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我們的教育遺忘了什麼(3 / 3)

閱讀下麵一則寓言,根據要求作文。(60分)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人生漫長的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湧,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渡難關。”看到年輕人哪一個都舍不得丟棄,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裏。

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讓你想些什麼呢?請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你的經曆、體驗、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編寫故事、寓言等。所寫內容必須在“誠信”的範圍之內。

注意:1.立意自定。2.文體自選。3.題目自擬。4.不少於800字。

那一年,誠信像個新生兒一樣,突然闖進了人們沉寂的生活。那一年的優秀高考作文也被炒得沸沸揚揚。自那以後,這個沉默了許久的古老話題被人們重新認識,直到現在,人們依然熱衷於對誠信的探求。

誠信是人類一種具普遍意義的美德,不論一個人的國籍和年齡,誠信是他最重要的人格魅力,所以世界各國均重視國民的誠信教育。

“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這些在生活裏已經被用爛的詞語,正說明了我們的先人是很注重誠信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國王很老了,但是他卻一直也沒有兒子。最終國王決定在全國的孩子裏選出一個王位繼承人。於是發給每個滿12歲的孩子一粒花種,宣布誰能種出最美麗的花,誰就會成為未來的國王。孩子們都精心照料著自己的花。有一個小男孩天天看自己的花盆,一天、兩天……整整一個月過去了,他的花始終沒有長出來。當評選時間到來時,絕大多數孩子都端著美麗的鮮花前來參選,隻有這個小男孩端著空無一物的花盆前來,最後他卻被選中了。國王向大家解釋了原因,孩子們得到的花種都已經被蒸過,根本不會發芽。這次測試不是為了發現最好的花匠,而是選出最誠實的孩子。

國外的教育都很重視孩子的誠信問題,他們不僅提出了各種有關誠信的教育理念,還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貫徹,讓誠信的品質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麵。

美國很重視孩子的誠信教育,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灌輸這一思想,尤其對於大學生。幾年前,美國一所學校的多名學生在完成生物作業時抄錄了某網站提供的一些材料,任課老師就毫不客氣地判這些學生的生物課為零分。在這看似不近人情的舉動的背後,有其更深刻的教育意義。這位老師的解釋讓我們深感其用心良苦,她說,第一天上課她就和學生訂下協議並由家長簽字認可,協議說,所有布置的作業都必須完全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欺騙或剽竊將導致課程失敗。支持她的老師們說,教育學生成為一名誠實的公民比通過一門課程更加重要,一個人的品質關係其一生的發展,這比一時的一個高分更重要。

日本的文化有很多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我們感慨的是,他們堅持得更好,做得更深入。在日本,誠信教育幾乎貫穿人的一生。從小在家庭中,父母經常教育孩子“不許撒謊”,到學校裏濡染的是“誠實”二字,到公司裏“誠信”幾乎是普遍的經營理念。在日本的學校教育中,誠信是其很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日本學校有一種倫理課,誠實、善良、向上、奉獻、謙讓、名譽、正義是其主要內容。日本中小學生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冊,名為“心的筆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記載著各種道德規範,誠實是重要內容之一。很多學校為了體現誠信對於做人的重要性,就把這種理念寫進校訓裏。很多學校的校訓都有“誠信”

二字,如東京文京女子中學的校訓是“誠實、勤勉、仁愛”;橫濱翠陵中學的教育方針是“自立、誠實、實行”;泰星中學的校訓是“誠實、品位和剛毅”。誠實就是對所有人都要以誠相待,有品德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誠實,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以堅強的意誌實現諾言。

然而在我國,誠信教育的現狀的確堪憂,有關大學生作弊、剽竊的報道,不絕於報端;大量的“槍手”廣告、論文交易廣告充斥於大學校園和網絡,在如此混亂的誠信道德體係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和人才,也的確讓我們感到擔憂。

但我們的教育體製還不完善,對於這些有違誠信原則的行為,我們的預防和教育力度還不夠。目前為止,隻有少數幾所高校出台了學生學術道德規範管理條例,並且還僅限於研究生。在如何防止和減少學生舞弊問題上,我國高校也還基本停留在懲戒的層麵上,靠懲罰作弊學生來威懾其他學生,以達到預防和減少學生作弊的目的。但是一旦這種懲處力度降低,作弊等行為隻會卷土重來,而且愈加猛烈。這種方式對考試作弊治標不治本,而且對於論文抄襲來說,由於更難被發現和鑒定,其作用幾乎是微乎其微,所以,最重要的還是用教育的手段從根本上來加強學生的素質的提高。

要加強對孩子的誠信教育,我們要做到;1.以家庭教育為主。家長要想讓孩子了解這一品質的重要性,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增加閱讀等方式實現。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更要注意這方麵的教育。

2.教育孩子誠實守信,家長必須做出榜樣。在德國城鎮的十字路口隨處可見到這樣一塊牌子,上麵寫著“為了孩子請不要闖紅燈”。

3.家長對孩子許的承諾一定要兌現,否則孩子被欺騙也會去欺騙別人。不要因為一時的省事就哄孩子玩,相信大家都知道曾子為兒子殺豬的小故事。

最後,同家長和孩子們分享這樣一句話:

