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為我們愛別人,我們才領略到了人間可貴的真情。
家長和老師在幫孩子養成關心別人的好習慣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l.根據孩子的天性來教育他們。孩子很容易受到鼓勵,家長和老師可以讓孩子知道,當他能為其他人考慮時,你會很欣慰,並且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
2.在合作中讓孩子學會關注他人,與他人友好相處。可以讓兩個或更多的孩子一起努力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比如,讓兩個孩子共同完成一項調查或者社會實踐。
3.在與他人的分享中改正自私的觀念。讓孩子與同學或朋友一起分享他的珍貴的玩具或其他的東西。當有其他人不高興時,鼓勵他,讓他試著去安慰和分擔別人的痛苦。
4.孩子都是喜歡小動物的,可以通過讓孩子自己照顧寵物或者種花養草來培養孩子的愛心,孩子在對自己的“小夥伴”的照料中,可以培養最基本的責任心和對生命的關愛,從而成為善解人意的孩子。
5.家長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往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家長自己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所做的每一件事孩子都是會模仿的。
總之,愛也是一種生存的能力,我們不能單純地要求孩子們隻要埋頭學習、考個好成績就可以了,我們更應該教給孩子學會有愛心,並且去愛人的能力。
三、生存——給孩子一個立身之本我們的孩子總是生活在家長的庇護下,他們不必經曆風雨,也不必麵對人世的紛紛擾擾。他們生活在象牙塔裏,遠離現實。
他們不用為吃穿發愁,他們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書本知識……然而我十分疑惑,難道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嗎?難道這就是我們的家長所要培養出來的孩子嗎?他們沒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不懂得照顧別人,也不懂得理解別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他們總是麵臨這樣或那樣的無法克服的挫折和困惑……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民間故事。相傳韓愈在政治上失意後,曾想要娛情山水,於是,他就到了華山去遊玩。華山風景秀麗,山勢險惡,引人入勝。韓愈一路欣賞風景,興高采烈,不知不覺走到了絕境。想要退回,卻忘記了來時的路,而且山高路陡,寸步難行。而這樣的險峰找人引路自然不可能了,想到自己競要死於如此的絕境,韓愈悲從中來,放聲大哭……韓愈也可謂學富五車,然而在險境中卻毫無自救能力,隻能是放聲大哭。一個人,如果他沒有能力脫險,他縱使滿腹經綸又有何用呢?
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也是這樣。我們的孩子有些到了大學,卻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他們不會洗衣服,不會買日用品,不會理財,甚至感冒了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吃什麼藥。
生存是一個人成才的必要條件,所以很多西方國家,十分重視孩子的生存教育,從孩子懂事起,教育他們如何生存和自立,跌倒了自己爬起來,自己學會吃飯,整理自己的東西,並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怎樣保護自己……這是我們的教育所缺少的。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獨立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條件似乎太苛刻了,但是卻使學生們獲益匪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位“拖後腿”、“走後門”、“搞小動作”
的。就其對於生存能力的鍛煉相比較起來,我們的學校所進行的軍訓已經微不足道了。但盡管如此,我們的家長還是心疼得要死,怕孩子練出問題來。孩子從部隊上軍訓回來,家長探望孩子、接孩子的車把馬路塞得水泄不通。我們的孩子還是太嬌生慣養了。
我不由得想起一個故事,說的是一群在山裏野餐的孩子迷了路,在潮濕和饑餓中度過了一夜,他們無望的失聲痛哭,“人們永遠的也找不到我們了”,一個孩子絕望的失聲痛哭“我們會死在這兒”。然而,11歲的伊芙雷站了出來說“我不想死”。她堅定地說:“我爸爸說過,隻要沿著小溪走,小溪會把我們帶到一條較大的小河,最終你會遇到一個小城鎮,我就打算沿著小溪走,你們可以跟著我走。”結果他們在伊芙雷的領導下,勝利走出了大山。
如果我們的孩子遭遇了這樣的困境是否有勇氣和能力走出來呢?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反思什麼呢?
