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絕大多數家庭不會再因為沒錢而買不起紙筆了,但是那種在艱難的環境裏保持節儉,保持學習熱情的品質不能丟。我們城市裏的孩子,因為生活條件提高了,就忘乎所以了起來,好好的筆記本沒用幾頁就丟棄了,鉛筆盒裏有大把大把的筆,卻還要再添新的。更有一些孩子手裏拿著手機、手提電腦終日裏玩遊戲,忘記了作為一個學生的本分。
給孩子過於富足的生活,往往會讓他們養尊處優,不懂得生活的艱難和學習的艱苦。培養孩子節儉的品質,既是做人所應有的素質,也是激發孩子學習的一個有利條件。
我們再來看外國的爸爸媽媽們是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節儉的。
嚴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經上了這樣一堂生動的教育課。一個星期六下午,嚴的同事尼克和他的兒子桑來到嚴的家裏做客,更準確地說是尼克特意帶桑來參觀他這個中國人的房間的。嚴熱情地和桑打招呼,想和桑握手,沒想到他靦腆地咧嘴笑了笑,就跑進了廚房,從廚房出來才伸出手:“密斯嚴,對不起,剛才我的手上有泥巴。”
得到應允後,桑的眼睛亮亮的,蹦蹦跳跳跑開了,去參觀嚴的臥室。
“爸爸,我撿到2便士!”過了一會兒,桑舉著一枚硬幣跑過來。尼克問:“是不是密斯嚴的?”嚴給予了否定的答案。尼克讓桑去問是不是這公寓裏其他人丟的。走廊裏傳來輕輕的叩門聲。
好一陣,桑才跑回來:“爸爸,他們都說沒丟。”尼克拍了拍他的頭:“這2便士歸你了。”嚴對這對父子產生了興趣,總感覺怪怪的。
嚴送他們離開時,桑在前麵跑著,猛然停下腳步,彎腰撿起一支沾了泥土的圓珠筆:“爸爸,筆還能寫出字來。”嚴看了連忙說:“快把它扔了,這很髒!”桑嘟囔著:“還能用嘛。”而尼克倒是一副坦然的表情。桑一路走來,又撿到一本不知誰扔的書,不停地刮上麵的泥土,嚴恍然大悟,難怪桑的小手總是髒兮兮的。
尼克走在後麵對嚴說:“桑撿破爛兒已經兩年了,是我教他撿的。”這就讓嚴感到不能理解了,尼克應該不缺錢。
後來嚴應邀去尼克家做客,尼克的家可謂出乎意料,獨門獨戶三層樓房,燦白豪華的跑車,寬敞的起居室。這絕不是一個貧困的家庭,那桑為什麼還撿破爛兒呢?桑不顧嚴的疑惑一臉自豪地帶他參觀自己的寶庫。一樓靠近花園的房間打開時,一股藥水味迎麵撲來,我呆了:裏麵全是可稱為垃圾的破爛兒!
桑跑過去,拿起一本冊子,翻開給我看:黏黏的舊郵票,錫紙什麼的。還掏出一個跳棋盤,攤開給我看,指著用透明膠粘住的裂痕自豪地說:“我和爸爸一起粘的呢。”接著又翻出一疊舊本子和舊書,一邊整理一邊解說:“這些舊本子還可以用,我和爸爸按大小把它們分別做了裝訂。”然後指著旁邊的書說:“這些書是我看過的舊書,那幾本書是撿來的。看,這是我最喜歡的《木偶奇遇記》,還有圖呢。”桑興致勃勃地向我展示自己的收藏,而我更加疑惑了,這對父子的確與眾不同。
吃過飯尼克帶著嚴和桑上了車。到了郵局,尼克從車裏捧出一個麻布袋進行整理,除了桑向我展示的那些,還有幾本裝訂大小不一的練習簿,長短不一的鉛筆、鋼筆、圓珠筆,還有零零碎碎的玩具。嚴不知道對於那樣一個家庭,這些東西有什麼重大的作用。尼克開始寫郵箱地址:布隆迪——那是中非的一個小國家。他邊寫邊解釋:“我們從網上聯係的,撿來的東西整理好寄給他們。”嚴好像明白了點什麼了。“5.99鎊。”桑從包裏掏出一個儲蓄罐,數出硬幣遞給工作人員。尼克對嚴說:“這些錢都是他撿的,桑從不浪費。
小時候,我爸就帶我撿東西,他常說浪費是不應該的,節約是一種美德,幫助他人也是一種美德。”他指了指桑,向我擠擠眼,悄聲說:“小家夥非常有成就感,能幫人了呢。”
故事講完了,對我們這些家長有什麼觸動呢?
