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常家莊園(1 / 1)

在榆次市東陽鎮的車輞村,有一個讀書、做官、經商三位一體的清代北方大族——常氏家族。這個大家族因其有著科考入仕的人物,還有清代“外貿世家”和“教育世家”的美譽,所以在當地特別引人注目。常家人在這裏留下了頗具規模的幾十處院落和幾處大花園,經過上百年的風雨侵蝕,不少建築已經破敗,經過近兩年的整複工作,在新千年的第一個國慶節前夕,常家莊園建築群正式開放,向遊人展示著常家兩個世紀的經濟、文化成就和建築風采。

經過曾任晉中地委宣傳部部長的老同學劉鞏介紹,由榆次縣誌辦李林娃主任陪同,筆者與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的博士沈愛娣小姐於1999年8月16日一同到常家院考察。沈博士是一位對中國曆史,特別是山西近代史頗有些研究的少數外籍女學者。她說從山西近代一位紳士的日記中發現了車輞常家這個家族,並且在北京查閱了常家後人常讚春所著《常氏家譜》,對中國北方有如此一個大的家族頗感吃驚。在她看到常家院之前,她一直認為近代中國北方是沒有世族的。從對山西地方曆史的了解中,還得到了這樣的信息:這個家族中曾經有過一位康有為公車上書時簽過名的舉子,有過一位被毛澤東提及的文人,因而與其他的商人家族更顯出一些不同之處。

常氏始祖常仲林,原係太穀縣人,明朝弘治初遷居榆次車輞村,初來乍到,受傭放牧,輾轉多年,漸有積蓄。常氏族人膽略超群,從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開始經商,主要在張家口、恰克圖從事茶葉貿易,雍正以後,以恰克圖對俄貿易為契機,積聚大量財富,到光緒年間(1875—1908)已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貿易大家。

常家莊園興建於清朝晚期,在車輞村整整占了兩條大街,占地麵積200餘畝,合13萬多平方米,建築樓房多達40餘棟,房屋1500多間,比靈石王家宅院的規模更大,庭院更加規整闊大,堪稱華北第一。由於常家大興土建,原本由4個自然村合成的車輞村,從此成為一個以常家為中心的大村寨。常家在車輞的兩條街,就是在常氏9世常萬達、常萬玘時常家開始分家,常萬玘以村西南為軸心,修建了世榮堂,也稱南常;常萬達修建世和堂,由東向西修建了一條街,人稱北常。今天看到的常家遺留的院落,是常萬達為其後人修建的庭院。李主任介紹說,常萬達生前就為他的10個孫子各建一處大宅院,分別取名“慎和堂”、“謙和堂”、“體和堂”、“貴和堂”、“人和堂”、“節和堂”、“雍和堂”等等,每個堂都是兩三進的院子,形成“品”字格局,整整齊齊排列在一條街上。

常家宅院裏,主體建築為北方式的庭院建築風格,每個正院均為內外兩進,外院的南房臨街倒座,東側辟有各式門樓。裏院呈長方形,庭院寬敞,風格統一,當上房、南房多達8間時,常家遵循正五偏三的模式,再辟出一個偏院。人們看到正偏相連的院落布局,明白常家這個讀書、仕宦、經商之大家族,建築上絲毫不越等級之規。不過,常家的藏經樓是山西明清建築中極少見的七間二層樓建築,一層為八柱支撐的帶廊的七間大磚房,二層為整麵木結構門窗的藏經屋,繪枋雕欄,飛簷翹脊,典雅富麗,蔚為壯觀。常家院的屋頂有單坡式、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每院的裏院都建有一座木結構的牌樓,飛簷鬥拱,精致玲瓏。牌樓兩側還有磚雕的花牆,這種花牆將正院隔成了裏五外五、裏五外四、裏五外三的多種格局。院落之間或院子的後麵,還辟有花園、菜園一類的輔院,有小門通向正院。院中精美的雕刻,雖然被歲月蠶食了一些光澤,然而其精巧的工藝、獨具的匠心,仍然讓今人折服。房脊吻獸,照壁花牆,山牆墀頭,樓層護欄,都用傳統的琴棋書畫、佛道文化、吉祥花草進行裝飾,同時也不乏傳統文化的福、祿、壽、喜、萬福、如意類的裝點,特別是院內廂房硬山牆上端的墀頭,四季花卉和飛鳥魚蟲的雕刻兩兩相對,卻絕少雷同。屋脊上的福壽瓦壟,也別具特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