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傍晚,那武落鍾離山下的都鎮灣清江碼頭,倒是別有一番情致。
江流在這裏拐了一道彎,便形成一帶比較平緩的江麵。岸上石級碼頭直達水邊,便於行人上下和貨物的搬運。沿岸一帶都是婆娑的楊柳,垂著姑娘長發披散一樣的柳絲。舟船既可以泊在碼頭台階邊,也可以係在垂柳樹下,搭一條跳板供人上下。
當時這都鎮碼頭比較繁忙,上資丘和下陸城的客貨船隻有時在這裏停留過夜,往往舟楫相連。船上的老板娘開始打火造飯,舵手艄公蹲在船尾與鄰船的同行閑聊,船工纖夫則筋疲力盡地躺在甲板上放鬆肢體,而乘船的客商便上岸拜客辦事、或者在岸邊隨意走走。
這時,都鎮市集上的居民也有到河邊漂衣洗菜、網魚撈蝦、或者漫步玩耍。姑娘媳婦們有的蹲在石級上洗菜,有的就著青石板搗衣,尤其被船上的漢子們注意。其中膽小的隻盯著她們使勁看,膽大的就拿話語逗撩,互相打情罵俏,一時笑語漣漣。幾個老漁翁則默默地守在僻靜的柳樹下、或者垂釣或者張網,偶爾也有遊人走過去,看他們別簍裏的收獲。跟隨大人來玩耍的兒童們就在沙灘上追來趕去,快活的不得了,大人呼喚還不肯隨之歸去。
日落時分,碼頭終於安靜下來。江麵上微風徐徐、碧水如練,山影潑墨、星月清高。遠方來此的客人留意這兒的山水,便感覺這真是天下少有的好境界,人們猶如置身於山水畫圖之中,又好比暢享在謝王的詩意裏。許多客人便留在船上過夜,他們憑窗觀景、把酒品茗,往往通宵不眠。
此刻,在一艘從陸城上來的客船之上,窗口裏馬燈透出光明,艙室內清茶散發馨香,有一位神秘的客官正在和友人品茗敘談。
這位客官輕舟簡從、貌似文人墨客,卻身份特別、使命絕秘。
此人乃是當朝翰林侍讀學士吳靜庵先生。吳學士原籍湖北枝江人氏,前科考得進士進入翰林院,拜在內閣大學士張廷玉門下。他今番來到此地,其實是奉朝廷之命,以回鄉探親訪友之名,訪察川黔湘鄂交界地區改土歸流實情。
原來清朝一統天下,西南川黔湘鄂交界地區直到康熙年間仍舊沿襲土司製度。雍正登基之後,對康熙晚期已經出現的官吏腐敗和地方專橫嚴加查辦,也對這一地區名為朝廷冊封、實為割據稱霸的土司進行整治。朝廷逐步推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廢除野蠻落後的土司家族奴隸製統治,改設州縣統一管理。雍正皇帝為了維護康熙治下已經延續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下,不致引起地方動亂,因而在改革中慎重徐圖、恩威並用,力求促使自動歸化,不致發生動亂。
對於在這一方勢力最大的容美土司,雍正更是慎重徐圖,他先將周邊的小土司一一改歸,最後才著手解決這個大難題。雍正五年,湘西桑植和川東施南等地的土司已經實施改革,但容美土司仍遲遲不肯歸化。近年來,湖廣總督及周邊府縣多次參奏其種種劣跡,所屬土司土民也籲請歸流、人心向化,一時朝議紛紛。雍正皇帝終於下定決心著手解決容美土司的問題。
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吳學士受命充當皇帝耳目的朝廷密使,以回鄉探親之名微服私訪。雍正十一年臘月間,吳學士被內閣首輔張廷玉招去當麵交代一番之後,便啟程走荊襄驛道南下,到荊州道府交接公文,即回枝江縣探親。
時逢年節,枝江知縣傅彩宴請款待,吳學士不敢多逗留。因當時容美等土司地區屬秭歸直隸州管轄,他便先到夷陵下牢戍和秭歸州訪查,於春節後轉到陸城,雇得一艘客船,溯清江而上,今晚剛剛到達此地。
吳學士一見這都鎮江灣碼頭的夜景居然如此迷人,便不想上岸,派人去找來一位昔日文友在船上清談。
那應邀來會的文友是唐秀才,他原籍枝江,幼時與吳學士為學友,屢試不第,便被此地大戶人家聘為私塾先生。唐秀才雖素聞吳學士大名,卻不知他此番到來身負絕密使命,隻當是他鄉遇故知,相見甚歡。
二人便不負這清風明月、碧波輕舟,在高談闊論中消受了一個良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