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勝,指速勝。挫銳,指挫傷士兵的銳氣。
〔二〕力屈:曹操曰:“運糧力盡於原野也。”屈,竭,盡。
〔三〕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管子·參患》曰:“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暴,暴露,顯露。
〔四〕“夫鈍兵挫銳”五句:張預曰:“兵已疲矣,力已困矣,財已匱矣,鄰國因其罷弊,起兵以襲之,則縱有智能之人,亦不能防其後患。”屈力殫貨,意即人力、物力被耗盡。殫,竭盡,耗盡。
〔五〕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杜牧曰:“攻取之間,雖拙於機智,然以神速為上,蓋無老師、費財、鈍兵之患,則為巧矣。”李贄《孫子參同》卷二注曰:“寧速毋久,寧拙毋巧,但能速勝,雖拙可也。”
〔六〕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杜佑曰:“兵者凶器,久則生變。若智伯圍趙,逾年不歸,卒為襄子所擒,身死國分。故《新序》傳曰:‘好戰窮武,未有不亡者也。’”
〔七〕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杜佑曰:“言謀國、動軍、行師,不先慮危亡之禍,則不足取利也。”用兵之害,古今中外控訴戰爭罪惡者比比皆是。如《孟子·離婁上》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又如弗洛伊德在《當代關於戰爭和死亡的思想》中說:“於是,我們拒絕相信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它帶來了—幻滅。由於攻擊和防禦武器巨大進步和完善,它不僅比曆史上任何一次戰爭傷亡更慘重、破壞性更大,而且,它至少和先前的任何戰爭一樣殘暴、激烈,一樣難以平息。它蔑視在和平時期各國保證遵守的、被稱為國際法的一切限製;無視傷員和醫務人員的特權,無視平民和軍人的區別,無視私有財產的權利。它粗暴地踐踏了以往的一切,仿佛人類在這場戰爭過去之後便再無前途、再無友善。它撕裂了交戰各國人民之間一切的友誼紐帶,威脅要留下這樣一筆苦難的遺產,乃至在將來的長時間內都不可能恢複這種紐帶。”
【譯文】用兵作戰應要求速勝,時間久了部隊會疲憊,士氣會挫傷,攻城會感到氣力衰竭,如果長期讓軍隊在國外作戰,那麼國家的財政就會緊張。部隊疲憊,士氣挫傷,人力、物力被耗盡了,其他諸侯國就會乘此危機而起兵來攻,到那時即使有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挽回敗局了。所以,在軍事上聽說過那種因指揮笨拙而速戰失敗的,沒聽說過那種指揮巧妙卻將戰爭久拖不決的。戰爭拖得很久卻對國家有利,這種情況是沒有的。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的危害,就不會完全懂得用兵的好處。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一〕。取用於國〔二〕,因糧於敵〔三〕,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四〕,遠輸則百姓貧〔五〕;近於師者貴賣〔六〕,貴賣則百姓財竭〔七〕,財竭則急於丘役〔八〕。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九〕。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一○〕,破車罷馬〔一一〕,甲胄矢弩〔一二〕,戟楯蔽櫓〔一三〕,丘牛大車〔一四〕,十去其六。
〔一〕役不再籍,糧不三載:朱軍說:“孫武處於生產力水平很低、軍隊的裝備很簡易、戰爭規模多是一次決戰的時代,所以提出‘役不再籍,糧不三載’的論斷和‘取用於國,因糧於敵’的補給原則。其基本精神又在於節省國家的人力、物力,減少國民經濟因戰爭而受的損失。這種思想至今還是適用的。”役,兵役,力役。不再,不三,均為虛指,而非實數。籍,名冊,戶口冊,此處作動詞講,按名冊征發。載,運輸,運送。
〔二〕取用於國:意謂武器裝備從國內取用。黃樸民說:“所謂‘取用於國’,就是主張武器裝備由國內提供。這是因為,(1)士兵對戰場上使用的兵器必須事先熟悉其性能,長短輕重適用,能掌握其特點,這樣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殺敵製勝。(2)武器裝備直接為敵國兵庫所收藏和控製,不能像糧秣那樣可以隨時就地征發。受這兩個基本因素的製約,所以武器裝備最佳的保障途徑乃是‘取用於國’。”
〔三〕因糧於敵:黃樸民說:“該如何貫徹‘因糧於敵’這一原則?對此,孫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基本立足點就是搶掠劫奪。在這一問題上,孫子的態度倒是十分坦白的。其具體的措施便是‘重地則掠’,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掠鄉分眾’,分兵抄掠敵國鄉野,分配掠奪到的人畜和財物;‘掠於饒野,三軍足食’,在敵國富庶的鄉野進行劫掠,以保障全軍上下的糧秣供給。由此可見,孫子所講的‘因糧於敵’,實質所指乃是掠奪敵國的糧倉、敵國的民家,以保證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這些,孫子並無從敵國征集糧秣、收購糧秣的想法,更沒有依靠和爭取敵國民眾簞食壺漿、自動捐獻糧秣的考慮。手段相當單純,用武力劫掠而已。”毛澤東在《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經驗》中說:“一切取給於敵,不靠後方接濟,大大減少民伕、大車,節省糧彈,……即使有後方的接濟,亦決不可存依賴之心,必須將重點放在依靠前線,依靠野戰軍。從前線自己解決問題。”因,增加,補充。
〔四〕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郭化若說:“後方供給線過長,運輸補給困難,對戰爭是一個很不利的因素。現代戰爭雖有現代化的運輸工具,然而漫長的後方供應補充,亦易為敵方現代化武器所攻擊。後方聯絡線過長,仍然是現代化戰爭中的一個大問題。《孫子》強調‘國之貧於師者遠輸’,至今仍宜給予重視。”
〔五〕遠輸則百姓貧:杜牧曰:“《管子》曰:‘粟行三百裏,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裏,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裏,則眾有饑色。’此言粟重物輕也,不可推移;推移之,則農夫耕牛俱失南畝,故百姓不得不貧也。”
〔六〕近於師者貴賣:師,指駐軍。貴賣,指物價上漲。
〔七〕貴賣則百姓財竭:按,聯係上下文來看,此處的“財竭”者似不應是“百姓”,而是養兵的國家,故而句子中的“百姓”疑為衍文。
〔八〕財竭則急於丘役:急於丘役,意即加緊征收軍賦。丘役,指軍賦。丘,古代劃分田地、政區的單位名稱。統治者以丘為單位攤派賦稅。《漢書·刑法誌》曰:“因井田而製軍賦。地方一裏為井……有稅有賦。稅以足食,賦以足兵。故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十六井也。有戎馬一匹,牛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