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清(1902~1930),字濤,號壽山。湖南省益陽縣桃江鎮人。
張子清父親張建良,在當時是位反帝愛國的將領。張將軍十分敬佩曆史上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崇尚富國強兵之道,並注意以此來影響年幼的子清。每逢閑時在家,他總要把初諳世事的張子清叫到身邊,給他講中華民族曆史上忠臣名將的故事。一次,父親給他講解嶽飛的《滿江紅》,講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時,沉痛地插敘了八國聯軍洗劫北京、甲午海戰蒙受恥辱的曆史,並分析了國力日衰、外侮益盛的現實狀況。講到激昂處,父親聲淚俱下,揮筆寫下了“富國強兵,雪恥滅仇”的條幅,教導張子清立誌振興祖國,拯救人民。
1917年父親因病去世,張子清決心化悲痛為力量,他同家人一道把父親安葬妥當,旋即從軍,幻想在軍中有一番建樹,實現父親未實現的遺願。
張子清心中牢記著“富國強兵,雪恥滅仇”,衝殺奮鬥了近十年年,卻一無建樹。
1924年秋,正當他彷徨苦悶,感到前途渺茫之際,他的兒時摯友夏曦將他引向革命的道路,1925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張子清在黨的直接指引下,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主動接受鍛練、經受考驗,迅速成長起來。他先後擔任過營長、團長、師長等軍事要職,成為毛澤東在紅軍初創時期的一位親密戰友,更是毛澤東在軍事方麵的主要助手之一。
張子清曾親自給士兵們上政治課、軍事課,深入淺出地講解革命道理和軍事常識。他善於抓住部隊整修之機,進行嚴格訓練。他常對士卒說:“我們的軍隊是人民的革命軍隊,它必須是維護人民的利益、為人民的利益而戰鬥的隊伍……這就需要有我們具備高度的政治覺悟、嚴格的組織紀律、精良的軍事技術……這一切是需要長期的艱苦磨煉的。”
張子清作為一位軍事將領,十分重視我軍的有生力量。一次,他與毛澤東帶兵沿湘贛邊境南下,路遇頑敵。在激戰中,他率領的三營與毛澤東失去聯係。他隻身率領三營,轉戰在湘贛地區,打擊路遇頑敵,為兄弟部隊解圍,曆時兩個月,行程近千裏,最後終於戰勝重重困難,勝利回師井岡山。張子清憑著對革命的高度責任感,憑著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為當時弱小的紅軍保存了一個營的有生力量,這確實是對我黨我軍無法抹滅的一個貢獻。要知道,那時在毛主席直接領導下的軍隊,總共也隻有兩個營的兵力!
張子清每當軍內兩種思想、兩條路線鬥爭的關鍵時刻,都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站在毛主席軍事路線一邊,使毛主席的正確主張得以保留,並付諸行動。
1928年,張子清與毛澤東率全團在大坑消滅了老對頭肖家璧的靖衛團,並乘勝追擊,一舉攻克了遂川縣城。不久,又攻克了新城,擊斃敵人七十九團警衛長王國政及縣靖衛團長李樹滋、活捉偽縣長張開陽,生俘敵人百餘名,繳槍三百餘支。此後又占領了茶陵,成立了茶陵、遂川、寧岡三縣工農兵政府,開創了井岡山初創時期的繁榮局麵。
簡評:
張子清在迎接朱德部隊會師井岡、阻擊敵人圍追堵截的戰鬥中,更是戰功卓著。但就是在這次戰鬥中,他不幸身負重傷,以至光榮犧牲。張子清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結束了,但是,他在富國強兵方麵創下的業績永遠被後人銘記著。他實現了父親的遺願。毛主席更讚其為“紅軍的關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