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曆史的悲劇,出演在沈萬三的身上,也有沈萬三自身的原因。
沈萬三看來是一個好出風頭之人。朱元璋從討飯和尚做到皇帝,最後定都金陵,管你沈萬三什麼事?人家做人家的皇帝,你做你的生意,這叫鴨吃礱糠雞吃穀,各人自有各人福,你沈萬三衝進那個圈子裏去幹什麼?偏偏他就不安分,據說特特地赴京貢獻“龍角一副”(這東西到底是什麼,沒人說得清楚,但價值連城而且滿含阿諛拍馬之意是無疑的)、白金2000錠、黃金200斤,配送的還有甲士10人和甲馬10匹。光是送送禮倒也罷了,他還以一人之力“助築都城三分之一”,把洪武門到水西門一長溜的城牆統統都給包下了,這就很有點僭越之險了。可一般的僭越倒也罷了,畢竟出了錢,又是無償讚助,朱元璋或許還不至於馬上就給什麼顏色看,可城牆造成了,他竟還沒完,還要仗著鼓鼓的腰包弄一點排場,甩一點派頭,“請犒軍”,終於就馬屁拍到馬腳上,花錢買了個殺頭的罪來受。沈萬三的張狂,給他整個家族種下了禍根。
有錢其實不一定都張狂。想想周莊不遠處同裏莊上的那位建了“退思園”的任蘭生吧。“退思”,隱退而閉門靜思,取《左傳》的“進思盡忠,退思補故”之意,光這個園名,就顯出了何等的小心翼翼,何等的謙和卑順!而這種小心和謙順,又充分體現在整個園林的精心設計之中:不大的門麵,遮掩著內裏所擁有的九畝八分土地;樸實無華的縱向三進平房,簡直都有點寒酸相了,會使眼木腿懶之人誤以為這裏不過是一般小戶人家的宅第;而山石壘疊、小橋流水的園林,還有擺設豪華的亭、台、樓、閣、廊、坊、堂、軒,就橫向隱藏在那兩扇逼仄不起眼的側門後邊!富豪的享受與處世的謹慎,在這座“退思園”裏,真是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史載,這位清代的任蘭生鎮壓撚軍有功,撈到了“鹽運使”和“鳳潁六泗道”的肥缺,狠發了一點財。光緒十年,一名內閣學士彈劾他,說他“盤踞利津,營私肥己”,結果革職為民,回了老家同裏。這是個為官多年文武皆能的政壇老手,當屬他那個時代的整個統治群體中的一分子。他的經曆和已經擁有過的地位,決定了他的思想和行為,早已經過了格式化的程序。他深深地懂得如何恪守整個封建帝國的遊戲規則:在朝時幹“一旦權在手,便將錢來抓”的勾當,下野了,馬上就夾起尾巴作“退思”狀,私房錢再多,也決不會去幹沈萬三那樣的得意忘形以致於僭越犯上的傻事。事實是,他雖然做不了官,但由於掖了大包的銀子回得老家來後,還掛出了“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的招牌來表示他對大清王朝的忠誠和馴服,終於在建起了一個耗資十萬兩銀子的豪宅的同時,還博得了最高統治者對他的信任。隻不過兩年工夫,這個在野老臣,居然又東山再起,“捐複上任”,重新戴上了紅頂子。
相比他,沈萬三就實實在在地隻是個門外漢了。他在生意場上雖然精明能幹,政治意識上卻徹底的糊裏糊塗。不過,用時下流行的“戲說”之法,我們或許可以譽之為正由於他超前地表現出了不自覺的民主自由平等要求,才衝犯了朱元璋的“神賦皇權”,招致了滅門之禍。
周莊人現在談起沈萬三,基本上就隻說他的“治財有方”,會發家,擁有“沈廳”,還有神秘的藏金之地“銀子浜”,對於他的悲劇性結局很少議及,這是很可以理解的。社會發展到了今天,朱元璋的那種皇權至高無上論,早已成丁人可哂之的笑話、“戲說某某”之類電視劇中扯來增加收視率的創作素材了。倒是沈萬三走商品經濟之路、搞對外貿易、高速度發家致富的有關傳說,更能引發當代周莊人的遐想。“沈萬三”這三個字實際上早已被虛化異化,帶上了一點點當代理想主義的色彩,而且還成了一個貼在肥礅礅的肉肘子上或香噴噴的米糕上的品牌標貼。
我免不了產生這麼一個設想:曆史上真實存在過、而又早早地被朱元璋滅掉了的沈萬三,如果生活在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