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心理療法專家詹姆斯·溫德爾認為:“8歲是孩子敏感的年齡。他關心別人對自己的感覺,他的感情容易受到傷害……這一年齡的顯著特點是孩子開始傾向於自立。”
我們家長都覺得自己比孩子的閱曆豐富,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孩子,想利用自己的經驗、閱曆來為孩子選擇更有前途、更加陽光燦爛的光明大道。但需要指出的是,家長在選擇時要聽取並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畢竟孩子的路要靠他自己來走。父母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約束孩子的選擇,長此以往,父母會很累,並且漸漸地孩子也會喪失自我決定與負責任的能力。
還有一些家長,過去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和願望,就把他們未實現的夙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想從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夙願。然而孩子們也在長大,他們也有了自己的選擇和意識,我們的美好願望一定也是他們的嗎?
給家長們以下建議:
1.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父母的附屬物,他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見是他逐漸成長的表現和標誌,應該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勵。
2.盡量尋找機會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而不是選擇指責式的“嘮叨”。盡管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權力,但權力不是等級。孩子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父母隻有放下長者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進行平等、耐心的交流和對話,傾聽孩子的心聲,使孩子感覺與你沒有距離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的意見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3.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需要細心關注。父母要在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的基礎上,適時對孩子采取合乎其年齡特點的教育方式,並對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從而少走一些彎路,令孩子成長得更加健康。
五、尊重孩子的隱私我們的孩子都在逐漸長大,漸漸地他們有了自己的秘密,他們的抽屜上甚至多了一把鎖,他們不再和我們喋喋不休地說話,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心事,他們開始一回到家就躲進自己的房間裏,他們開始頻繁地出去玩,等等。這讓我們的家長很是頭痛,想想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自已生養的孩子居然開始排斥自己,當然少不了心理不平衡。然而不管你是否願意,孩子還是長大了,還是開始我行我素地想要掙脫家長的懷抱。
麵對這樣一種親子交流的困境,往往有很多父母通過偷偷看孩子的日記,偷偷監聽孩子的電話以達到目的。可是往往事與願違,一旦孩子們知道自己的小秘密被家長注意到了,就會更加小心地回避家長的目光,他們把自己的日記放在更加隱蔽的地方,他們選擇回避整個家庭。於是,家長同孩子之間的“掃蕩”和“反掃蕩”戰爭就這樣無聲地打響了,家裏彌漫著“戰火和硝煙”。
我們先來聽聽孩子的心聲。一名初二學生這樣說:“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爸爸媽媽偷看我的日記、偷聽我的電話。我覺得他們看我就像看賊一樣!這樣下去,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的隔閡越來越大,甚至不願意和他們交流了。”
還有的孩子認為:“我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們想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我們也有自己的一些‘秘密’。由於家長們的不理解,日記就變成了我們傾訴的‘朋友’。但很多父母以對孩子‘負責’‘關心’為由,想方設法翻看孩子的日記、偷聽孩子的談話,殊不知,這些做法卻正是我們最反感的行為。”
說起此事,家長們也是一肚子的委屈,他們認為:“現在社會上很亂,不聽他的電話怎麼能知道他都結交一些什麼人啊?家長就要有家長的監護權,我們這樣做也是為了孩子好啊!”
孩子有了隱私,許多做父母的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偵查,如翻抽屜看日記、拆信件,甚至打罵訓斥。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對孩子缺乏信任的表現,孩子都有自我的獨立要求,這時候一味地探聽孩子的隱私,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和對家長的信任,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壓力,甚至產生敵意和反抗,容易造成孩子對家長的不滿情緒,產生新的溝通障礙,導致父母與孩子關係的惡化。家長或老師在侵犯了孩子隱私權的同時,也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傷害。如果長期下去,可能還會使孩子患上抑鬱症,甚至出現性格扭曲,原本濃厚的親情也會淡薄很多。
孩子的內心都很脆弱,他們渴望獨立,又在某些事情上還存在依賴心理,這種矛盾的心態,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敏感和脆弱,容易受到傷害。父母應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要輕易去動孩子抽屜上的鎖,因為它是用來珍藏孩子的“秘密”的,如果強行打開,孩子的心靈大門就會從此對你緊閉。父母應該平視孩子,走近孩子,多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解決他們的煩惱,給他們一片快樂純淨的心靈空間。尊重和保護孩子的“隱私”,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就可能產生心理障礙,如自卑感和對抗心理等。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自尊心理的保護。
在孩子的內心裏,總有一些不能觸碰的隱私,家長們在說話時要多注意。列舉如下:
某些“丟人的毛病”。幼兒往往對諸如尿床之類的“毛病”
十分敏感,因為他們覺得這些缺陷會使自己在同伴麵前“丟人”。
故不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教師,都不應在小夥伴麵前提及,更不能挖苦、打擊。
曾經的過失。一些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曾經的過失”,也會使得某些孩子長期耿耿於懷,從而隻要有人提起,他們便會有“被揭傷疤”之痛。這些“曾經的過失”可能包括:某次遊戲自己得了最後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鍋,某次郊遊出了洋相,甚至小時候愛哭等。
被體罰的經曆。被打、被罵、被罰站等體罰往往是孩子“沒齒難忘”的痛苦經曆,因為不僅可能皮肉受了苦,心靈也可能受到創傷。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體罰,但在旁人麵前頻頻提及其過去的“受辱史”,仍然會使他們陷入極度尷尬之中難以自拔。
身體缺陷。如平足、色盲、矮小、過胖、過瘦、眼小、臉醜等生理或身體上的缺陷,盡管有的是“明擺”著的,但如果大人時不時提及也會使孩子失意,而且即便說的是很久之前的,如出生時瘦得皮包骨或樣子難看,也會讓孩子不快。
獨處的小天地。孩子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獨處的小天地,並將其視為自家的“私人領地”,如果家長經常未經孩子的同意在其“領地”裏“檢查”一番,在孩子看來也是對自己“隱私”的公然侵犯。
保存的“私房錢”。孩子盡管並不愛錢,也並不懂得理財,但如果家長經常去對孩子保存的“私房錢”做“結算”,甚至占為己有,孩子會感到自己的隱私並未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護。
給家長們以下建議:
1.主動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多交談,談父母在與他同齡時的一些所思所想、成功和挫折,甚至談一些當初的隱私,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傾聽和征求孩子的意見和建議,使自己成為孩子可以信賴的朋友。一段時間後,孩子會願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訴父母,這樣才能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隱私,使你能夠給予必賈要指點和教育。
2.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獲取有關孩子隱私的信息,即使有些越軌和不良因素,也不必大驚失色、毆打辱罵,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理想、事業、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引導孩子自己悟出為人處世的真理,提高孩子按規範要求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
教育名言:
有了這種自我教育能力,一些隱私中的危險傾向,都有可能自我解次。
愛人吧!對人的愛是你道德的核心!應當這樣生活:讓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純潔、強大無比!做一個真正的人,這就是說要為你周圍的人貢獻出自己心靈的力量,讓他們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讓你生活中接觸的每一個人從你邢兒,從你的心靈深處得到一點最美好的東西。
——蘇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