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我們的教育遺忘了什麼(2 / 3)

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父母關係不融洽,親子關係緊張;二是父母處事的方式和方法技巧欠妥,造成了感情上的裂痕。很多家長總是以成人的心態來強迫生理、心理都尚在成長期的子女去做應該成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忽略了成長中的子女的學習能力和特殊的心理需要。這些家庭問題雖然看似簡單,但它帶給孩子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對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幾點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父母要講究愛孩子的技巧,不要把自己的愛變成了害。

2.家長要隨著孩子的成長給自己充電,廣泛涉獵子女教育的知識,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時地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正確地指導孩子在成長期的行為變化。

3.不要期望過高給孩子過大的壓力,要考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讓孩子學會勞逸結合,科學用腦。要懂得換位思考,幫孩子分析原因,鼓勵和支持孩子。

4.除了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家長和老師還應多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變化。告訴孩子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讓孩子懂得人生的路很漫長,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給孩子戰勝困難和失敗的勇氣和毅力,給孩子正確的心理導向。

心理健康教育要常抓不懈。如果家長能有意識地在孩子“叛逆、渴望獨立”的階段更多地跟孩子溝通,在心理發展上給以正確的引導,有針對性地調節孩子的情緒,那麼將會幫助他們很好地度過青春叛逆期,使他們的人格發展得更完善,孩子一生都會受益無窮。

三、笑容教育微笑是一種積極心態的表現。時常微笑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他對生活的滿足。微笑不僅可以向別人傳達出自己開心的信息,也可以使自己的心情保持愉悅。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對著話筒微笑著說話的時候,你的聲調和語氣也在一定程度上聽起來很輕鬆;同樣如果你繃著臉說話,你的語氣也是生硬和沉悶的。

微笑是生活的調味劑,但是我們發現在生活中微笑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有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不會微笑了。每天都負擔著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疲憊而厭倦。對於孩子多是應付,微笑是件很遙遠的事情了。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裏,我們的孩子也漸漸失去了微笑的能力和興趣。我們應付孩子,孩子也在敷衍我們,在親子之間,沒有了愛和微笑,沒有了體諒和關心。

這樣的家庭關係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沒有微笑的孩子不快樂、不自信,很容易抑鬱、悲觀,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生觀都會有影響。有資料表明,中國的孩子相對而言笑容較少,美國心理學專家琳達·卡姆拉斯在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發表了《中美兒童發展》的報告,在報告中她指出,3周歲的美國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齡的中國孩子多55.6%。卡姆拉斯的結論來自對40多例中美兒童笑容的記錄、比較和分析,以及對兩國兒童心理及性格差異的深入研究。這種現狀值得我們在以後的教育中多多思考和注意。

造成孩子缺乏生活的快樂情緒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家長們在生活中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已經嚴重地超過了限度,致使孩子們的自主意識喪失,由此而引發孩子的情緒低落;二是作為教育主體的老師和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所持有的或者無意中流露出來的態度,對孩子們的情緒有著極大的影響。

由於國家政策的幹預,當今中國的城市家庭模式多為三口之家,在這樣的家庭模式中是四個老人兩個中年人、一個孩子,六個人共同照料一個孩子,六個大人照顧一個孩子,很容易把孩子當做掌上明珠,從而過分地寵愛。父母的溺愛和過度關注集中體現在生活中的大包大攬上,這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去關注、幫助和愛護周圍的其他人,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感情和生活都很容易受到傷害。他們對自身也缺乏足夠的認知,容易產生對他人和社會的失望感。這種失望感直接影響了孩子的人生觀和性格的形成,在以後的成長中,他們往往經不起挫折的考驗,易出現悲觀厭世的情緒。

常伴隨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的往往是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值和高標準要求”。卡姆拉斯指出,中國父母在易發怒程度上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在嚴厲程度上則要超出52.2%。在生活上的過度愛護和在教育上的過度嚴厲,使孩子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他們處於一種愛的尷尬的境地裏,疑惑而無助。這也是孩子的微笑越來越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教育的這兩大誤區長期得不到糾正,我們的孩子也失去了他們應有的快樂和滿足。美國河郡學院心理學與教育學教授卡蘿爾·亨青格的研究表明,與美國兒童相比,中國兒童發生內向孤僻、焦慮和社交問題的比例分別高出92%、1.3%和13.8%。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在飯桌上,爸爸媽媽不停地給孩子夾菜,把好吃的、美味的都堆在孩子的麵前,和藹可親地說:“多吃點這個。”在商場裏,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買什麼,不惜一切代價地培養孩子。在鋼琴前,一臉嚴肅地督促孩子練習,聲色俱厲地告誡孩子:“這個曲子練不好不許出去玩!”在廚房裏,奪過孩子手裏的家務活,鄭重其事地說:“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家裏的活不用你動手,考個第一名才是對我們最大的安慰。”孩子們一臉茫然。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它讓我們的孩子手足無措,讓我們的孩子無法確定家長的愛,也讓我們的孩子迷失了自己的位置。

