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提示:
尊重孩子的隱私,也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但並非放任自流,對孩子的隱私要給予充分的關注,積極地引導。
一、做孩子忠實的傾聽者人是一種感情動物,總是需要感情的宣泄和傾訴,也需要他人的感情的慰藉,隻有在感情的相互支持和關愛中我們才體驗到了生活的樂趣。如果一個人長期心理得不到安慰和合理的發泄,鬱積在心裏,必然會導致心情壓抑,情緒低落,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和障礙,由此可見情感宣泄的重要性。
而一個人的情感要想得到合理的宣泄,也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宣泄渠道,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來疏導這樣的心理壓力,傾訴者很有可能就會受到情感上的傷害,從而失去傾訴的欲望和要求。
同樣,孩子也需要這樣的心理傾訴,他們也有自己的心理壓力。而我們的家長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認為小孩子哪裏有那麼多的問題,他們不愁吃穿,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他們又不懂什麼感情,好好學習就行了……其實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當你急於向一個人傾訴自己工作上遇到的問題時,如果那個人以一種敷衍、冷漠的態度對待你,相信你會感覺心裏很憋悶。孩子也是,當他想要向你傾訴自己在學習、生活、情感上的困惑和抑鬱時,你的態度也很有可能傷害他,而失去他對你的信任,不再和你進行溝通。而且由於孩子的經曆很少,他們更容易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和困惑,更需要家長的幫助和引導。
不要忽視孩子的傾訴,這是你了解孩子,走進孩子心裏的捷徑。孩子的情感總是很敏感,他們不僅需要你是家長,更需要你是朋友。他們進步、開心時願意與自己的朋友分享,苦惱煩悶時也喜歡向自己的朋友傾訴。這時家長就應該是一位忠實的傾聽者,聽到開心之處要報以微笑,聽到煩惱之處要報以同情。這時家長就是他們的朋友,忠實的傾聽者。家長的一言一行都要特別慎重,不要輕易傷害孩子的心。
家長們應該感到榮幸,當你的孩子主動向你傾訴他的心裏話的時候,這說明孩子信任你,希望能和你交流,得到幫助。你不要采取不耐煩的態度,不要待搭不理,這些都有可能讓孩子失去對你的信任。一旦這樣,你想再走進孩子的心裏就很難了,這就很容易加大你與孩子之間的裂痕。
很多家長覺得他們的孩子到了中學以後特別叛逆,不喜歡和家長溝通,而家長也進入更年期,情緒不穩定。這時候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教育孩子違背少年兒童心理發育的特點,除了批評,就是打罵,打罵不管用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很多家長不等孩子把話說完就大發脾氣,在根本不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的情況下就下了結論,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由此與孩子發生衝突。
當我們的家長心情不好,而孩子急於向你傾訴時,你可以選擇靜靜地傾聽,暫時不要做出任何舉動,你可以在聽完孩子的訴說以後,告訴孩子:“對不起,這的確是件很嚴重的事,媽媽一時也想不出來怎麼辦,但是媽媽會再仔細思考的,明天媽媽給你答複好嗎?”暫時避開自己的心理低潮,這樣既表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認可,也緩和了可能出現的衝突。
我們的家長在處理孩子的感情問題上,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語言。感情問題一直是家長和孩子都比較避諱的話題,在談論時,不要過於激動,使用激烈的言辭,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要聽孩子把話說完,聽清楚孩子到底怎麼想,不要主觀臆斷,做孩子忠實的傾聽者,讓孩子找到值得信賴的傾訴對象。
給家長們的幾條建議:
1.認真地思考,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這樣想的原因是什麼,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思維,否則很容易造成交流的錯位。
2.可以試著和孩子交流一下家務事,讓孩子也來傾聽家長的心聲,達到親與子的相互理解和親子關係的和諧。
3.可以試著給自己的孩子寫封信,很多不好說出口的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交流。
4.在飯桌上可以采用一種看似很不經意的方式提到一些家長關心的話題,和孩子講述自己的態度和觀點。
