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獨立,遲早是要離開父母的懷抱,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誰都不能取代的。何不從現在開始就教會他們如何獨立地生存?這對他們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相信每個家長都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農夫在勞作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隻受傷的小鸚鵡,農夫可憐這隻小鳥兒,怕它受傷找不到吃的會餓死,於是收養了它。回去之後農夫為它包紮傷口,喂它食物,在農夫的細心照料下鸚鵡恢複得很快。傷口愈合以後,農夫和這隻小鳥也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不舍得再放走它,而小鸚鵡在這裏有吃有喝有人照顧,過得不亦樂乎,也是很不願意離開。這隻小鳥就和農夫在一起生活了。又是一年,小鸚鵡長大了,但是不幸的是這一年夏天遇到了水災,糧食沒有收成,農夫自己都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果腹,所以隻好將鸚鵡送回樹林。樹林依舊茂盛,充滿生機,然而安逸的生活早已經磨滅了這隻鳥兒獨立生存的能力,於是,在那個綠樹成蔭的夏天,在蟲兒嗡嗡的叫聲裏,這隻鳥餓死了。
我們是否仔細想過,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與農夫有些雷同。我們再來看看名人的家長是怎麼教育他們的孩子的。大家一定都聽說過海明威吧,他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195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有很多名作流傳於世,代表作是《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嗚》《老人與海》等,至今這些作品依舊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後人少有能望其項背者。在藝術上,他出色地運用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他的一生如此輝煌,與他父親對他的教育是密不司分的。
海明威的父親克拉倫斯·艾德家茲·海明威是一個傑出的醫生,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尤其熱衷於釣魚和打獵。他的興趣和愛好對兒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於兒子的前途和成長,他也十分關心,並且為此花了不少的工夫和心思,得出了一套科學的教育方式,有自已的獨到之處。
他教育小海明威時嚴格中又不失靈活,隨時根據情況的變化來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夏天,他們居住在景色優美而又氣候宜人的密執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畔的房子裏,這為小海明威提供了天然的戶外運動場。海明威醫生有時候帶兒子一起出診,橫過華隆湖到奧傑布華族印第安人居住的地區,還經常一起釣魚和打獵。父親對於自然的熱愛和親近,引起了兒子對於戶外活動的愛好,同時,美麗的大自然也讓小海明威深深迷戀。小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動的,對什麼事都充滿了好奇心,小海明威更甚。每當父親出診或者出門打獵釣魚的時候,小海明威總是滿含期待地拉著爸爸的衣服,央求著帶他一起去,而爸爸也很理解他,每次都答應他的要求,帶上他穿越茂密的森林,趟過嘩嘩的流水,去拜訪那些散落的村莊……在不斷的外出與走訪中,小海明威大開眼界,眼前的一切對他來說是那麼新奇而又有趣,這些是無法從課本中得到的珍貴的知識,同時,長途跋涉也使他的體力和意誌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時間久了,小海明威愛上了這樣的生活,迷戀上跟著父親去出診,他徹底成了父親的小“跟屁蟲”。接近自然本來是件好事,但長期跟在別人的後麵,無疑會讓孩子失去自己的獨立性,父親發現後覺得不妙,他敏銳地發現了小海明威日漸暴露出的依賴心理,他覺得事事依賴父母對孩子成長不利,依賴心理會影響一個人的才能的發展,喪失自己對事物的認知。他考慮再三,覺得是培養海明威的獨立能力的時候了。
於是,在小海明威4歲那年——當然在我們看來4歲還太小,當他又纏著爸爸一起出門時,父親拒絕了他。小海明威感到很委屈,不明白為什麼爸爸不再喜歡帶他一起出去了。他仰著頭,很擔心地問爸爸:“是我做錯什麼了嗎?”爸爸拍了拍他稚嫩的肩膀,鄭重其事地說:“孩子,你沒有做錯什麼。爸爸隻是想讓你自己去活動,不要總是跟著我!”然後又意味深長地補充了一句:
“這樣才會對你有好處!”說完,他給了小海明威一根魚竿,並像對待一個大人一樣,鼓勵他說:“大膽去玩自己的吧!你肯定行!”從此小海明威就開始一個人在山林和水邊玩耍,開始獨立地探索自己的世界。後來,等他又長大一些,能夠照顧自己的時候,父親又給了他一杆獵槍。就這樣,在父親的不斷指引和鼓勵下,小海明威開始了獨立的玩耍時光,他很快就迷戀起並且擅長於釣魚、打獵以及探險。這些都是他後來文學創作的素材和風格形成的源泉。