一位前些年從澳大利亞嫁到中國北京的女士,不僅沒幾年工夫就能說一口地道的中國話,而且教育自己的女兒也很有章法,女兒蹣跚學步中如果跌倒了,她總是嚴厲地鼓勵女兒自己站起來。女兒5歲了,她就訓練女兒學會買早點,有一次,女兒照常去買早點,可那家熟悉的麵包店熱麵包賣完了,女兒隻好空手而歸,這位洋媽媽咬著牙不讓女兒進門,逼著她去別的地方買,直至買到為止。這就是對孩子的生存能力的培養,至少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讓孩子在離開大人的時候不會餓著自己。
給家長提幾條建議:
1.從小就讓孩子學著自己洗臉洗手,照顧自己。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應該加衣服。讓孩子自己學著洗手絹、襪子。
2.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生存常識和生活常識。告訴孩子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不能吃。
3.告訴孩子一些急救電話,讓孩子在緊急時刻能夠處理問題和保護自己。
4.多帶孩子去買菜購物,向孩子解釋一些生活必需品的用途和用法。
四、樂觀——孩子需要這樣的生活態度在學校裏,不同的孩子麵對同樣沉重的學業壓力會有不同的反應和做法,有的人積極努力,愈挫愈勇,不斷挑戰自我,取得了進步;而有的人卻感到力不從心,消極悲觀,逃課厭學,更有一些心理素質差的孩子選擇自殘、自殺。當我們感慨這些年輕或者稚嫩的生命選擇的輕率決然和不珍視生命時,可否想到過,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可能就潛藏在我們的教育中。
這些年輕生命的隕落在於無力應對接踵而來的巨大壓力,他們對前途悲觀,經受不了挫折,無法超越自己的現狀。他們痛苦、哀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生動的事例向我們的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教會孩子樂觀,給他們在逆境中堅強地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氣。這是現實的要求,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孩子自身不斷進步的要求。
我們的孩子需要這樣愈挫愈勇的生活態度。
有的人錦衣玉食卻唉聲歎氣,有些人粗茶淡飯卻自得其樂。這就是生活態度的問題。即使是在同樣的境遇、同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人,有人感覺生活得很幸福,有人則常常沮喪哀怨。其實,所謂幸福與不幸福,是個人的感受,也是對自己現狀的自我心理評價。旁觀者覺得他很可憐,可是他本人也許會覺得很幸福,這就是生活中的態度的不同。一般說來,感到幸福的人通常都以一種樂觀的態度來麵對事物,相反,感到不幸的人通常都抱著悲觀的態度。
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在講述悲觀和樂觀的人的區別。
父親有一對雙胞胎的兒子,他們的長相很相似,性格卻差了十萬八千裏,其中一個很樂觀,而另一個則過分悲觀。父親決定要調和他們的個性。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新玩具給悲觀的孩子,希望他能快樂起來;又把樂觀的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裏,希望他能體會到痛苦而不再盲目樂觀。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的情景很讓他意外。悲觀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他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新玩具呢?難道它們不能讓你感到快樂嗎?”孩子仍在哭泣,非常委屈地回答說:“玩了就會壞的。”
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房,更讓他意外的是,他發現那樂觀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著什麼。“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揚揚地向父親宣稱,“你一定想不到,我相信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後來,父親送給兩個孩子每人半瓶飲料,悲觀的孩子沒有喝,因為他看到隻剩下半瓶了。樂觀的孩子拿起來高興地說:
“太好了,還有半瓶呢!”
