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資納官既實現了富商大賈的政治理想,也使得商賈擺脫了修建宅第中的種種限製。康熙十三年(1674),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清政府開始削減西南藩王的勢力,為了彌補軍需匱乏,政府頒布一道捐納令,文職捐官始於此時。康熙本擬暫開捐例,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兵事之後,又有西安、永定河工以及青海兵事,捐納一發不可收拾。文職捐官可至郎中(正五品)、道員(正四品),武職可捐把總(正七品)、千總(正六品)直至參將(正三品)。雍正、乾隆兩朝,捐納成為科考之外的入仕途徑。富有的商人,慷慨解囊,出資買官,山西商人也不例外。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僅河東鹽商的捐資款就達二三百萬兩銀,報捐的主要目的還是買官取名。晚清時富有的票號商人踴躍為自己和家人捐官,平遙蔚字票號的首任經理毛鴻翽,為父親到玄孫的毛家5代31人捐得“將軍”和“大夫”銜。祁縣渠家從清代中期發跡,13世渠錫疇起,到19世的渠晉卿,其間7代人都有各種官銜,如奉直大夫藍翎分部員外郎、誥贈奉政大夫同知銜、鹽運司運同銜、藍翎同知銜、湖北候補知縣等。看起來似乎闔家上下都是政府官員,其實除去渠本翹、渠晉卿等少數人靠科考博取了功名外,家族中的絕大多數是通過捐銀買來的官銜,14世渠同海捐武德騎尉守備銜、守禦千總,15世渠應璜捐朝議大夫、鹽運使運同、直隸州州同,16世渠長瀛捐朝議大夫、鹽運使運同。大德通、大德恒票號財東祁縣喬致庸的幾個兒子,喬景儼捐花翎二品銜補用道員,喬景侃捐花翎四品貢生,喬景僖捐花翎員外郎。類似的捐官,不勝枚舉。
捐官與民居建築的規模等級關係最為密切。商人躋入封建政權行列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升官發財。長期的官僚政治,給予了做官的人、準備做官的人,乃至從官場退出的人,以種種社會經濟的實利,或種種雖無明文規定,但卻十分實在的特權。那些實利或特權,從消極意義上說,是保護財產,而從積極意義上說,則是增加財產。“做官發財”始終是連在一起講的。祁縣渠氏在17世“源”字輩時,家族商業如日中天,為了壯大聲勢,炫耀門庭,渠氏不惜重金,幾次捐輸,求取官職。渠本翹的父親渠源湞,一生捐資逾數萬兩,因此得到清朝廷的特別嘉獎。清廷視商家為錢財淵藪,威逼利誘,勸令捐輸;商人則視官方為交通之物,庇護之所,因而就出現了富商之家滿門皆官的奇特現象。富有者得到了政府的庇護,商業活動中的限製較從前少了許多,聚積財富更加便捷,因此明清時期的住宅文化中便滲透了官與商結合的一些文化特征。商人都希望取得一官半職,如此便在商海競爭中取得更雄厚的資本。一個商人家族中,若是有人捐得官職或是科考入仕,必然對外界張揚一番,以示其既富且貴的人生得意。而捐得官銜之後,擴建宅第的限製減少了,宅院才能修建得更闊大更氣派。過去民居建築中很少使用鬥拱,然而在清代山西民居中卻非常普遍。房主人如果是高官無可厚非,但捐官之製的推行,使得商民通過捐輸而得到了官職,這樣在修建居所時就可以享受到較高級別的裝飾權利,門臉闊大,院落眾多,藉此炫耀門楣,蔭庇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