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人的發展規律對於教育意味著什麼(3 / 3)

3.保證孩子健康的發展。孩子的成長不隻是體現在他的成績上,孩子的品德、身體素質、思想意識等都可以反映一個孩子的成長。堅持和老師麵對麵交談,以得知他們對待小孩兒的方式和態度。保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是我們作為家長所應具備的責任意識。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給予寬鬆的環境。

家長在教育中要避免這樣兩個誤區:

1.有些家長把孩子的智力開發完全寄托於益智玩具,這是不明智的選擇。益智玩具對開發孩子智力確實有幫助,但是讓孩子一味地沉溺於益智玩具當中的話,孩子的智力就得不到全麵的提高,甚至肴可能使孩子的智力受到損害。因此,家長在選擇益智玩具時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結合孩子的個性特點。

2.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應該在3歲之前開始培養,但是,電視、電腦等各種新電子媒體的出現與普及,給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應該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五、孩子比成績更重要孩子是一種希望的所在,不論對於一個家庭而言,還是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沒有了孩子就是沒有了明天,因為我們這些人都會老去,我們所創造的財富有一天也會失去它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因為那些稚嫩的小生命在,那些呼喊的聲音在,就讓我們覺得生機勃勃。記得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孩子,婚姻隻不過是一場過分認真的遊戲而已。可見,孩子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感受生命的價值。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的家長忘記了孩子給我們帶來的生命的感悟和喜悅,他們要求孩子考出好成績來,好像唯有這樣,家長內心的喜悅才會得到滿足。於是我們不惜橫眉冷對,我們不惜承擔所有的家務,我們不惜花錢花時間給孩子上輔導班。在這些都做到了以後,我們的家長是否感到了疑惑,對於我們而言,孩子究竟是什麼?

孩子比成績更重要,我們要求孩子考高分,上輔導班,恐怕多少都有攀比和虛榮在其中,唯有我們對孩子的愛,骨肉深情的愛不能作假,我們更愛自己的孩子。請正確麵對孩子和成績,就像我們坦然麵對自己的心一樣。

一位來自德國,現在北京大學讀中文的留學生說:“我的爸爸很早就讓我知道,我並非一定要得第一不可。在我失敗時,他總是告訴我,他對此感到很平和,他認為我比成績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確很希望我能夠有好成績。”德國人比較注重為孩子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他們不希望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他們也會很關心孩子的成績,但是不會把分數看得比孩子、比實力更重要。這才是正確的態度,不強求,不懊喪,明確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雖然把握了這個重點,但並不是說所有的家長都應該放棄對孩子的要求,也不是說所有的家長都應該在所有的時候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真正對孩子的愛是講究方式、有分寸的愛,它應該更注重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個體來教育。德國人在教育上就比較注重從情感上感染孩子,他們很關心孩子,從小就讓孩子感到被愛,在家庭中營造一種教育的氛圍,每次都會鼓勵他們去做,去做得更好。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有不良行為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去和孩子分析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考慮問題,而不會用其他給孩子施加壓力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把孩子置於成績的上麵,而不是成績比孩子重要,他們把孩子的成長看得更全麵。

在德國,無論孩子的成績好壞,他們都得到相同的愛,都得到家長的重視和幫助,家長很理智地解決了愛和成績的關係,即使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他們也不會因此而不再愛孩子。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了問題,甚至是考試不及格,家長也不會罵孩子,更不會打他,相反的,而是詢問孩子是不是感到功課太重了,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發展是否被壓抑。有些家長還會主動去學校找老師,和老師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一旦孩子有了問題,就要加倍地注意,孩子有問題應一起解決而不是責罵。在德國很少有因為成績原因而遭到父母虐待的孩子,那些遭到父母毆打的孩子都是因為其他原因,而事實上,在德國父母很少打孩子。

善意提醒:

1.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動性和自覺性,支持孩子自己的選擇。

比如做作業,孩子不會,父母隻會鼓勵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絕對不會輕易說出答案。讓孩子自己作決定,告訴孩子說,你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選擇,可以選擇一邊讀書一邊聽音樂,總之人生是你自己決定的,家長隻能給你指導意見,讓孩子在成長中學會自立。