由此再反觀我們的孩子,畫畫時,紙稍稍沾了一些汙跡就扔掉,不喜歡的筆扔掉再買,食物往往是吃一半扔一半。其實節約。
與慈善之舉原來不僅僅是一種行為,而是一個習慣培養與思想鑄造的過程,這種習慣的養成將使孩子受益終身。
建議家長讓孩子過得苦一點:
1.不要什麼都順著孩子,不要怕孩子受苦,孩子小的時候吃點苦頭是好事。
2.當孩子出現浪費的傾向時要加以製止。孩子把沒用過的本丟棄了,家長就應該嚴肅地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並且要求孩子自己把它撿回來接著用。如果任由孩子丟棄而不加管教,很多壞習慣會伴隨孩子一生。
3.讓孩子和家長一起想辦法進行廢物回收利用。讓孩子從小就樹立這樣的節約意識,並在生活中加以鞏固。
六、尊老人能孝敬記得我小時候過生日時,阿姨送給了我一盤磁帶,上麵有一首非常好聽的兒歌:路邊開滿野菊花啊,飛來一隻小烏鴉……這是在唱烏鴉反哺父母,當時聽了很多遍,感覺很親切,直到今天依舊對這首歌充滿了感情。
在我們人類社會中,親情是維係我們整個人類不斷發展的血脈和根基,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曆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自己的生身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那他還不如一隻小鳥兒呢,雖然他穿著人的外衣。
老人是生命和曆史的雙重身份,尊敬老人,意味著一種感恩,意味著繼承,更是體現了一個人的人格。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孩子的品德教養問題。家長必須從小培養孩子尊敬老人的習慣,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上都做到關愛老人,讓下一代將這種美德傳承下去。
殳有上學的時候,在家裏外婆教我們背《三字經》,裏麵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小黃香是漢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9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在父親睡的枕席邊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讚譽。
在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家裏都有了空調、電扇、電熱毯,也不用孩子再去溫席了。我相信如果今禾還要溫席的話,毫無疑問,會是家長給孩子溫席。現在,不少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而家長對孩子更是寵愛有加,對孩子無條件地愛,這也加劇了孩子的這種個性。
同事在一起聊天時,總會聽到這樣的抱怨聲: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裏拖著疲憊的身體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裏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甚至有自己喜歡的,孩子會毫不客氣地霸占;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還有些孩子頂撞老人,取笑老人,甚至用很生硬的態度來命令老人為自己做這做那。最後大家一起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都成這樣了呢?
當然也有讓人感到欣慰的。一好友接他的爸爸媽媽到自己家裏住,我前去拜訪。老人起床遲,我到了有一陣他們才來到客廳。幾乎是與此同時,好友的一家人也都站了起來,向兩位老人問好,並把座位讓了出來。直到兩位老人坐下後,好友和妻子才坐下來,而孩子就坐在一旁安安靜靜。在兩位老人家與我聊天的時候,好友隻是很認真的在傾聽,都沒有說話。好友的煙癮很大,但在老人家於客廳落座後,他就再沒有吸煙,而是離座到樓道裏吸煙。好友很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釋說:“我的父母在座,在他們麵前吸煙,是對他們的不尊敬。家裏一直有非常嚴格的家規,孩子從小就要學習一些尊敬老人的相關禮節。例如,一群人聚會時,要先向老人致以問候,要把座位讓給老人,不能在老人麵前大聲講話,不可以在老人麵前吸煙……”我感慨很多,我們在這裏看到了太多好的美德。
將我們的目光投向國外,看看外國的先進教育理念,對於完善我們的教育很有幫助。
俄羅斯人注重對孩子“敬老教育”,所以社會尊老愛老蔚然成風。從孩子有意識起,俄羅斯的父母們就已經開始進行尊老的教育了。在孩子剛剛學會說話時,年輕的父母就在孩子學會叫爸爸、媽媽的同時,要求他也會叫爺爺、奶奶。孩子稍大後,他們便向孩子解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爸爸、媽媽的父親母親,要求孩子對老人比對自己的父親母親更為尊敬。
他們的教育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滲透進孩子的生活和心靈中。當孩子3歲時,俄羅斯的父母就要求孩子牢記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生日。4歲則要能報出老人的正確年齡。他們讓孩子了解老人的嗜好,並鼓勵孩子跟老人同樂。如果沒跟老人住在一起,俄羅斯父母再忙也不忘定期攜帶孩子去看望老人,讓孩子為老人提供幫助。當老人生病時,年輕父母教孩子將藥或水送到老人的床榻前,並教他學會說諸如“您感到好些了嗎?”“您很快就會恢複健康的”之類的問候語或祝福語。當老人寂寞時,他們鼓勵孩子陪老人聊天,並鼓勵孩子將節省下來的零用錢捐獻給孤寡、殘疾老人。這創造的是一個充滿愛的社會,每個孩子都可以感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是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代代傳承的尊老教育讓整個社會都變得溫暖和諧了。
培養孩子尊敬老人的習慣,家長可采取以下措施:
1.要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在孩子眼裏,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
2.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須處處留意,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如此反複練習,養成習慣。
3.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防微杜漸。孩子易衝動、自製力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容易出錯,常常做出對老人無禮的舉動,如對老人發脾氣、摔東西、不理睬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家長一定要舍得管教,嚴肅批評,耐心說服,使孩子認識到錯誤。
4.建議孩子多與老人交往,增進相互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對老人敬而遠之,就是漠不關心,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緣故。
教育名言,教育植根於愛。
——魯迅
隻有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