在哈佛大學的《學習生活指南》上麵,用加大加粗的字體這樣寫道:“獨立思想是美國學界的最高價值。美國高等教育體係以最嚴肅的態度反對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觀點化為己有——即所謂剽竊。”這段話的意義,顯然不僅僅在於製止和減少剽竊,更重要的是捍衛獨立思想這一大學理念,形成一種健康的學術氛圍。這種健康的學術氛圍,無疑會有助於學生養成獨立和創新的精神,並為他們日後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誠信是孩子健康成長,人格全麵發展的基礎,希望家長們給予重視。

六、吃苦教育記得我剛上大學的時候,第一次坐火車離開了家。在漫長的旅途中,我一直在向窗外張望,也就是那時看到的一幕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火車經過一片貧瘠的土地,空曠的田野裏,莊稼在烈日的曝曬下無精打采。終於看見了一個小村莊,斑駁的牆體上,原來的塗料已經被衝刷的顏色很淺了。白色的底色上寫著這樣一行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心裏感觸很多,不知道是被這祖祖輩輩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的心聲所震撼了,還是被我們的教育理念所震動了,總之我一直記住了這句話。

後來在書上看到這樣的事,說現在的孩子是垮掉的一代——在一個中日學生共同參加的夏令營活動中,我們中國的學生們後麵跟著龐大的親友團,很多孩子的書包裏都是零食。在進行訓練中,我們的孩子大部分都不能堅持到最後,他們或是掉隊了就不再盡力追趕,或是在家長的護送下大有出遊之勢,更有甚者幹脆由家長以車代步。孩子們熙熙攘攘地鬧著,而另一邊日本的孩子們都在盡力做到最好。他們沒有家長的陪同和護送,他們咬著牙戰勝麵臨的困難。我們的教育專家們對此感慨很多。

相比較之下,我們來看看外國的教育。澳大利亞人均收入兩萬澳元,屬於發達國家。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亞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這與我看到的那段話截然相反。在澳大利亞,最冷的月份裏也很少見到哪位澳大利亞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隻是在“短打扮”外麵罩一套絨衣,便若無其事地行進在寒風中,像是一頭頭健壯的小鹿,朝氣蓬勃。太陽一出來,他們便將絨衣除去,隻穿短衣、短褲、短裙。常見家長陪著光頭、赤腳、隻穿背心短褲的孩子從學校出來,盡管寒氣襲人,沒有一個家長大驚小怪。這些都是對孩子們的生存能力的培養,隻有這樣鍛煉出來的孩子才能經得起天氣的考驗,也隻有這樣的身體素質,才能經受得起困難的考驗。

除了穿衣,吃飯上也可以看出這一原則。澳大利亞的中小學中午不放學,午餐可以在學校的食堂購買,自己帶飯的占大多數,孩子們的飯很簡單,一般是一瓶可樂再加一個漢堡包和一個水果,下課後隨便在校園裏尋一個地方,便將其“消滅”幹淨,根本看不到將剩餘的食物丟得滿地的現象。如果僅從孩子所帶的食物上來判斷,你怎麼也猜不出哪家窮哪家富。孩子們不挑食,懂得珍惜糧食,這是一個高素質的孩子應具備的品質。

社會競爭愈演愈烈,想要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得以立足,絕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而更多的則是意誌和毅力的較量,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是一門必修課,是孩子成才的一把鑰匙。在日本,家長認為一個孩子的發展與成熟應具備最基本的四個含義:身體的獨立,智能的獨立,經濟的獨立,精神的獨立。我們想想,這難道不是衡量一個國度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嗎?反思一下我們的孩子有哪些素質?

我們的孩子養尊處優慣了,有一天把他們推向社會,他們是否有養活自己的能力呢?有關方麵針對各國小學生每日的勞動時間進行了不完全的統計,統計結果為:美國為72分鍾,韓國為42分鍾,法國為36分鍾,中國則為12分鍾。這些截然不同的數字,我們看後會有些什麼樣的想法呢?

我們一直正在追求全新的教育模式,那我們來看一些外國的教育。

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隻有吃苦在前,才能享受在後。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初中一畢業就被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麵鍛煉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麵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一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在工作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能力,加強自己的學習。可見家長們的良苦用心。

把勞動當做一種教育的手段,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在德國,家長從不包辦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教育顯然在這裏有說教演變成了鍛煉,這是教育的藝術。

由此看來,吃苦對於孩子的成長是福。這些規定盡管近似殘酷,但這些規定對於孩子的成長可謂有益無害,這樣的勞動既磨煉增長了孩子的才幹與勞動的智慧,又鍛煉了他們的意誌,那是受益無窮的呀!相比較而言,我們的孩子是否生活得太過安逸了呢?

參照上麵的事例,我們的家長是否感覺應該給孩子們一些“苦頭”吃呢?

1.把部分家務留給孩子去做,不要擔心這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幹家務本身也是一種學習,是對生存能力的學習。

2.假期裏,不要隻一味地督促孩子學習,可以給他找點零工做,這既是對孩子的能力的培養,也是給孩子認識生活的機會。

3.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生存能力。

4.教給孩子一種基本的謀生手段,這是孩子以後處變不驚、應付自如的根本。

教育名言: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愛爾蘭詩人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