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道而保法:陶漢章說:“修道,指從各方麵修治‘先為不可勝’之道,如政治、軍事、自然各方麵條件的準備等。……保法,指確保必勝的法度。”

〔一一〕故能為勝敗之政:漢簡本作“故能為勝敗正。”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釋文及校注”曰:“能為勝敗正,意謂能在勝敗問題上成為最高的權威。”

【譯文】預見勝利時沒有超過一般人的見識,這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通過爭鋒力戰取得勝利,一般人都說好,這也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一個人能舉起秋毫不能說他力氣大,能看見日月不能說他視力好,能聽見雷霆之聲不能說他聽力好。古代所說的善於打仗的人,是在容易戰勝敵人的情況下取勝的。所以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智慧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戰功,所以他們能取得作戰勝利,而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有差錯,是因為他們的作戰安排能夠保證必勝,能夠戰勝已經陷於失敗境地的敵人。善於打仗的人,首先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後不失去任何一個擊敗敵人的機會。所以勝利的軍隊總是先具備戰勝敵人的實力,而後才與敵人決戰;失敗的軍隊卻總是先冒險與敵決戰,而後期盼僥幸取勝。善於用兵的人,需研究兵家之道,確保必勝的法度,才能成為戰爭勝負的主宰。

兵法:一曰度〔一〕,二曰量〔二〕,三曰數〔三〕,四曰稱〔四〕,五曰勝〔五〕。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六〕,稱生勝〔七〕。故勝兵若以鎰稱銖〔八〕,敗兵若以銖稱鎰。

〔一〕度:指度量土地麵積。《漢書·律曆誌上》曰:“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賈林曰:“度土地也。”

〔二〕量:指計量物產收成。《漢書·律曆誌上》曰:“量者,龠、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賈林曰:“量人力多少,倉廩虛實。”

〔三〕數:指計算兵員多寡。《商君書·算地》曰:“方土百裏,出戰卒萬人者,數小也。”賈林曰:“算數也,以數推之,則眾寡可知,虛實可見。”

〔四〕稱:指衡量實力狀況。賈林曰:“既知眾寡,兼知彼我之德業輕重,才能之長短。”稱,權衡,衡量。

〔五〕勝:指預測勝負情狀。曹操曰:“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李零說:“‘勝’是雙方兵力比較的結果。《計》篇講‘勝’,是以敵我雙方的比較為基礎,這裏講‘勝’,也是以敵我兵力的比較為基礎。兩種比較,歸宿相同,但角度不一樣。這裏強調的是戰爭動員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兵力的後麵是國力。”

〔六〕數生稱:曹操曰:“稱量己與敵孰愈也。”

〔七〕稱生勝:楊善群說:“孫子的這一思想,也是從當時的曆史實踐中總結出來,又被曆史反複證明了的。春秋時期,……北方的晉和南方的楚,在疆域廣大、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實力強盛方麵,尤居於領先地位,因而左右局勢和充當霸主的持續時間也最長。夾在大國中間的中小國家,如鄭、宋、魯等,對於大國的進攻隻能招架而無法還手,它們隻有依附於一個大國才能生存下去。所以魯國的子服景伯說:‘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左傳·哀公七年》)大國和小國之間的戰爭勝負是如此明顯,它們之間竟是‘事’和‘保’的上下級關係。可知,孫武的度、量、數、稱生勝的觀點,在通常情況下都是正確的。”李零說:“簡單說,就是有多少糧食養多少兵,誰兵多,誰就有勝算。兵、農是戰爭之本。”

〔八〕勝兵若以鎰稱銖:李零說:“據出土戰國衡器和計重銅器,一銖重約0.65克,與鎰的重量之比為1∶576,相當懸殊。”鎰,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

【譯文】根據用兵之法,戰前的物質準備要掌握以下五大指標:一是度量土地麵積,二是計量物產收成,三是計算兵員多寡,四是衡量實力狀況,五是預測勝負情狀。一個國家的土地質量,決定了它的耕地麵積的多少;一個國家的耕地麵積,決定了它的糧食收成的情況;一個國家的糧食收成,決定了它的兵員數量的多寡;一個國家的兵員數量,決定了它的實力的大小;一個國家的實力大小,決定了它能否在戰爭中取勝。勝利軍隊的實力,較之於失敗軍隊的實力,其優勢之突出就像拿鎰與銖比較一樣;失敗軍隊的實力,較之於勝利軍隊的實力,其劣勢之明顯就像拿銖與鎰比較一樣。

勝者之戰民也〔一〕,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二〕。

〔一〕勝者之戰民也:勝者,漢簡本作“稱勝者”。戰民,意即指揮士卒作戰。民,即“人”,指士卒,軍隊。

〔二〕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郭化若說:“形,簡單地說就是有形的物質。《孫子》不把這種客觀物質力量看成死的、靜止的、孤立的。……把物質看成運動的物質,這在古代軍事理論家中可算是難能可貴的。”江貽燦在《勢義探微》一文中說:“何謂形?形就是戰爭力量的外部形態,是交戰雙方力量對比的量度標誌,諸如《孫子兵法》中提出的國主之道、將帥之能、天地之得、法令之行、兵眾之強、士卒之練、賞罰之明等,構成了勢賴以發揮的客觀物質基礎。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敵對雙方力量的強弱(不論是現實的戰鬥力,抑或是潛在的戰鬥力)均依賴於各自在戰爭中所擁有的物質基礎。換言之,勢必須以形為基礎,並通過對形的運用來表現。”仞,古代高度單位,八尺為一仞,或曰七尺為一仞,還有五尺六寸或四尺等說。

【譯文】軍事實力絕對優勢的一方,其將領指揮士卒作戰,其威懾力就像從八千尺高的山澗上決開積水一樣無法抵擋,這就是“形”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