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勝者,守也〔一〕;可勝者,攻也〔二〕。守則不足,攻則有餘〔三〕。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四〕,故能自保而全勝也〔五〕。

〔一〕不可勝者,守也:杜牧曰:“言未見敵人有可勝之形,己則藏形,為不可勝之備,以自守也。”

〔二〕可勝者,攻也:張預曰:“知彼有可勝之理,則攻其心而取之。”按,孫子提出了許多矛盾對立的概念,除了攻守之外,還有敵我、和戰、勝負、生死、利害、進退、強弱、動靜、虛實、勞佚、饑飽、眾寡、勇怯、專分等等。李澤厚說:“故兵家在戰爭中所采取的思維方式……要求以一種概括性的二分法即抓住矛盾的思維方式來明確、迅速、直截了當地分別事物、把握整體,以便做出抉擇。所謂概括性的二分法的思維方式,就是用對立項的矛盾形式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便於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所列出的那許許多多相反而又相成的矛盾對立項。”“這是一種非歸納非演繹所能替代的直觀把握方式,是一種簡化了的卻非常有效的思維方式。”“正因為這種矛盾思維方式是源於、產生於軍事經驗中,……它們是生活鬥爭的經驗性的概括,而不是語言辯論的思辨性的抽象。”

〔三〕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餘也。”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基本的戰鬥形式隻有攻防兩種。”朱軍說:“‘不足’與‘有餘’似指數量而言。看部隊的戰鬥力之強弱,不能單純以數量多寡來表示,還有質量的優劣,必須全麵考察。從戰略角度看,擔任守軍的高級司令部,當它還沒弄清敵人進攻的意圖、進攻的方向、參戰兵力之數量的情況下,它往往要全麵衡量國防戰略要地,可能受敵的方向和地域等問題。為了確保無失,而處處照顧、多處派兵設防,於是便陷於處處薄弱,總覺得兵力不足。而采取攻勢之軍,則專伺守方的空隙或薄弱部分,以較當麵守軍絕對優勢的兵力攻擊之。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攻者有餘,守者不足。”“毛澤東同誌精辟闡明的‘戰略上以一當十,戰役戰術上以十當一’的理論,是最好的說明。”

〔四〕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曹操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於九地之下;因天時之變者,動於九天之上。”梅堯臣曰:“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測。蓋守備密,而攻取迅也。”李零說:“‘九天’、‘九地’,就是古書常說的‘九天’、‘九野’,九天就是極言其高,九地是極言其下,它們都是平麵九宮格,上下是鏡麵反射的關係。這種概念也見於遁甲式,是古代宇宙論的一種想象。”“《孫子·形》中的那段話雖不一定是講遁甲術本身,但‘九地’、‘九天’二詞是源自古代式法,並與遁甲術有一定關係,還是可以肯定的。”

〔五〕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張預曰:“守則固,是自保也;攻則取,是全勝也。”

【譯文】不能戰勝敵人,就要采取防禦;可以戰勝敵人,就要采取進攻。采取防禦是由於實力不足,采取進攻是由於實力強大。善於防禦的人,將其實力隱蔽得如同藏於深不可測的地下;善於進攻的人,把其兵力調動得如同從雲霄之上從天而降,所以既能保護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勝利。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一〕;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二〕。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三〕。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四〕。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五〕,故其戰勝不忒〔六〕。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七〕。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八〕。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一○〕,故能為勝敗之政〔一一〕。

〔一〕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李筌曰:“知不出眾知,非善也。”張預曰:“眾人所知,已成已著也;我之所見,未形未萌也。”見,預見;或解釋為顯現,表現,實現。

〔二〕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杜牧曰:“天下,猶上文言眾也。言天下人皆稱戰勝者,故破軍殺將者也;我之善者,陰謀潛運,攻必伐謀,勝敵之日,曾不血刃。”

〔三〕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趙本學曰:“獨得其情於至微之初,遂破其機於須臾之頃,為之至易,若不見其智勇之初,此乃智勇之大者,斯可謂之善戰矣。”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比喻微小的事物。多力,力氣大。聰,聽覺靈敏。

〔四〕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曹操曰:“原微易勝,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張預曰:“交鋒接刃,而後能製敵者,是其勝難也;見微察隱,而破於未形者,是其勝易也。故善戰者,常攻其易勝,而不攻其難勝也。”

〔五〕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曹操曰:“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何氏曰:“患銷未形,人誰稱智?不戰而服人,誰言勇?”朱軍說:“克勞塞維茨說:‘一個統帥善於完全根據自己的目的和手段進行戰爭,並且做得恰如其分,那就是他有天才的最好證明,但這種天才的作用,不是表現在那些惹人注目的、新發現的行動方式上,而是在整個戰爭的結局中看到他默默做出的假定是那麼恰好符合實際,整個行動是那麼無比的協調。’克氏用後世的語言講了孫武的論點。”

〔六〕故其戰勝不忒:張預曰:“力戰而求勝,雖善者亦有敗時;既見於未形,察於未成,則百戰百勝,而無一差忒矣。”忒,失誤,差錯。

〔七〕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張預曰:“所以能勝而不差者,蓋察知敵人有必可敗之形,然後措兵以勝之雲耳。”

〔八〕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張預曰:“審吾法令,明吾賞罰,便吾器用,養吾武勇,是立於不敗之地也。我有節製,則彼將自衂,是不失敵之敗也。”

〔九〕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杜牧曰:“《管子》曰:‘天時、地利,其數多少,其要必出於計數。故凡攻伐之道,計必先定於內,然後兵出乎境。不明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敵人之積,不能約也;不明敵人之將,不見先軍;不明敵人之士,不見先陣。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士練卒擊毆眾白徒,故能百戰百勝。’此則先勝而後求戰之義也。衛公李靖曰:‘夫將之上務,在於明察而眾和,謀深而慮遠,審於天時,稽乎人理。若不料其能,不達權變,及臨機對敵,方始趑趄,左顧右盼,計無所出,信任過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藉,何異趣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啗狼虎者乎?’此則先戰而後求勝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