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文山觀大水記(3 / 3)

〔33〕輒拍手捋須:一會拍手,一會用手摸著胡須。捋(lǘ)須:表示稱讚。古樂府《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34〕蓋有淵明之琴趣焉:意思是孫子安雖不作詩,但於詩有所領會,就像陶淵明雖不解琴音,卻識琴趣一樣。《晉書·陶潛傳》:“性不解音,惟蓄秦琴一張,弦徽不具,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35〕倚闌移時:靠著欄杆,觀看了好長時間。闌:護欄。移時:過了好長一段時間。

〔36〕《蘭亭記》:即《蘭亭集序》,東晉王羲之作。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大書法家。

〔37〕見其感物興懷,一欣一戚,隨時變遷:《蘭亭集序》雲:“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自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意思是外物千差萬別,人感物起興,或喜或悲,都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38〕羲之信非曠達者:王羲之實在不是心胸豁達之人。

〔39〕蓋於其心,而境不與焉:快樂與否,不在於外物,而在於心靈感受。

〔40〕前非有餘,後非不足:快樂與否,同時間前後沒有關係。

〔41〕是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所以,君子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都感覺快樂。

〔42〕而動心於俯仰之間哉:怎麼會在極短時間內改變自己的心態呢?俯仰之間,時間短暫。

〔43〕予憮然有間:悵然失意了好一會子。憮(wǔ)然:悵然失意的樣子。有間:有一段時間。

〔44〕日新而月異:不斷改變。

〔45〕適意:順心,合意。

〔46〕霄壤間:天地之間。

〔47〕前之所欣、所過者化:以前所經曆過的,讓人快樂的那些事物已經不在了。化:死去,不在。劉禹錫《祭柳員外文》:“惟君平昔,聰明絕人,今雖化去,夫豈無物?”

〔48〕且諗同遊者發一噱:故且引同去看大水的人開懷一笑。諗(shěn):引發。噱(jué):大笑。

中國古代山水遊記傳統的思路是先寫景、後言誌抒情,這篇觀大水遊記也不例外。作者寫大水先從聽覺寫起,水聲之大,“如疾風暴雷,轟豗震蕩”;再從視覺寫起,以秧田菜園、水中陸地、老鬆、堂前石頭為參照物,移步換景,多方麵襯托。最後是從亭上高處觀看大水,大水之壯觀由三人的詩句表達出來,三人都以雷聲喻水聲,可謂所見略同。

文天祥寫《文山觀大水記》與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時的心理背景是一樣的,都是被排擠出官場而借山水抒情言誌。不同的是,範仲淹憑眺洞庭壯觀,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天祥則擺出兩種相反的感物情懷,一是“一欣一戚,隨時變遷”,一是“君子無入而不自得”,沒有時間上的變化。作者雖明言對這兩種不同感物情懷的態度分別是“最愛其說”與“憮然有間”,但根據文章最後一句“且諗同遊者發一噱”看,則未必;作者所說的“發一噱”未必不是自我嘲笑,那麼作者所說的“予意夫後之所欣者至,則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其實是對自己多年來宦海浮沉的一聲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