後來海明威又迷戀上了讀書。他獨立、喜好探索的性格也在父親的引導下形成了。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夠不斷挑戰新的創作高峰的力量之源。海明威的創作總在不斷的探索與創新之中,他的作品風格也是獨樹一幟,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這種獨立的精神得益於他那智慧的父親。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的確是這樣,堅毅的性格給人進取的力量,懦弱的性格則注定了一個人的困頓。而一個人的性格和習慣往往是在幼年時種下的“根兒”,有些人性格中的根深蒂固的依賴性是與父母早年的教育有關。孩子幼年時得到過分的保護是可怕的,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雨,躲在巢穴裏的鳥兒不能展翅高飛。家長如果對孩子包辦一切,為孩子撐起天空,隔絕了塵世的風雨,時時把孩子帶在身邊,就會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讓孩子失去鍛煉的機會和獨立發展的空間。
相比之下,歐美一些國家孩子的父母要顯得“絕情”得多,他們大多重視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往往對孩子更多的是進行指點和引導,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實踐,支持孩子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去大自然或者社會中領略知識、增長才幹,給他們充分的空間發展自己的個性。這樣的明智之舉很值得中國家長借鑒。
麵對愛子或愛女,我們有時需要勇敢地選擇放手!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是一個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幼時不依賴父母無法生存,成人後還依賴父母,也是無法生存的。如果一個孩子過於依賴父母,養成了習慣,對於遲早到來的獨立將是極為有害的。
因此,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讓他們從小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是父母的一項重要的任務,是一種愛的表現,也是孩子真正成長為一個大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我們建議家長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
1.讓孩子建立充分的自信,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父母們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夠獨立的,同時又要在生活中創造各種條件讓孩子們去發現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家長可以先製定一些小的、容易實現的目標,鼓勵孩子獨立去實現,在適當時給予引導,讓孩子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獨立的快樂,為孩子的獨立生活開頭。
2.不要過分寵愛孩子,能放手的時候盡量放手。可以從最基本的做起,比如說天冷的時候,父母們不要先對孩子說“該加衣服了”,而要讓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學會照顧自己,這也是獨立生活的基礎。對於子女而言,有時候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是一種錯愛。
3.獨立,要求父母可以平等地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讓孩子獨立的前提。籃球健將喬丹的母親曾經深有體會地說:“在放手過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問題,是讓兒女自已追求自己的夢想,自己作出事關終身的決定,選擇與我為他們確定的不同的發展道路。”的確,這也恰恰是天下多數父母都不容易放手的關鍵所在。可是,要想讓孩子真正獨立,父母一定要打破這個心結,隻有離開了父母的懷抱,孩子才能真正開始獨立。
4.培養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行為來自獨立的思想,孩子的想法與父母不同時,父母不要急於否定他們的想法,而是要問他們為什麼這樣想,仔細聽聽他們的陳述,讓孩子獨立表達自己的見解。否定孩子的想法會打擊他思考問題的積極性,那就無法真正地獨立。
孩子總要長大,總要離開父母的保護,獨立是他們脫離父母的繈褓後所必需的生存能力,是不得不培養和鼓勵的。
六、高尚——高尚的人格不可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在自己的人格上是健康而完善的。如果一個人隻是在能力上提高自己,而疏於對自己的道德素質的培養,致使自己在人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那麼他有多大的才能,也就可以造成多大的殺傷力。他的才能如果不能服務於人類,那將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危害。
人格的高尚也是人的一種財富,它標誌著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贏得了尊重和景仰,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財富。