二、蹲下身子與孩子交流很多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習慣性地俯視孩子,這在無形中就形成了不平等的關係。孩子需要仰視家長,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壓迫感,而家長高高在上也很容易形成家長的“獨裁教育”。
這種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不平等關係,對教育結果的實現是有影響的。
蹲下身子,首先是一種和孩子平等的關係。家長選擇蹲下也就選擇了和孩子同樣的高度和視角來和孩子交流,這要求家長首先是懷了一顆純真的,和孩子一樣的心來體會孩子的要求,同樣也給了孩子尊重。孩子和家長的平視,讓孩子也感覺到了來自家長的思考方式。這就一舉兩得地將家長和孩子貼近了。而孩子被尊重的要求得以滿足後,也會變得有責任感,因而也願意服從家長的勸說。
然而我們的家長是習慣了居高臨下地對孩子訓斥的。經常看見這樣的事情,孩子不小心把新衣服弄髒了,母親非常生氣,把孩子拎到麵前,大聲地嗬斥,孩子低著頭,卻嘟著嘴,滿臉的不情願和不服氣,偶爾還要抬起頭對母親怒目而視,或者很委屈地否認著,和母親頂嘴,這無異於火上澆油,母親的情緒被孩子的反抗徹底地“調動”了起來,這簡直是在挑戰母親的權威,簡直就是反了,對孩子的嗬斥也變本加厲,最後發展到將孩子暴打一頓的也不在少數。這樣的處理結果是孩子很委屈,很不服氣,也不知道自己哪裏錯了,隻記得母親打了自己的屁股。而母親呢,又氣又恨,氣消了還會有點心疼,但想想孩子剛才的表現,又氣不打一處來。這件事以後孩子可能很多天都和母親有隔閡。
這樣的事情的發生其實隻是因為一開始我們的家長並沒有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地位,選擇了居高臨下的態度,而不是蹲下來和孩子平等對話。
當我們蹲下時可能會發現孩子的世界,也可以得到孩子心理上的認可,教育效果是很顯著的。曾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教育方式對我們很有借鑒。
第一次和這位母親相遇是在朋友家。一個周末,我應邀參加一個朋友的家庭宴會,當時還有兩對夫婦帶著自己的孩子參加了宴會。吃晚飯時,一個兩歲多的小男孩兒吃飽了,要下地去玩時,這位年輕的媽媽蹲下來和小孩子說話。媽媽和孩子平視著,眼睛裏是溫柔的微笑,聲音很輕快,叮囑著孩子一些玩耍時要注意的地方。
當時,我感到很驚訝,可是看到孩子眼睛裏也是一種愉快,很聽話地點著頭,偶爾表達一下自已的要求和不同意見,和母親商量著。我心裏有了一種很溫馨的感覺,這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和諧的親子關係嗎?平等、民主、相互尊重。我和這位母親攀談了很久。
後來一次周末的時候,我又和這位母親無意中在超級市場的門口相遇了,大家聊得很開心,相互問詢後決定一起去公園散散心,孩子們都很高興,她的兒子尤其興高采烈,在上車的時候,卻發生了一點不愉快。原來小男孩兒因為姐姐先坐進汽車而不高興了。這位母親再一次在車門口蹲下,兩隻手握住兒子的雙手,臉對臉地目光正視著孩子,誠懇地說:“誰先坐進汽車並不重要,對嗎?”兒子看著媽媽會意地點點頭,鑽進了汽車並挨著姐姐坐下了。
到了公園,小男孩兒早把剛才的不愉快忘記了,和姐姐跑跑跳跳,玩得很是開心。到湖邊去看戲水的鴨子時,小男孩兒不小心絆了一跤,眼淚在他的大眼睛裏滾動著,馬上要流出來了。這時,母親又很自然地蹲下來,親切地對兒子說:“你已經不是小寶寶了,是不是?你是個大男孩兒,絆一下沒關係的,對嗎?”
這時,我也學著在一旁蹲下來,麵對著他說:“是的,你是個大男孩兒了,對嗎?”孩子一下子就收住眼淚,自豪地玩去了。
這時,我再次禁不住同她談起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她說:
“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同我們說話的。我們認為,孩子也是人,也是獨立的人,隻因為他們比我們矮一些,我們應該蹲下來同他們說話……”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用一種親切的、商量的語氣跟孩子說話,或者商量一些事情,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尊重,也體現了父母對孩子一種親切的愛意和關心。父母跟孩子談話的時候應該用一種商量或者建議的語氣,而不是用命令或者強製執行的語氣跟孩子說話。
如果我們總是站著麵對孩子,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就不僅是身高上的九十厘米,而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距離,是一顆心與一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蹲下來傾聽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孩子能夠接受的一種愛護;蹲下來傾聽,孩子和我們的距離就會縮短;蹲下來:傾聽,是我們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傾聽,營造出來的是一種民主、和諧、相互尊重的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