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寶寶愛打人的原因及對策(2 / 2)

▲如果一個孩子傾向於在一天中較晚的時候或是接近午睡的時間打人,那麼他的行為可能是因為疲勞引起的。如果可能的話,可以讓他睡個午覺。

▲打人行為也可能是沒有形成安全的依戀的表現。通常沒有形成安全依戀(親子之間的相互信賴的親密關係)的孩子會以敵意的形式來對待他人。這是一種需要成人給他提供安全感、一貫的支持和足夠的注意的表現。

▲有些孩子在遇到出乎意料的壓力時會表現出敵意行為,比如打人。給他們提供一個安靜、穩定、安撫的環境和一個關懷他們的教師,能夠長遠、有效地幫助孩子應對壓力。

了解了孩子打人的原因之後,就要處理這種行為了。無論孩子打人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對於孩子打人行為的基本的處理程序都包括三步:

預防打人行為通過觀察可能的線索來預防打人。例如,一個孩子總是在玩積木之後打人,那麼教師就應該站在積木的附近。如果積木倒塌了,教師要及時幫助孩子來應對挫折的情緒,向他解釋和其他孩子一起堆積木的重要性,並提供機會讓他和其他孩子合作。教師可以向他示範合適的行為,並促進積極的社會交往:“看,麗麗想和我們一起玩。麗麗,你幫我們來建一座小橋好嗎?”這樣就把一個可能引發打人行為的情境改造成了一個積極友好的情境。

表揚孩子的適當的社會行為當孩子表現出適當的行為時,一定要及時給予表揚,讓他知道你很高興他這麼做。因為隨著消極行為的減少,教師對他的注意也隨之減少,但是孩子依然需要關注。對積極行為的關注可以穩定正確的行為,消退消極行為。

下麵詳細分析一下3歲左右的孩子為什麼會養成打人的習慣,父母的態度究竟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教育家認為:父母對待孩子打人的不同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例如:

1、用商量的口吻製止:當孩子打了別人,媽媽用商量的口氣說:寶寶,咱別再打小朋友了好嗎?這樣的問句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

2、顯而易見的明貶暗褒:“我家陽陽總被告狀,整個幼兒園誰也打不過他,真拿他沒辦法。”

3、不恰當的玩笑:“康康,打這個臭哥哥。”

4、口頭製止沒有行動:看到孩子打別人,家長隻是嗬斥孩子一句“不要打人。”但沒有用行動去拉開孩子。

5、製止的行動沒有批評:隻是拉開了打人的孩子,但沒有告訴孩子他的錯誤所在。

6、過激的反應強化了孩子打人的意識:麵對其他家長的告狀,火冒三丈的爸爸一巴掌下去,“看你下次再打人!”。孩子也會學著把打人視作發泄情緒的手段。

以上這些方法對孩子“打人”的行為沒有十分明確的善惡觀念,起不到教育的作用。這時家長的態度應十分明確,首先要及時製止,鄭重告之“不許打人。”然後允許孩子申訴打人的原因,父母要明確地表示對此事的態度,並給孩子講清道理。如是其他小朋友引起的,應告訴孩子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打人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如果孩子情緒激動,聽不進道理,可以暫時“冷處理”,待孩子平靜以後,進一步講清。

建議教孩子的自我保護方法:

1、麵對麵嚴肅地說“請不要碰我”。

2、大聲地說“不許你打我”。

3、用手用力地推開他。

4、找老師講明情況。

一般來說,當孩子能勇敢地用上麵的方法保護自己的話,幾次下來,挨“欺負”的情況就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