我們先來看居裏夫人,這位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的女科學家,她是怎樣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高尚的品質的。
培養她們節儉樸實、輕財的品德。她對女兒的愛,表現為一種有節製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她對女兒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誌”,她教育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
培養她們不空想、重實際的作風。她告誡兩個女兒:“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
培養她們勇敢、堅強、樂觀、克服困難的品格。她常與子女共勉道:“我們必須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教育她們必須熱愛祖國。除了教她們波蘭語,居裏夫人還以自己致力於幫助祖國科學發展和波蘭留學生的行動感染伊倫娜和艾芙,尤使她們念念不忘的是母親以祖國波蘭來命名首次發現的新元素“釙”所表現出的赤子之情。
我們的教育一直在追求培養優秀的人才,然而優秀的人才不是隻要學習成績好就夠了,它必須是一個在道德素質、在人格上高尚的人。父母從小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就會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我國流傳下來的教子以德的故事很多,“嶽母刺字”、“孟母三遷”,都是教子以德的模範。一個在人格上無法做到高尚、純潔的人是不能擔當大任的。
相信多年以前發生的震驚中美的盧剛事件,讓很多人到現在仍心有餘悸。一個在人格上不完善的人才是可怕的,其不但阻礙了一個人才的成長,還有可能造成對他人的傷害。所以,我們的教育必須從教孩子學做人做起。隻有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學習、研究、工作、生活中發光發熱。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和普及,人們的工作和學習越來越多地依靠網絡,而網絡安全也成為一個影響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重大問題。安全隱患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變得不那麼踏實可靠。而造成這種網絡隱患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部分以破壞他人網絡數據,盜竊他人工作、生活機密為樂趣的網絡黑客的存在。這些黑客在計算機的應用上爐火純青,他們精通編程、密碼等複雜的網絡技術,但是他們卻在人格和道德上是有缺陷的,他們製造網絡病毒,從人們的惶恐中得到樂趣。如果他們的才能得到合理地利用,那麼,我們現在的網絡技術肯定會向前發展一大步。
在教育孩子怎樣做人時,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個有良好習慣的人。這是教子以德必須走好的第一步,因為這會影響他今後一生的發展,這裏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日常生活習慣、遵守秩序的習慣、文明禮貌的習慣和勞動的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小學生身體健康有好處,它可以促進性格、情緒等心理健康,為品德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遵守秩序的習慣,主要是遵守家庭常規。例如:玩完玩具要自己整理,吃飯前要洗手,吃飯時不能邊吃邊玩,家裏來了客人要熱情打招呼,請客人先入席等。別小看這些生活細節,它可以為孩子遵守社會秩序、交通秩序、遵紀守法打下良好的基礎。家規有很多,不論立了多少,重要的是執行,對孩子遵守家規要有獎懲,但以獎勵表揚為主,懲罰為輔。獎懲是強化孩子遵守家規的方法。
接下來說說教孩子做個“心中有他人”的人。教育孩子怎樣做人,這是一個大工程,做父母的要從大處著眼,小處人手,從點滴小事做起。要教育他心中有長輩,要孝敬父母,關心別人,做個有益於社會的人。父母可身先士卒,做孩子的榜樣,如在家裏時時處處想到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樣通過家長的以身作則和對孩子的行為教育,培養其關心他人的美好心靈。
隻有寬容別人,才能與人和諧相處,才能品嚐到人生的快樂。父母同時又是孩子的朋友,這樣可以使家庭氣氛和諧、幸福,做到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也可以使父母與孩子之間心心相印,情感一致,這有助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要理解孩子,寬容他的無意過失。
2.不擺父母長輩的架子,辦錯事主動向孩子承認,傾聽孩子的訴說,要盡可能多地和孩子一起活動,要讓孩子參與家庭的管理,要安排好孩子的生活,這樣才會讓孩子更敬愛自己的父母,樂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教育名言:
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黃宗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