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是《孫子兵法》全書最重要的一大範疇,“奇正”與“虛實”等均為其所統領。《勢篇》已探究了“奇正”的內涵,此篇則全力揭示“虛實”的意蘊,故以“虛實”二字命題。張預曰:“《形篇》言攻守,《勢篇》說奇正。善用兵者,先知攻守兩齊之法,然後知奇正;先知奇正相變之術,然後知虛實。蓋奇正自攻守而用,虛實由奇正而見。故次《勢》。”分別概括了《形篇》、《勢篇》、《虛實篇》論述的重心,揭示了孫子依次編撰上述各篇的內在理路。綜合孫子本篇所論,所謂“虛實”指的是軍事實力的強弱優劣狀況,以及針對這種狀況而巧妙創造戰機的作戰方法與指導原則。深諳兵家三昧的唐太宗對本篇推崇備至,稱頌道:“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矣。”(《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
軍事將領若想取得對敵鬥爭的最後勝利,就必須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孫子在本篇第一段即對此作了精辟的揭示——“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這是使用“虛實”、“奇正”之術所欲達到的最佳狀態,即李靖所謂“(兵法)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同上)。毛澤東在論及軍隊的主動權時指出:“一切戰爭的敵我雙方,都力爭在戰場、陣地、戰區以至整個戰爭中的主動權,這種主動權即是軍隊的自由權。軍隊失掉了主動權,被逼處於被動地位,這個軍隊就不自由,就有被消滅或打敗的危險。”(《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堪稱是對孫子“致人而不致於人”理論的最佳詮釋。
孫子圍繞“虛實”這一範疇在本篇展開的論述,均以“致人而不致於人”為目的。為了充分擁有戰場上的主動地位,孫子提出了“避實而擊虛”的著名原則。根據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敵情,準確判斷敵人的兵力部署,查明何處為“虛”、何處為“實”,一拳擊中軟肋,使敵無力招架。在摸清敵情的同時,也要善於隱蔽我方實情,做到“形人而我無形”,以高明的偽裝,迷惑、欺騙敵人,這樣敵人才更容易暴露出弱點。
敵、我雙方的“虛”與“實”,在孫子看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要想方設法使敵人由有利轉向不利,由強大轉向虛弱,由主動轉向被動,然後尋找戰機,殲滅敵人。當敵眾我寡時,“我專而敵分”可謂扭轉我軍不利態勢的良方。“我專為一,敵分為十”,集中優勢兵力,打擊部分敵人,進而各個擊破,徹底殲敵。
軍事鬥爭形態多樣,奧妙無窮。孫子在本篇深有感觸道:“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此處的“微乎”、“神乎”與《老子》的“惚兮恍兮”,此處的“無形”、“無聲”與《老子》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絕不僅僅是表述上的偶然相近,而是在感受並揭示客觀規律的複雜性上英雄所見略同,有著精神旨趣上一脈相承的關聯。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一〕,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二〕。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三〕。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四〕;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五〕。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六〕。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七〕。
〔一〕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賈林曰:“先處形勝之地以待敵者,則有備豫,士馬閑逸。”佚,安逸,閑逸。
〔二〕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朱軍說:“‘先處戰地’和‘後處戰地’的佚勞問題,孫武講的是一般規律。……但也有特殊情況。作者親自參加過的1937年7月‘七七事變’中的南苑作戰,當盧溝橋炮聲響後,29軍駐南苑的軍隊便投入緊急備戰,掘闊圍子外壕,加固營苑寨圍;並在南營市街外緣挖築野戰工事,部隊的精神體力極度疲憊。到7月28日在日軍飛機、大炮的轟擊下,戰4小時,部隊突圍去固安。29軍先占陣地並未見其佚,日軍進攻也未見得就勞。這是攻守優劣之勢不同,主動權操於日軍之手所形成的。這種特殊情況的教訓值得記取,而且勞並不是決定勝敗的唯一因素。公元263年鄧艾攻蜀之戰,自陰平起,在沒有人走過的700餘裏地段上,鑿山通路,造成閣橋,糧運中斷,極為困窘。遇絕崖,鄧艾身裹毛毯率先滾下去,將士攀樹緣崖而下,直取江油城;蜀將馬邈降。鄧艾趨戰可以說極勞,但勞能製勝。他能勝的原因,是鄧艾以優勢、攻擊、主動、有準備地對馬邈的劣勢、防守、被動、無準備。可見以有備攻無備者勝,是一個基本規律。”趨戰,指敵人急行軍之後倉促應戰。趨,快走。