這就是悲觀和樂觀的區別。要想讓孩子生活幸福,就要教會他們從小就樂觀地麵對人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保持大腦的興奮,促進想象力的發展,激發人體的潛能,使其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消極的情緒體驗則隻能使人意誌消沉,有害身心健康。學會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對孩子現在的學習和將來的發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兒童在6歲左右便能明顯地表現出對於相同的社會事物做出不同反應的預先傾向,樂觀與悲觀的生活態度在這時候已見端倪。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培養孩子樂觀的生活態度呢?我們首先要明白這樣一個概念——“感染”,這是作為家長在教育中要時刻注意的一點。心理學上的“感染”與醫學上的“感染”不同,是指人與人之間在情感方麵的相互影響。父母的人生態度、情緒、想法等都會對子女的認識、情感和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對子女的成長、發展,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科學統計,約有86%的悲觀者,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的人生態度是悲觀的,這就是情緒感染的力量。所以,想要孩子樹立樂觀的人生態度,其根本途徑是父母用自身的樂觀態度去感染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在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則,首先自己保持樂觀。孩子的樂觀來源於父母的樂觀、自信、幽默、豁達,來源於父母不僅自身能夠正確對待並戰勝他們麵臨的困難,而且能夠切實地幫助孩子達到這樣的境界。因此,父母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挫折,父母應用自己的行為傳達給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用自己的樂觀精神感染孩子。
此外,在早期教育中,父母多采用以鼓勵、支持為主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生活和學習的樂趣,這對於他們確立自信心、形成樂觀的人生態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家長可以同孩子一起擬訂一個可行的計劃,樹立一個實際的目標,讓孩子通過努力去實現。當孩子不斷看到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收獲時,自然樂觀自信。如果一個孩子不管如何努力都總是失敗,總也無法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就會產生一種習慣性的無助感和自卑心理,總覺得自己不行,他的人生態度就一定會趨向悲觀的。
樂觀的孩子表現得快樂、主動、積極、敢於向困難挑戰。注重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性格,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和進步。那麼,如何讓孩子養成積極樂觀的習慣呢?以下幾個方麵可為您提供參考:
1.讓孩子感覺到愛,體會到快樂,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
在培養樂觀習慣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給孩子提供他們需要的快樂,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地與人交往。
2.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重要性,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機會和權利,培養他們的自信。樂觀習慣的養成與指導和控製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係。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懂得把握自己命運的人才能真正地樂觀積極。
3.不愉快的事總是不可避免的,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把握自己的情緒。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樂觀,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能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看到希望,並教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使他恢複樂觀的心態。這是樂觀的最高要求。
4.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限製孩子的物質占有欲。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這樣一種錯覺,所以應結合事例教育他們,人生的快樂不能僅與物質財富的占有畫等號。
5.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給孩子廣闊的天空。家長平時要注意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餘愛好廣泛,容易感受到快樂的熏染,自然容易擁有樂觀的性格。這也可以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態度。
6.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家庭生活的和諧能給孩子更多的愛的體驗,也是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習慣的一個主要因素。培養孩子樂觀放鬆的習慣,就是在任何困難情況下都應站在孩子的身後,給予他積極的鼓勵和支持,做孩子堅強的後盾,讓孩子以更好的心態戰勝一切。夫妻之間相互尊重、關心並平等對待孩子,營造和諧、寬鬆、快樂的家庭生活氣氛,讓孩子的生活充滿快樂。有資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地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五、獨立——讓孩子去探索自己的天空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天才,至少是個人才。在家長小小的虛榮心裏,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像某個著名的人物那樣“有出息”,但是我們的教育方式是否也像他們的家長那樣呢?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孩子不能成才,而是我們所采的教育方式不能教出合格的人才來,不是孩子的天賦不行,而是我們在壓抑甚至摧毀孩子的天賦。
現在,每個家庭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個孩子,所以,對於孩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恨不能把孩子從頭到腳都包裹起來,生怕孩子出點什麼意外,就像摔倒了,蹭破了皮這樣的小事也會驚擾全家。在這樣的照顧和教育之下,我們的孩子往往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成了溫室的花朵,總在繈褓裏,這樣的孩子又怎麼可能擔當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