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孫子通過“形”這一範疇,探究的是軍隊實力建設的重大問題的話,那麼通過“勢”這一範疇,探究的則是在“形”的基礎之上,如何合理調配、正確使用各種戰爭力量以取得勝利。張預曰:“兵勢已成,然後任勢以取勝,故次《形》。”錢基博曰:“勢與形不同。形者,量敵而審己,籌之於未戰之先。勢者,因利而製權,決於臨戰之先。”也就是說,《勢篇》之所以位列《形篇》之後,是因為“形”的建設主要是在戰前,而“勢”的運用則是在戰時,兩者大致分屬前後有別的時空領域。“形”和“勢”堪稱全書最為重要的兩個範疇,對此,江貽燦在《勢義探微》一文中有如下精辟闡釋:“軍事領域需要研究的問題林林總總,概而言之,無非分為戰爭力量的建設和戰爭力量的運用兩大類,《形篇》和《勢篇》正是從不同角度,分別對這兩類問題的一般規律做了研究。把握了孫武有關形的積聚和勢的運用藝術,也就等於領悟了《孫子兵法》中的核心理論問題。”關於戰爭力量準備的諸多範疇,諸如“道”、“財”、“將”、“兵”、“法”、“卒”、“天”、“地”、“分數”、“形名”等,以及關於戰爭力量運用的諸多範疇,諸如“虛實”、“奇正”、“專分”、“久速”、“迂直”、“攻守”、“死生”等,均由“形”、“勢”兩個範疇所涵蓋、所統帥。因此,抓住了這兩個範疇,也就提綱挈領地抓住了《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核心問題,抓住了《孫子兵法》戰爭思考的靈魂。

在《勢篇》的第一段,孫子分析了四個範疇——分數、形名、奇正、虛實。在李零看來,“它們是分屬於‘形’和‘勢’兩大類。‘分數’、‘形名’屬於‘形’,‘奇正’、‘虛實’屬於‘勢’”。而本篇接下來探討的,主要是“奇正”這一範疇。所謂奇正,原指陣法中的奇兵與正兵,後引申為特殊戰術與常規戰術,以及機動靈活、出奇製勝的作戰方法。孫子在第二段探討了奇、正的變化多端與相互轉化,指出“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深刻揭示了軍事鬥爭方式方法的豐富無窮。本篇第三段提出了“節”的概念,突出的是兵貴神速、出其不意的理念。篇末同《形篇》一樣,也使用了一個譬喻句式:“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顯示了正確實施了兵力部署和戰法選擇之後所形成的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巨大力量。

值得深究的是,孫子在第四段,由“勢”引申出“任勢”的概念,並進而提出“擇人而任勢”的命題。“擇”,即“釋”,放棄的意思。“釋人”,並非放棄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是放棄那些自以為是的謬見;而要實現“釋人”,就需做到“任勢”,即任用、依賴“勢”。孫子在此凸顯了“勢”的左右並製約軍事行動的客觀性。此外,由於“勢”的形成關乎戰爭力量的運用,而這必然牽動天、地、人等方方麵麵的因素,故而“勢”的客觀表現就具有無限寬廣的外延,已有將整個宇宙世界隱含其中的意味。由“任勢”所倡導的尊重客觀軍事態勢,到《老子》所推衍的“法自然”思想,其間的思想演進線索是可以尋繹的。圍繞著“勢”這一範疇所作的探究,標誌著《孫子兵法》的哲學思考達到了最高峰。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一〕;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二〕;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三〕;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四〕。

〔一〕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曹操曰:“部曲為分,什伍為數。”張預曰:“統眾既多,必先分偏裨之任,定行伍之數,使不相亂,然後可用。故治兵之法:一人曰獨,二人曰比,三人曰參,比參為伍,五人為列,二列為火,五火為隊,二隊為官,二官為曲,二曲為部,二部為校,二校為裨,二裨為軍。遞相統屬,各加訓練,雖治百萬之眾,如治寡也。”分數,指軍隊的組織編製。

〔二〕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郭化若說:“具備了指揮通信工具並規定好指揮信號,用以指揮軍隊。這樣,指揮大軍同指揮小部隊都一樣,都能步調一致,聽從指揮了。”形名,指旗幟、金鼓等軍隊通訊手段。

〔三〕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劉伯承說:“什麼是正兵呢?大體上講:按照通常的戰術原則,以正規的作戰方法進行戰鬥的,都可以叫做正兵。根據戰場情況,運用計謀,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打敵手措手不及,不是采取正規作戰方法,而是采取奇妙的辦法作戰的,都可以稱為奇兵。”郭化若說:“奇正一般包含以下意思:(一)在軍隊部署上擔任警戒、守備的部隊為正,集中機動的主力為奇;擔任鉗製的為正,擔任突擊的為奇。(二)在作戰方式上,正麵攻擊為正,迂回側擊為奇;明攻為正,暗襲為奇。(三)按一般原則作戰為正,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特殊的作戰方法為奇。”劉慶說:“奇正是《孫子》用兵論的核心範疇。”必,即使,一旦。

〔四〕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曹操曰:“以至實擊至虛。”碬,即磨刀石,此處指堅硬的石頭。虛實,古代兵家重要術語,指軍事力量強弱優劣的狀況和利用這種狀況的作戰指導原則。劉慶說:“虛實是《孫子》知兵論中的核心範疇。……但關於其思想內涵,《孫子》書中並無明確界定。結合全書內容看,它表示了軍事實力及其措置狀況。……形名、動靜、勞佚、饑飽、遠近、害利、強弱、眾寡等皆可視為它在不同方麵、不同層次上的具體體現。《孫子》對虛實範疇的最大貢獻在於揭示了它們相互聯係、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關係,強調善戰者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巧妙調動敵人,變實為虛,化虛為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由此引申出來的‘避實擊虛’戰法,成為中國兵學中重要的製勝原則。”

【譯文】孫子說:凡是管理大部隊如同管理小部隊一樣容易的,那是因為組織編製的問題處理得好;凡是指揮大部隊如同指揮小部隊一樣容易的,那是因為通訊手段使用得好;凡是指揮三軍,可使部隊做到即使遭遇敵人攻擊也不會失敗的,那是因為奇正戰術運用得好;軍隊進攻的效果,如同石頭砸雞蛋一樣,那是因為虛實原則使用得當。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一〕。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二〕。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複生,四時是也〔三〕。聲不過五〔四〕,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六〕,五味之變,不可勝嚐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七〕。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