〔三〕致人而不致於人:吳如嵩說:“這是關於戰爭中爭取主動權的最古老的表述。”郭化若說:“《孫子》講的‘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爭取主動,擺脫被動;是軍事上普遍性的規律。問題在於怎樣才能‘致人’?怎樣才能‘不致於人’?這同將帥的能否多謀善斷有極大關係。《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也說:‘《孫子》千章萬句,無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也就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這是指導戰爭的主要原則之一。”致人,指調動敵人。
〔四〕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曹操曰:“誘之以利也。”劉邦驥曰:“(此句至‘可使無鬥’)論虛虛實實之種種方法,均以致人而不致於人為要訣,無一而非詭道也。”
〔五〕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攻其所必救。”張預曰:“孫臏直走大梁,而解邯鄲之圍是也。”
〔六〕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李零說:“主動和被動,是不平衡關係。隻有打破平衡,才有我方的主動和敵方的被動。……這裏說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就是靠打破平衡,變被動為主動,使整個形勢倒轉。”
〔七〕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郭化若說:“這段話分明是講乘虛而入。”
【譯文】孫子說:凡是先到達作戰地區而等待敵人的就會安逸,後到達作戰地區而倉促應戰的就會疲憊。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能使敵人按照我方意願而自動到達戰區,這是因為敵人受到了利益的誘惑;能使敵人按照我方意願而無法到達戰區,這是因為敵人擔心會有禍害。所以敵人安逸,能使它疲勞;敵人飽食,能使它饑餓;敵人安靜,能使它騷動。向敵人急行軍也無法到達的地方行進,快速到達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一〕;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二〕。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三〕。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四〕。微乎微乎,至於無形〔五〕;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六〕。
〔一〕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曹操曰:“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杜牧曰:“言不勞者,空虛之地,無敵人之虞,行止在我,故不勞也。”
〔二〕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郭化若說:“《計篇》說過‘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本篇又指出‘攻其所不守’。《管子》指出:‘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都是避實擊虛的戰略指導方針和作戰指導思想。”
〔三〕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郭化若說:“我軍防守而一定能鞏固,是因為守的是敵軍所不攻或無力攻下的地方。”
〔四〕“故善攻者”四句:杜牧曰:“攻取備禦之情不泄也。”郭化若指出,前兩句是說善於進攻的軍隊能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突然進攻敵人的弱點,使敵人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防禦;後兩句是說善於防禦的軍隊能善於配備設防,高壘深溝,使敵人不知如何進攻。
〔五〕微乎微乎,至於無形:劉慶說:“誘使敵人暴露形跡而我卻不露形跡。它是《孫子兵法》詭道用兵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也是奪取戰爭主動權的關鍵環節。”他總結說:《孫子兵法》認為欲達成這一目的應采取一係列有效措施,主要有:第一,隱蔽企圖;第二,以積極的佯動和巧妙的偽裝迷惑敵人;第三,用各種方法讓敵人的實力、部署和企圖充分暴露出來,為我軍“因敵製勝”創造條件。做到上述各項,就可以使敵人暴露無遺,而我們亦由此達到“無形”、“無聲”的境界,充分保持軍事行動的自由權,達成兵家將帥夢寐以求的戰場效果。
〔六〕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何氏曰:“善學兵者,通於虛實之變,遂可以入於神微之奧;不善者,案然尋微窮神,而泥其用兵之跡,不能泯其形聲,而至於聞見者,是不知神微之妙固在虛實之變也。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安得無形無聲哉?但敵人不能窺聽耳。”張預曰:“攻守之術,微妙神密,至於無形之可睹,無聲之可聞,故敵人死生之命,皆主於我也。”司命,命運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