我們來聽聽專家們的呼籲。

河北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王欣指出:“中國父母往往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殊不知,這樣做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抵觸和逆反心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北京大學心理係教授孟昭蘭認為,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由父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會變得更加孤獨和內向,甚至走向極端。“不要一味對孩子進行批評、責罵和說教,而應多給他們一些笑容。”孟昭蘭教授說。

如果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如果他們缺少應有的明朗而單純的笑容,如果他們的情緒總是低沉而黯淡,作為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給你如下的建議:

1.給自己的孩子足夠的時間和同齡的孩子玩耍。他們需要的是來自同齡的孩子之間的交往,在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遊戲裏,他們收獲的是同別人交往的能力,是純粹的、無負擔的快樂。

2.不要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學習他並不感興趣的輔導班。這些可能會成為他們的負擔。讓一個對音樂沒有任何興趣的孩子每天花上5個小時去練習鋼琴,那簡直就是一種折磨。孩子不會從中有所收獲,而且白白浪費精力,家長也是在浪費自己的血汗錢。

家長們可以換位思考,如果強迫你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會是什麼感受呢?我們的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他們也在受到同樣的折磨。

3.保持自己在教育中的一致形象,不要過分地在生活中給予照顧,也不要在麵對孩子的學習時過分地嚴厲。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愛,保持他的情緒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4.不論你有多忙,請抽出那麼一點點時間來陪孩子,和孩子一起散步,去遊樂場,一起遊泳,說話聊天,這些親子活動,不僅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讓孩子感受到愛,而且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樂觀開朗的性格。

四、善良教育關於善良的問題,已經討論了太久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一些偉大的思想家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性本善或者惡,孟子與荀子各持己見,但是我們記得《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

雖然這個問題早已被提出,但是我們的教育發展到今天,似乎也早已忘記了。善良是什麼?我們的孩子已經很難做出一個明確的答複了。在他們的印象裏——也隻能說印象了,公主是善良的,繼母是惡毒的;小羊羔是善良的,大灰狼是凶殘的……但是如果你問起來,為什麼公主是善良的?為什麼小羊羔是善良的?

我們的孩子多半是說不出個所以然的,因為他們實在不知道善良是什麼。當然這不能怪我們的孩子,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沒有誰給他們認認真真地解釋過善良的定義,他們在課本上看到的“善良”已經被濃縮成一個代言形象,或者隻是兩個字而已。

然而今天又把善良重新提出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孩子對善良知之甚少,忽視了善良作為一種道德的力量對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巨大作用。尤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很多工作需要人們的相互合作,而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和困難,這都需要人們相互的關心、幫助、理解。善良正是這些關係的基礎。我們的孩子遺失了善良,在很大程度上相當於他們失去了更多的社會支持力,這對於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學習和工作都是一種缺憾。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這樣的事情也不少:在公交車上,孩子們坦然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任憑旁邊的老人搖搖晃晃而不知道讓座;在路上,孩子們淡然地跨過地上的包裝紙,任憑垃圾影響著城市的美觀,甚至還會有人故意丟棄垃圾。越來越少的人見義勇為,越來越少的人助人為樂……對善良的忽視,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道德的一種失落。

我們來看外國教育中對善良的重視,相信我們的家長都會有所收獲的。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帶給了全世界沉重的傷痛。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並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是“前事不忘,後世之師”。

在德國的教育裏,他們是這樣培養自己的孩子的善良品質的,這很值得我們借鑒。

1.愛護動物。他們在對曆史的反思中,深切地理解了“生命”這一主題,所以在他們的教育中,對於善待生命也是非常注意的。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讓孩子開始接觸到生命的意義,懂得善待生命。

2.同情弱者。將對小動物的關愛進行升華,即成為一種對人和生命的深切的關懷。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每個人都在感受著相互的幫助和關愛,這讓他們的生命也變得充實而美好,充滿了善良的品德。

3.寬容待人。“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定為一個人“善良品質”的一方麵。寬容可以消除自己的心結,給別人以寬容也就是給自己寬容,讓人與人之間多了理解和分擔,讓生活變得美好了起來。

4.唾棄暴力。善良不單單是對善的追求,也包含了對惡的抵製,是正反兩方麵的結合。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時,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麵教育”的作用。對那些中小學校園裏出現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的反對態度非常鮮明,據悉,凡經兩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可果斷地予以開除,接著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對於不良行為的抵製也是加強善良教育的重要途徑。

五、誠信教育說起誠信教育還要從前幾年的一次高考作文說起。

2001年某地高考作文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