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篇》緊隨《計篇》之後,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二篇。張預解釋孫子如此排序的理由是:“計算已定,然後完車馬、利器械、運糧草、約費用,以作戰備,故次《計》。”吳九龍說:“作戰,即始戰、戰爭準備,非指一般戰陣之事。”可知該篇的研究重心已由廟算環節,進入到戰爭物資的準備階段。作,意即“始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強有力的後勤保障,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前提。此篇將《計篇》中的“五事”、“七計”未予涉及的戰爭與經濟的關係,納入研究視野。孫子告誡統治者發兵之前,必須考慮國家能否承受龐大的軍費開支,“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戰時環境下,貿易無法正常進行,物價難免上漲,百姓財源枯竭。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必將消耗巨大的“百姓之費”與“公家之費”。戰爭既考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也考驗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戰線拉得太長,時間拖得太久,均會極大消耗國庫的物資儲備,導致“國用不足”和“諸侯乘其弊而起”的嚴重後果。為了解決深入敵境、糧草乏供的後勤保障難題,孫子提出了“因糧於敵”的原則,即動用武力劫掠敵人的糧草;還提出可將繳獲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這些均能有效彌補戰時環境中的軍需匱乏。
在深入考察了戰爭對物力、財力、人力的巨大消耗之後,孫子提煉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作戰指導思想。速戰速決堪稱本篇的靈魂。孫子速戰速決思想的提出,主要基於“鈍兵挫銳,屈力殫貨”的認識,即:一是戰爭久拖不決將導致士卒戰鬥力的下降,二是戰爭對錢財物資的巨大消耗。以上兩點引出了孫子對戰爭危害的深沉思考,他嚴正提醒統治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春秋以降,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兼並戰爭愈演愈烈,不斷膨脹的欲望使各國統治者更多地看到了戰爭之利,而忽略或忘記了戰爭之害。孫子此篇對戰爭危害的提示,至今仍能醒人耳目。核武器的發明使未來戰爭具有滅絕人類、摧毀地球的可能。池田大作說:“在現代,戰爭就是毀滅,對全人類宣布死亡。不理解這一點的人,隻能說他是狂人,或者是頭腦極其淺薄的人。”(《第三條虹橋》)這番言論,完全可以看成是孫子“用兵之害”的理論在現代社會的回響與放大。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一〕,馳車千駟〔二〕,革車千乘〔三〕,帶甲十萬〔四〕,千裏饋糧〔五〕。則內外之費〔六〕,賓客之用〔七〕,膠漆之材〔八〕,車甲之奉〔九〕,日費千金〔一○〕,然後十萬之師舉矣〔一一〕。
〔一〕法:規律,特點。
〔二〕馳車千駟:指一千乘輕型戰車。馳車,主要有三種解釋:第一,指快速輕便的戰車。第二,指戰車。第三,指攻車。千駟,一千乘。駟,原指一輛車套四匹馬,此處為量詞,乘。
〔三〕革車千乘:指重型戰車一千乘。革車,主要有三種解釋:第一,指重車,即重型戰車。第二,指運載糧草和軍需物資的輜重車。第三,指守車。乘,原指四匹馬拉的車子。此處為量詞。
〔四〕帶甲十萬:指有十萬披甲戴盔、全副武裝的士卒。十萬,約指,非實指。
〔五〕千裏饋糧:意謂出國打仗需要跋涉千裏運送軍糧。饋,輸送糧食等。
〔六〕內外之費:指前方後方的軍費開支。內外,分別指後方與前方。
〔七〕賓客之用:指外交方麵的費用。賓客,指諸侯使節。杜牧曰:“軍有諸侯交聘之禮,故曰賓客也。”
〔八〕膠漆之材:泛指製作和維修兵車、鎧甲、弓箭等作戰器械的材料。膠漆,用於製作弓箭等兵器的材料。
〔九〕車甲之奉:泛指武器裝備的保養費用。車甲,指各種武器裝備。奉,保養。
〔一○〕日費千金:任力主編的《孫子兵法軍官讀本》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消耗為例,指出現代戰爭對經濟的損耗更為巨大:“與以往的戰爭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消耗量大幅提升:僅從單兵日消耗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為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戰則高達20公斤。不僅如此,交戰國的戰爭開支也增長迅速、數量驚人。比如,德國的戰爭開支,……從1939年到1943年,德國的戰爭開支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份額,從34.8%上升到72.6%,共投入3860億帝國馬克。……1939年到1945年,蘇聯的軍費預算節節攀升:1939年為392億盧布,……1945年為1282億盧布。”朱軍說:“1982年的英國和阿根廷戰爭進行了75天,除去兩國各損失80億美元不計外,英國戰費開支27億美元,每天為3600萬美元。阿根廷每天開支1400萬美元。同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進行了10天戰爭,平均每天戰費1億美元。”
〔一一〕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意謂經過估算,國家能夠承擔戰爭費用,才能讓大軍出外打仗。李零說:“以上所述,古人叫做‘出軍法’或‘軍賦’。案中國早期軍事製度,一般出兵,兵員係臨時征集;車馬兵甲是由國家置備,出征時才臨時發授,叫做‘授甲’、‘授兵’(《左傳》隱公十一年、哀公十年);糧秣給養,‘有軍旅之出則征之,無則已’,即使征也不過‘田一井,出稯禾(40把飼料)、秉芻(1把柴禾)、缶米(16鬥米)’(《國語·魯語》)。其中糧食隻夠一個士兵吃一個多月(按每日5升計)。這是由於當時戰爭規模小,距離近,為時也較短。《孫子》所述出軍法與早期不同,一是規模大(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二是補給線長(千裏饋糧),三是費時久(《用間》‘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四是耗費巨(日費千金),這些都是新時期的特點。”舉,出動。
【譯文】孫子說:用兵的一般規律是,需要動用輕型戰車一千乘,重型戰車一千乘,十萬全副武裝的士卒,還要跋涉千裏運送軍糧。前方、後方的軍費開支,包括外交費用,製作和維修兵車、弓箭等的材料費用,各種武器裝備的保養費用,每天都要為此花費巨額錢財,經過評估國家有能力承擔這些開銷,才能讓十萬大軍奔赴戰場。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一〕,攻城則力屈〔二〕,久暴師則國用不足〔三〕。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四〕。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五〕。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六〕。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