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所謂“體驗式”,指學生通過活動的親身實踐,體驗並感悟到在書本和課堂教學中學不到的知識。它的誕生與歐美盛行的OutwardBound(簡稱OB)教育模式有直接聯係。在課程模式上,模擬自然環境,降低活動風險,體驗經過設計的“戶外”項目,從引進至今,在教育領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能很好地使學生在具體的項目中獲得別樣的“體驗”,“既‘導源’又‘開流’,有利於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習慣,有利於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特別是其中的“分享”環節能“多方麵提高語文能力,從交際中學習交際”,甚至能影響到他們的一生。體驗式教育模式適合初中以上的學生。
一、體驗式教育模式的理論基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其核心內容為: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教育要重實踐,重運用。大思想家盧梭提出“教育要回歸自然”,提出要讓學生在自主、開放的氛圍中,構建健全人格,促進全麵發展。旅美學者薛湧提出“書本上的知識,是別人嚼剩下的饃,是把別人發現的自然規律傳授給你。你並沒有讀自然的‘原典’。‘自然課堂’,則是讓孩子自己去麵對自然的‘原典’,以激發他們原創性的解讀。”達爾文也曾提出:野生的比家養的要聰明。
“體驗式教育模式”也符合葉聖陶提出的“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理論。因為戶外體驗與課堂教育不同,教師是在一個大空間中組織教學活動,必須讓學生脫離自己去活動,必須給學生以活動的決策權。當然,教師必須要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學生的思想集中在活動上麵而不是分了心或幹脆無所事事;不出安全事故;準時集合;按時完成任務等等。但就某一個學校或班級而言,來基地社會實踐的時間非常短,所以隻能叫“培訓”。而對教育工作者來講,則是長期從事的專業工作,需要不斷地實踐與探究並時刻把語文與生活聯係起來施教的一種方式,所以叫“體驗式教育模式”。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追根溯源,拓展培訓(體驗式教育模式)是與傳統的認知教育不同的體驗式教育活動,它是體驗式教育在中國特定環境中的產物”
“拓展培訓的項目本身隻是我們學習知識與完善自我的一個載體”。是《心理學》中的“認知發展理論”,“實用主義學說”,“行為主義理論”等對個體發展影響研究的基礎
“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麵的係統工程”
二、體驗式教育模式的設計原則
1、寓教於境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在完全投入到運動的狀態當中去的時候,身體就會處於一種無備狀態,就會把心中的壓抑和煩惱全部轉換為動力發揮出來。體驗式中的“挑戰體驗”就很好體現了這一特點,學生也非常樂意接受這樣的挑戰。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當學生到達“分享回顧”這一環節時,有很多同學常常發生“有話說不出”的尷尬。而分享又是體驗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調查發現:有一種學生很多時候想說但又怕說錯了被人笑話,總是遲疑不決。究其原因這隻是表明他語言智能的發展稍慢罷了。每個學生都具有可教性,沒有哪一個學生是“無可救藥”的。在我們的教學中隻要教師給予學生選擇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可以依靠他的智能強項來學習。因此,我們精心設計了一些“情境”,讓學生自由表達。如,把學生帶到兩棵水杉樹下,要求他們先仰望後麵的大樹,再看前麵小樹苗,要求他們大聲地表達:從小樹苗長到參天大樹需要什麼?學生總能七嘴八舌地說出各種答案,最後都能說出:最需要園丁的精心培育。教師順勢請學生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們的園丁!這麼做,既讓帶隊的老師感動,又讓學生勇敢地表現了自己。
2、 寓教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