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去做,決不拖延
在自然界中,藏獒是最盡職盡責、行動及時的動物。一隻藏獒在接到獒王有關照顧受傷同伴的命令後,會在第一時間內,主動用舔的方式為其清理傷口,並自動自發地全天候為其警戒,絲毫不會有任何懈怠,直到同伴的傷勢好轉。藏獒之所以具備這種自動自發、一絲不苟的精神狀態,是因為在藏獒的行為準則裏,沒有“拖延”二字。
同樣,一個稱職的員工做事也從不會拖延,在日常工作中,他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麼,在老板交辦工作的時候,他隻有一個回答,那就是:“是的,我立刻去做!”並且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將令人滿意的業績呈現在老板麵前。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過去,隻有適者才能夠生存;今天,隻有最快處理完事務的人才能夠生存。”在競爭激烈的公司裏,一個人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應當奉行“絕不拖延”的工作理念,一個總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員工,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是老板心中的稱職員工。
更嚴重的是,拖延會磨損人的意誌,消耗人的能量,阻礙人的潛能發揮。處於拖延狀態的人,常常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這種惡性循環就是:拖延——低效能+情緒困擾——拖延。為此,他們常常苦惱、自責、悔恨,但又無力自拔,結果一事無成。
某公司老板要赴海外公幹,且要在一個國際性的商務會議上發表演說。他身邊的幾名要員於是忙得頭暈眼花,要把他赴洋公幹所需的各種物件都準備妥當,包括演講稿在內。
該老板赴洋的那天早晨,各部門主管也來送機。有人問其中一個部門主管:“你負責的文件打好了沒有?”
對方睜著惺忪睡眼,道:“昨晚隻有4小時睡眠,我熬不住睡過去了。反正我負責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寫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飛機上不可能複讀一遍。待他上飛機後,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再以電訊傳去就可以了。”
誰知轉眼之間,老板駕到。第一件事就問這位主管:“你負責準備的那份文件和數據呢?”這位主管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聞言,臉色大變:“怎麼會這樣。我已計劃好利用在飛機上的時間,與同行的外籍顧問研究一下自己的報告和數據,不能白白浪費坐飛機的時間呢!”
聞言,這位主管的臉色一片慘白。
一名稱職的員工,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會自作聰明地設計工作,他們會謹記工作期限,並清楚地明白,在所有老板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任務完成原則是:絕不拖延。
對於一名高效能人士來說,拖延是最具破壞性的,它是一種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推托,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我們常常因為拖延時間而心生悔意,然而下一次又會慣性地拖延下去。幾次三番之後,我們竟視這種惡習為平常之事,以致漠視了它對工作的危害。
一個公司常常會因小小的耽擱而導致巨大的損失。
1989年3月24日,埃森特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輪在阿拉斯加觸礁,原油大量泄漏,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但埃森特公司卻遲遲沒有作出外界期待的反應,以致引發了解一場“反埃森特運動”,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布什總統。埃森特公司為此花費了數億美元也無法挽回受損的企業形象。
一個高效能人士做事從不拖延,在日常工作中,他們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麼,在上司交辦工作的時候,他們隻有兩個回答。一個是:“是的,我立刻去做!”另一個是:“對不起,這件事我幹不了。”某件工作能做就立刻去做,不能做就立刻說出自己不能做,拖延往往與高效能人士無關。
社會學家費哈·庫因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力量分析”。在這裏麵,他描述了兩種力量:阻力和動力。他說,有些人一生都踩著刹車前進,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極的想法捆住手腳;有的人則是一路踩著油門呼嘯前進,比如始終保持積極、合理和自信的心態。這一分析同樣適用於工作中。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高效能人士,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發展,你得把腳從刹車踏板——拖延——上挪開。
藏獒堅守論:
拖延,帶給藏獒的可能就是生命的威脅;對於員工來說,是執行力的不到位。任何一位經營者都知道,對那些做事拖延的人,是不可能給予太高期望的。因此,隻有那些好好利用每一天、每個小時、每分鍾的人才能高效工作,才能備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