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年前,當我們的故事發生的時候,都鎮土司轄製下的土家山寨已幾經變遷。
江灣坪地上已經有了街市,開設了布莊鹽鋪、客棧騾馬店、並有飯莊酒肆。樓閣台榭臨街聳立,幾重天井大瓦屋坐落其中,聚集著商家富戶。坪地中央是一方空壩,那是四方山民逢圩趕集的場地。圩場北麵則是土司王府的圍牆城門,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九重五層的王府樓台赫然高聳。在它的陰影下,黎民百姓的木樓茅房則散布於荒山野郊,東倒西歪地蜷縮在偏僻的山坳裏。
此刻,高聳的王府樓台上已經燈火通明,像天闕一樣浮現在空中,不時傳來沉悶的暮鼓和兵丁的吆喝聲,似乎比平時更加戒備森嚴。
樓影之外,山灣市井又是一番人間景象。街坊上,本地大戶和夷陵、沙市、漢陽甚至廣東、江西等地外來商賈開設的茶葉、棉布、鹽運、山雜等店鋪商莊夜市正火。客棧酒館裏更是燈火亮堂。過往的行商、歇腳的馬幫、江湖上的遊客投宿宵夜,本地王親紈絝、三教九流聚會作樂,吆五喝六、好不熱鬧。雅座樓窗上人影僮僮,不時傳來絲弦之音。近處臨江一座台榭之上,燈影裏現出一昂首挺胸的歌者英姿,他手持雲板,在三弦的伴奏下,唱出一段豪放的歌兒:
“徐徐清風,無影無蹤。江湖常把扁舟送,吹卷揚柳西複東,推動雲山,現出奇峰……”
這是大戶人家過年節,在聽唱絲弦,歌聲字正腔圓、琴聲絲絲入扣,那雲板敲擊的節奏聲聲打動心弦,令人蕩氣回腸。
市井之外就是寬闊的圩集場地,王府門前的大壩中央搭起了台架,木石工匠還沒有收工,忙著扛抬搬運敲敲打打,大壩上也還有人奔走忙碌,正在為明日的圩集和賽歌龍燈大會活動做準備。
那圩場的盡頭就是清江碼頭,碧波漾蕩、江風徐徐,但見舟楫沿岸、桅杆如林,河邊停泊了不少運鹽的木船和載客的蓬舟。船上的燈火星星點點,遠方來的商賈遊客正在船艙裏喝著閑酒。暮色朦朧之中,隱約可見對岸州衙坪的村寨漁火。
這群“山花子”避開威赫的王府和喧鬧的市井,貼著著江灣、飛快地穿越都鎮邊緣,朝山中的老營疾進。夜幕掩護著他們的行蹤,一路上除了清江碼頭邊一艘陸城來的客船上的人偶爾看見了他們,都鎮土司的兵丁和居民百姓都沒有察覺他們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