大忌。

眾所周知昆曲格律譜是昆曲填詞的依據,明末清初湧現出來的蔣孝譜、沈詞隱譜、沈自晉譜、徐子室、鈕少雅譜、李玉譜等等為昆曲南北曲牌劃定了基本格律,從而確保了昆曲迅速發展,成為了全國性的劇種。

昆曲與流行曲目的結合。。昆曲和流行音樂的首次結合是在王力宏的《蓋世英雄》專輯裏麵出現的。《在梅邊》、《花田錯》、《蓋世英雄》,這不僅是流行音樂的裏程碑,也讓昆曲讓青年人所接受並喜愛。王力宏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角色行當

因為早期昆劇屬於南戲係統,所以它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製,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淨、末、醜、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早期作品《浣紗記》反映了昆劇初創時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戲的七行之外,還借鑒了元雜劇的小末、小旦等設置法,更增設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淨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劇興盛期,明刊本《墨憨齋定本傳奇》中,將原以“貼”扮老年婦女改為“老旦”,亦係吸收了元雜劇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當基本同於昆劇初創時期。清康熙時,昆劇角色行當還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體製。

乾隆年間,昆劇折子戲最盛,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為刻畫人物而設的角色行當體製,也有了新的突破。《揚州畫舫錄》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說,它們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麵、二麵、三麵,謂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謂之“女角色”;又有打諢一人,叫做“雜”。後來在南方昆劇中演變為以小生和旦角為主要角色,因之這兩門分得更為細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窮生)和雉尾生五類。旦行則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殺旦)五旦(閨門旦)和六旦(貼旦)六類。但各個昆劇支派有各自的門類。

昆劇的角色分工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致。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合,在“生、旦、淨、末、醜”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家門”。

在「生」這個家門中,又分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於年齡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長生殿》的唐明王、《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荊釵記》中的王十朋、《金雀記》中的潘嶽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與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飾演風流儒雅的年輕書生,清灑飄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結合,假嗓成份較大,清脆悅耳;官生在表演上要灑脫大方,大官生更要富於氣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結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時更高的音域,以洪亮為美。

旦行也細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實踐中還有一個貼旦,共為七個家門。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較貧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金鎖記》中的竇娥,《貨郎擔》中的張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側重樸實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噴口都要有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寬厚,音量也要求較大。正旦劇目頗豐富,所扮演各類人物性格均具鮮明特點,為演員提供了寬廣的表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