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將者,國之輔也:李筌曰:“輔,猶助也。將才足,則兵必強。”國,指國君。輔,輔助,輔佐。
〔二〕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張預曰:“將謀周密,則敵不能窺,故其國強;微缺,則乘釁而入,故其國弱。太公曰:‘得士者昌,失士者亡。’”陳啟天曰:“謂將才周備則國必強,將才不周備則國必弱也。將才周備與否之標準,則《計篇》所謂智、信、仁、勇、嚴五德是也。”周,周密。或指將帥德才兼備,或指國君與將帥親密無間。隙,縫隙,此處意為將帥謀略稍有失誤。或指才德有所缺失,或指國君與將帥不和睦。
【譯文】將領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家就必定強大,輔佐稍有失誤,國家就必定變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一〕: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二〕;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三〕;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四〕。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五〕。
〔一〕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錢基博曰:“所患三事,隻是一事曰:君從中禦,將無專任。蓋君者,謂一國之最高政治當局,可以領導軍事,而不可以幹擾作戰。作戰者,將帥之職也。”君,國君。患,危害,貽害。三,指三種情況。
〔二〕“不知軍之不可以進”五句:賈林曰:“軍之進退,將可臨時製變,君命內禦,患莫大焉。故太公曰:‘國不可以從外治,軍不可以從中禦。’”劉邦驥曰:“縻軍者,進退失據,是縻絆其軍也。”縻,束縛,羈縻。
〔三〕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曹操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三軍,周製,諸侯大國三軍。《周禮·夏官·司馬》:“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此處為軍隊的通稱。同,共同,此處意為參與,幹涉。
〔四〕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陳啟天曰:“三軍之權,謂戰時軍令也。軍事行政為經常之事,故謂之事。戰時軍令為應變之策,故謂之權。《計篇》雲:‘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可見此所謂權,又含有戰略戰術之意,亦戰時軍令內事也。”權,權變,機動。任,指揮,統帥。
〔五〕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梅堯臣曰:“君徒知製其將,不能用其人,而乃同其政、任,俾眾疑惑,故諸侯之難作,是自亂其軍,自去其勝。”亂軍,擾亂自己的軍隊。引勝,失去勝利。引,卻,失去。
【譯文】國君對軍隊造成危害的情況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可以進攻,卻硬要軍隊進攻,不了解軍隊不可以退卻,卻硬要軍隊退卻,這叫做束縛軍隊;不了解軍隊的事務,卻幹涉軍隊的行政管理,就會使將士感到迷惑;不了解軍隊行動應機動靈活,卻幹涉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產生懷疑。將士既迷惑又懷疑,那麼諸侯各國乘機進犯的災難也就降臨了,這叫做擾亂自己的軍隊,喪失勝利而自取覆亡。
故知勝有五〔一〕: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二〕,識眾寡之用者勝〔三〕,上下同欲者勝〔四〕,以虞待不虞者勝〔五〕,將能而君不禦者勝〔六〕。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一〕知勝:指預測戰爭勝負。五:指以下所述五種情況。
〔二〕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張預曰:“能審攻守之宜,則無不勝。”
〔三〕識眾寡之用者勝:張預曰:“用兵之法,有以少而勝眾者,有以多而勝寡者,在乎度其所用,而不失其宜則善。”
〔四〕上下同欲者勝:杜佑曰:“言君臣和同,勇而戰者勝。故《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五〕虞:事先有準備。
〔六〕將能而君不禦:杜佑曰:“將既精能,曉練兵勢;君能專任,事不從中禦。故王子曰‘指授在君,決戰在將’也。”劉慶指出:君主與將帥的關係直接涉及到戰爭指揮體製能否順暢和有效地運行。所以,《孫子兵法》主張,第一,國君與將帥是主與輔的緊密關係,將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將帥要具備智、信、仁、勇、嚴的將德,要有把握戰爭全局、克敵製勝的能力。第三,國君應充分信任將帥,大膽放手讓其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戰場實際臨機處置,而不是越權幹預瞎指揮。第四,將帥要勇於拒絕國君的錯誤指揮。將帥應該以“安國全軍”為目標指揮戰事,要有“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思想追求,這樣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又說:“‘將能而君不禦’後來在民間演變成‘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廣大百姓所熟知。但在封建社會中,君主和將帥間存在著不可彌合的深刻矛盾,要想使其相互間完全信任是不可能的,‘將能而君不禦’的原則在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下也難以具體貫徹實施。”禦,幹預。
【譯文】可從以下五種情況預測戰爭勝負:知道可以作戰或不可以作戰的,能夠取勝;懂得兵力多時該如何用兵,兵力少時該如何用兵的,能夠取勝;全軍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夠取勝;以自己的有準備對付敵人無準備的,能夠取勝;將領有治軍能力,而國君能不幹預其指揮的,能夠取勝。這五條,是預測戰爭勝負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一〕;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二〕;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一〕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劉慶指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關於戰爭知行關係最著名的觀點。它包括,第一,知是戰的前提和基礎。隻有了解影響戰爭的諸要素情況,才能作出正確的戰爭決策,奠定勝利的基礎,將帥也才能真正成為“成功出於眾者”的賢明之將。第二,要“全知”、“詳知”。從狹義上說,“知彼知己”包括知我軍和知敵軍。但從廣義上去理解,它應當包括一切與戰爭有關的信息,其中了解敵情是第一位的。對戰爭信息不僅要知全,也要知詳。第三,既要知敵我天地之情,又要知克敵製勝之道。除了了解敵我之情和天候地理之狀外,也要知道戰爭活動的必然規律,了解用兵基本原則。隻有了解戰爭規律,掌握和正確運用用兵原則,按照規律製定自己的作戰方案,才足以戰勝敵人。又說:“目前社會上有人把‘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當成是孫子的話,這是不對的。首先,孫子在了解信息時,一貫主張把了解敵人的信息放在首位,因為它的難度最大,所以要知彼在前,知己在後。其次,對敵情、我情和天地之情都了解了,卻並不能保證你打勝仗。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十分複雜的。那種認為‘知己知彼’就可以百戰百勝的觀點其實是十分唯心主義的,在戰場上行不通。還是《孫子兵法》中的經典表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準確、辯證地說明了戰爭信息與戰爭行為之間的深刻聯係。”殆,危險。
〔二〕一勝一負:意即勝負不定,有可能打勝,也有可能打敗。
【譯文】所以說,如果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那麼每次作戰都不會有危險;如果不了解敵人,隻了解自己,那麼就勝負不定,有可能打勝,也有可能打敗;如果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那麼每次作戰必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