2.為孩子提供寬鬆的環境,無論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在家裏,給孩子一片屬於他自己的學習空間,即使家長由於工作原因等導致情緒失常時,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3.家長要時時告訴孩子這樣的話: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並非要得第一不可,但是你一定要自立,不要過於依賴他人。隻有獨立的人才有獨立的人格尊嚴。

4.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家庭的教育氛圍,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一生。向孩子灌輸責任感的重要性,在要求孩子自己作決定的同時也要求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家長也要為他們的行為負責,為孩子做出榜樣。

六、工作經驗為發展打基礎孩子最終是要脫離母體的庇護,走向社會接受紛繁複雜的現實的。他們不可能一直生活在仿佛世外桃源的校園裏,學校的純淨和簡單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淨土,就像孩子最初孕育在母體中一樣,他們接受了父母、老師的保護,但是他們是要長大的,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的,他們需要生存的能力和技巧。

我們先來看看外國人對工作是怎樣認識的。

在美國,勞動是孩子們獲得零花錢的途徑,他們不會像中國的孩子那樣可以無條件地從家長手裏得到錢,也不是自己考出了好成績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獎勵。美國的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他們需要通過勞動來換取自己的零花錢。美國的中學生也在這樣的教育下體會自己賺錢的樂趣,他們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其家裏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自己的家裏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賺錢。他們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有個女孩兒每周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裏幫媽媽幹活,照樣可以領取工資,但這女孩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麵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在這樣的鍛煉中,孩子們一方麵可以得到零花錢,另一方麵也培養了孩子們的獨立自主、自尊自強的個性。

孩子將來必然要工作的,現在讓孩子參加一定的社會實踐,既可以培養孩子同他人相處的能力,也可以讓孩子從小認識工作的意義。我們再來看看外國人對於工作經驗的要求。

根據英國最新的全國課程大綱的要求,從2007年秋季新學年開始,所有公立學校的14歲以上學生都必須要有“工作經驗”。

幾乎所有14~16歲的兒童都要被安排到當地的公司工作兩周,其餘學生將通過兼職工作或繼續學校教育接受相關能力的學習。以國家規章的形式對工作經驗加以規定,足見其重要性。

英國教育與技術部主管職業教育的官員是這樣解釋這一規定的:“如果有人要問,這個政策是否是針對成績不佳的學生,答案是‘不’——句號。”“對於學習成績優異者,對於在校感覺不適者,對於每一個人,這都是有意義的。”“讓學生在早期獲得一定的工作體驗,有助於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盡快適應環境。”

英國政府的考試監察機構——資格與課程局,在評價這項政策時,把這個做法視為“在工作環境中讓學生獲得有關知識、技能和理解的有組織活動,包括在工作經驗中學習,學習有關工作和工作實踐的知識,以及獲得相應的工作技能”。

給家長如下建議:

1.不要覺得孩子勞動或工作是一種不上進的表現。體力勞動也可以成為腦力勞動的補充,它一方麵讓孩子緊張的大腦有了適度的休息,對於恢複大腦的興奮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麵體力勞動也可以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孩子在勞動中身體可以得到鍛煉,也可以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所以要正視勞動和工作。

2.要讓孩子多分擔家務,學會自理,將來才能照顧自己和家人,這也是責任感的一種培養。不要擔心孩子的成績會因此下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3.讓孩子多與他人接觸,走出自己的狹小的空間,學會在社會中生存:懂得生存的法則。讓孩子生活在家長的保護中他將永遠也長不大的,而且很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

4.充分利用假期的時間,讓孩子去實踐,去體驗,讓孩子和社會接近,也和社會的人接近,走出校園。家長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上大學雖然是孩子最好的出路,但畢竟還有一些孩子沒有那樣的機會,讓孩子學會謀生的本領才是對孩子的負責。而且即使孩子上了大學,學會的這些本領也可以促使孩子在自己以後的工作崗位上遊刃有餘。

教育名言:

勞動是育神奇力量的民間教育學,給我們開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這種源泉是書本教育理論所不知道的。我們深信,隻有通過有汗水、有老繭疲乏人的勞動,人的心靈才會變得敏感、溫柔。通過勞動。

人才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