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人交往之中,對於管理者而言,卡耐基認為,管理者會遇到這樣的一些難題,就像把個人的利益和組織的利益結合起來,而個人的利益與組織的利益卻是衝突的。此時,既要堅持個人的原則,又要注意組織的程序。
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做事,但要在此衡量個人與組織之間的協調,可在平衡時卻常常會帶來矛盾。卡耐基認為,協調是必須的,協調的藝術也是必要的。世上的很多事情並不是說到就能做到的,需要講究協調的藝術、協調的方法。
對於組織上的協調,卡耐基有一套獨特的協調藝術。卡耐基認為,要想管理好一個公司,協調管理的根本是“領導”,也就是“領”與“導”的藝術。
關於這些,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讓三組人在公路上走著,並分頭向十公裏外的三個村子行進。第一組不知道村子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村子有多遠,隻知道跟著向導走就行了。在走了兩三公裏時,第一組人有的人開始叫苦了,還沒走到一半,有的人就憤怒了,他們抱怨大家走得太遠,不知何時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時候,就有的人坐在路邊,不想再走了。以至於情緒越來越渙散,最終七零八落沒有達到目的。第二組人知道去哪個村莊也知道有多遠,隻是路邊沒有裏程碑,他們隻能憑經驗估計著大約的時間。這個小組走一半時才有人叫苦,很多人想知道他們已經走多遠了,較有經驗的人說:“大約剛剛走了一半兒的路程。”接著大家又簇擁著向前走。當走到四分之三的路程時,有的人情緒低落,感到疲憊。當有人說快到了的時候,大家又振作精神,繼續前行。第三組人知道去的是哪個村子,有多遠路程,而且在路邊每公裏有一塊裏程碑。這樣,人們每看到一塊裏程碑就心裏有一陣小快樂,以至於情緒高昂地走著,當走了七八公裏的時候,大家感覺有些累了,可並不叫苦,反而說笑著繼續前行。在最後的路程裏,他們的情緒越來越好,速度越來越快,終於他們到達了要去的村子。
這個實驗證明人們要目的明確,而且要把行動與目的不斷地對照,並清醒地知道在不斷縮小目的的距離時,動機得到加強,這樣就會自覺地克服障礙,努力達到目的。
在企業裏,管理者的職責是統一全體成員的觀點與行為,並為他們確立目的,提供行動的途徑。管理者要為成員指導方向,領而導之,這樣,才能稱得上是領導。這有些管理者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對自己的下屬要幹什麼已經很清楚了。當你問他們職工的工作是什麼,這些職工的回答和他們的管理者十有八九不一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局呢?是因為管理者隻以通俗的方法把行動告訴下屬,以至於下屬莫名其妙、糊裏糊塗。卡耐基便說,管理者們要為下屬們確定目的,並把自己的想法明確地告訴給他們,這是一種令人鼓舞的方法,是協調工作的根本。
韋維爾元帥便在《軍人和軍人生活》一書中提到克倫威爾的鐵騎兵,他說:“這些鐵騎兵知道為什麼而戰,並且了解熱愛自己的事業。”“知道為什麼而戰”這一點對軍人來說至關重要,對組織中的成員也是如此。管理者會知道,如果不把目的傳遞給下屬,就失去了管理的作用,就難以協調好下屬的活動。因此,卡耐基認為:確立目的是協調的根本。
在經營管理時,通過多年的體驗,卡耐基深刻地體會到:“領導”是協調管理的根本,而調動積極性,就是協調管理的重要手段。
來看一則故事:
有個大學生打算在寒假期間為群眾義務修理電器,但是卻要寒假裏複習功課。這樣就發生了衝突,結果在活動與功課之間難以找到平衡。
這就是沒有協調好目的與行動,對於管理者來說也是一樣,管理者常常會遇到個人目標與組織、集體的衝突。例如,在一所學校裏,有的語文教師喜歡於文學創作,有的物理、化學教師想去報考研究生,他們對本職工作隻抱敷衍的態度;有些教師向往大城市、大機關、大單位而四處活動;有的固然“安心”,可卻沉醉於小家庭的“基本建設”。這些潛在的個人目的,就會和集體目的發生不和諧。
還在《禮記·檀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相傳,齊國有一年旱災。有一位名叫黔敖的富人,大發善心,在道旁準備了個飯攤,向來往的饑民施舍。當一個饑民走過來時,黔敖就大聲地說:“喂,過來吧,這有吃的!”那個饑民抬抬頭,有氣無力地說:“我正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的!”那個饑民拒絕了黔敖的施舍,最後不食而死。
孟子便在《告子篇》裏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之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這個饑民寧願餓死,也不吃帶侮辱性的食物,他的精神和上麵所講的那個人是截然不同的,他們二者的區別也就在於這某種精神的有與無之間了。
人是需要點精神的,這是人的行動的根本動力,也是受人的意識調控的。卡耐基認為,在現代化管理理論之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動力問題。一般來說,現代管理中有三種基本動力:物質動力、精神動力和信息動力。物質動力和精神動力針對調動積極性。物質動力能夠滿足人的一些較低層次的需求,不過如果過分地重視物質動力,就會忽略了精神動力,產生了“拜金主義”。物質動力的作用是短暫的,精神動力的作用才是長遠的。要能很好地結合物質動力與精神動力,那麼就會產生不一樣的促進效果。
在現在社交上,管理者要充分協調好下屬的積極性,要掌握動力的原理。一方麵要使用物質動力的杠杆,一方麵要使用精神動力的杠杆,便可以在滿足下屬心理需要的同時,增強下屬對國家、人民和企業的責任感。這樣協調的好,積極性就會越來越高。
列寧在對物質刺激時這樣說:“要是給我這樣一種照顧,天天給我八分之一磅的麵包,那我就不勝感激。重點製的優先照顧也包含消費方麵的優先照顧。要不,重點製就是幻想、就是空中樓閣。”那麼,唯物主義者就要承認物質刺激所帶來的效果。對於勞動者來說,正確實施按勞分配製度,根據生產作用采取發放一定的獎金、及時提級加薪等物質鼓勵措施與某些懲罰措施,都是現今化管理所不可忽視的有力杠杆。而物質動力並不是萬能的,卡耐基認為,固然老板會不停地使用物質動力,但與員工的矛盾也會層出不窮。如果不適合地運用物質動力,就會產生副作用。不能讓員工為了錢而幹活,要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責任和價值。
卡耐基便建議,不適當地使用物質動力會帶來一些麻煩。解決的方式,必定將物質動力和精神動力結合起來,就是物質鼓勵和思想工作相聯係。如果這樣,就能很好地使下屬的思想、動機、需要達到高度的統一,就能引爆內在的正能量,發揮出最大的生產積極性。卡耐基還說,如果一個人有動機,他卻沒有正確的人生觀的話,就不會在所在的行業裏取得蓋世的成就。作為管理者,要想讓下屬的個體目標趨向於集體目的,固然物質鼓勵是必須的,可也不能忽視了思想工作的方式。一旦下屬提高了思想覺悟,就會加強對集體的責任感,就能協調好個人目的與集體目的之間的衝突。卡耐基便說,應當關心人群關係問題,這是目的管理的根本,是協調群體行為的基礎內容。來看一則故事:
唐·蘭利是美國惠勒製造公司最優秀的基層管理者之一,他從基層的職位升到了這個公司的計劃部門擔任參謀工作。他領導過的部門是該公司中作用最高的單位。而且,在他任職的時候,這個部門沒有發生過職工不滿的事情,可其他的部門似乎總是不斷地出現職工不滿的問題。
還有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