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富貴之家生活模式(1 / 3)

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時歌舞樓。四十年來車馬寂,古槐深巷暮禪愁。

——(唐)張籍《法雄寺東樓》

生活方式是廣義文化的一部分,生活方式對民族的習俗和性格特征的形成會產生一定影響。三四百年前,中國人是如何生活的?山西人的生活方式有什麼特點?都市、鄉村及社會各個層麵上的人們的具體情況有什麼區別?明清山西宅院人的生活方式或許可以解答這裏涉及的一些問題,在高牆、深巷、高屋、廣室中生活著的富有者們,大多數的人過著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的逍遙自在的舒適生活,他們在讀書做官、賦詩作畫、經營生意之外,聽聽小曲,看看戲文,逛逛廟會,追趕著許多新潮的東西和時髦的生活,甚至包括吸食大煙等等方麵,都與普通百姓甚至與官僚階層的人們有一些不同之處。

中國農業社會中最理想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讓我們聽聽一千年前一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宋太祖趙匡胤的說法。公元961年,也就是趙匡胤登上皇帝寶座的第二年即建隆二年,宋太祖與宰相趙普精心謀劃,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宴飲,在氣氛融洽的慶功宴上,眾將酒酣耳熱,宋太祖對石守信等人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所以好富貴者,不過欲各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好便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不可動搖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夕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太祖把握時機,適時提出以厚祿優遇為先決條件,解除了重兵在握的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位至顯貴,身居豪宅,厚積金錢,廣置田產,朝夕飲宴,縱情歌舞,子孫無貧乏之憂,自身無猜忌之慮,這難道不是世世代代向往的理想生活嗎?王公大臣尚且如此,何況民人百姓?宋太祖當年說給石守信等人的生活藍圖,後來真的就是山西富貴之家的生活模式。

中國曆史上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財東是李大全,合族居住在平遙城郊的達蒲村,李家既是票號的投資人,又是經營成千上萬畝良田的大地主。由於李大全的精明強幹,特別是把握時機及時將顏料莊改組為票號,使李家迅速積聚了巨額財富。李大全過世之後,兒子們在達蒲村修建了幾棟豪華宅院,這也是當時修宅建院的風氣所致。李大全有三個兒子,李視箴、李視言、李視聽,兄弟三人將票號的業務全權委托給票號的總經理,在老家享受著田園生活帶來的愜意和舒心。李氏家業按照傳統社會裏長子為尊的通行法則,由老大李視箴全麵掌管,李視箴之後由老三李視聽的兒子李典五接管。李視箴兄弟三人在達浦村裏各建一處宅子,家家都是騾馬成群,人人都是仆傭相擁。出則車馬,入則仆隨,衣則綾羅綢緞,食則山珍佳肴。老媽子、小丫頭、管家、保鏢、聽差的全套人馬,一應俱全,應有盡有,每家的廚房裏還分設著大師傅、二師傅,有專門負責肉案的,有專門操作麵點的,有端飯送菜遞茶倒酒的,也有洗鍋涮碗侍候小姐公子洗手的。李家人充分享受著富裕豪侈生活中的舒適,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漸漸消磨了智慧,消磨了鬥誌。李家財東如此,山西其他的大戶人家也不相上下。

榆次近郊聶店村的王家,鹹豐三年(1853)、鹹豐六年(1856)分別在平遙縣城開辦了協和信、協同慶票號,十多年間王家便躋身全國著名商賈之列,經營著票號、錢莊、典當、綢緞、布匹、絨布、金飾、糧油、雜貨、煙草各業的200餘商號,店鋪遍布全國各地。王家的協和信、協同慶兩個票號興盛達50年之久。除了開設票號之外,王家也是名副其實的大地主,當年王家擁有的好地就有1500畝,雇用幾十名長工耕種,王家收租取利。王家發跡之後,在聶店村大興土木,修建了幾十處院落,都是一門三進的四合院落,東西有廂房,過庭做書房。這些宅院分別冠名培德堂、四達堂、聚慶堂、敦鄰堂、青雲堂、慶餘堂、福綿堂等等,而且還根據修建的年代將這些院子分成了新院和舊院,根據方位將這些院落稱做大北院、小北院、道南院等等。這些院落全部集中在聶店村的一個巷子裏,人稱其為“王巷”。大院裏還設賬房院、廚房院、東張院、北張院、裁縫院,專供傭人起居幹活,還有專門存放馬車、飼養牲畜的棚戶院。總計聶店王氏的院落有45處,其中正房為三至四層樓的就有18座,占聶店村總麵積的1/3以上。除了在本村修建的豪宅外,王家在榆次東北麵伽西村一個地勢險要、山清水秀的地方,還建起了一座王家寨子,深溝高牆,四麵絕壁,明堡暗道,曲折迷離。在伽西村的寨子裏,王家還有三處豪華的庭院,這是王家人預備的一個功能設施齊全的避難之地。聶店村王家當年修建的豪華宅院,今天大都成為一處處的殘垣頹壁,然而通過這一處處的晉商舊址,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王家當年興盛時生活奢侈的諸多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