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部隊行軍千裏而不勞累,是因為行進在敵人空虛薄弱的地區;進攻而必能取勝,是因為進攻的是敵人沒有防守的地方。防守而必能鞏固,是因為防守的是敵人無力攻下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軍隊,敵人不了解它該如何防守;善於防守的軍隊,敵人不知該如何進攻。微妙啊微妙,到了看不出任何形跡的地步;神秘啊神秘,到了聽不見任何聲響的境地,所以能夠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一〕。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二〕;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三〕,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四〕。
〔一〕“進而不可禦者”四句:曹操曰:“卒往進攻其虛懈,退又疾也。”張預曰:“對壘相持之際,見彼之虛隙,則急進而搗之,敵豈能禦我也?獲利而退,則速還壁以自守,敵豈能追我也?兵之情主速,風來電往,敵不能製。”禦,抵禦。衝,衝擊,襲擊。速,迅速。及,趕上,追上。
〔二〕“故我欲戰”四句:張預曰:“我為客,彼為主,我兵強而食少,彼勢弱而糧多,則利在必戰。敵人雖有金城湯池之固,不得守其險,而必來與我戰者,在攻其所顧愛,使之相救援也。”趙本學曰:“必救者,如腹心主君所在,巢穴妻子所居,或所恃以為救援,或所依以為唇齒,或喉咽往來之路,或所仰給之野,或所積聚之城,或糧餉所由之道,皆是也。攻其所救,不得不因兵迎我,雖欲為守計難也。”朱軍說:“‘攻其所必救’的目的,第一在於迫使敵人在不利的情況下同己交戰;第二在於把敵主力誘騙離開己將主攻的地點,即彼之主力防守點,以便己能乘虛而入。假若所選的佯攻點不是敵之所必救,便達不到調動敵人的目的。”
〔三〕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孟氏曰:“以物畫地而守,喻其易也。蓋我能戾敵人之心,不敢至也。”畫地,指在地上畫出界限,即可作為防守之地,不用溝壘城池。
〔四〕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朱軍說:“另根據‘乖’字有奇異的意思,‘乖其所之’就不隻是誘導敵方走向錯誤的方向,而且還包括誘使敵方采取錯誤的決心,挫敗其意圖。在現代尖端武器被廣泛應用的時代,同樣可以‘乖其所之’。如在反導彈措施中,便有誘餌、雜波幹擾等係統,誘使敵導彈偏離其預定的攻擊目標,可見以現代科技手段反現代武器,隻是手段的差異,而‘乖其所之’的目的是一樣的。”乖,違,相反,指誘導敵人產生錯誤的思想。
【譯文】部隊前進而敵人不能抵禦,是因為襲擊了敵人的空虛之處;部隊撤退而敵人無法追擊,是因為行軍速度很快而敵人追趕不上。所以我方想要開戰,敵人即使有高壘深溝,也不得不與我軍作戰,是因為進攻了敵人必定要救援的地方;我方不想作戰,在地上畫出界限便可作為防守之地,敵人也無法與我作戰,是因為誘導敵人產生並實施了錯誤的思想。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一〕。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二〕,則我眾而敵寡〔三〕;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四〕。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五〕,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六〕;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七〕。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八〕。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九〕。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一○〕。
〔一〕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郭化若說:“《孫子》提出了用‘形人而我無形’的方法,造成敵人兵力分散,使我轉為優勢而敵人相對地轉為劣勢。這樣,就是以眾擊寡,以優勢兵力打敗劣勢之敵了。在分散敵人的方法上孫子提出‘形人而我無形’,亦即我形人而不使敵形我,使敵有形而我無形。這在戰略思想上是難得的,而在哲學思想上則含有樸素辯證法的因素。”形人,使敵人暴露形跡。形,作動詞講,暴露形跡的意思。我無形,我方沒有顯示形跡。形,作名詞講,形跡。專,指集中兵力。分,指分散兵力。
〔二〕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杜佑曰:“我料見敵形,審其虛實,故所備者少,專為一屯。以我之專,擊彼之散卒,為十共擊一也。”梅堯臣曰:“離一為十,我常以十分擊一分。”
〔三〕則我眾而敵寡:杜佑曰:“我專為一,故眾;敵分為十,故寡。”趙本學曰:“心疑者北,力分者弱,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銖錙有餘。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此知兵之要也。”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中國紅軍以弱小者的姿態出現於內戰的戰場,其迭挫強敵震驚世界的戰績,依賴於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無論在進攻或反攻,我們總是集結大力打敵一部。我們的戰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致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
〔四〕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杜牧曰:“約,猶少也。我深塹高壘,滅跡韜聲,出入無形,攻取莫測。或以輕兵健馬衝其空虛,或以強弩長弓奪其要害。觸左履右,突後驚前。晝日誤之以旌旗,暮夜惑之以火鼓。故敵人畏懾,分兵防虞。譬如登山瞰城,垂簾視外,敵人分張之勢,我則盡知;我之攻守之方,敵則不測。故我能專一,敵則分離。專一者力全,分離者力寡。以全擊寡,故能必勝也。”
〔五〕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杜佑曰:“言舉動微密,情不可見,使彼知所出而不知吾所舉,知所舉而不知吾所集。”
〔六〕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梅堯臣曰:“敵不知,則處處為備。”
〔七〕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曹操曰:“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備我也,言少而易擊也。”
〔八〕“故備前則後寡”四句:杜佑曰:“言敵之所備者多,則士卒無不分散而少。”
〔九〕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郭化若說:“如果到處戒備那就會到處薄弱。那正是我們批評過的到處分兵把守,形成到處兵力薄弱。孫子提出‘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是軍事的名言,對處處顧慮,處處分兵的將領來說是講得非常深刻的。”
〔一○〕“寡者”四句:張預曰:“左右前後,無處不為備,則無處不兵寡也。所以寡者,為兵分而廣備於人也;所以眾者,為勢專而使人備己也。”
【譯文】使敵人暴露形跡,而我方卻隱蔽實情,沒有顯示形跡,這樣我方就能集中兵力,而敵人卻分散兵力。我軍的兵力集中而形成一個合力,敵人的兵力卻分散為十,所以就等於是用十倍的兵力攻擊敵人,這樣我方兵力多而敵人兵力少;我方能做到以優勢兵力攻擊敵人的劣勢兵力,那麼有能力與我方作戰的敵人就少了。我方與敵人作戰的地方敵人並不知道,不知道,那麼敵人防備的地方就多;敵人防備的地方多,那麼與我方作戰的敵人就少了。所以若在前麵防守,那麼後麵的兵力就少了;若在後麵防守,那麼前麵的兵力就少了;若在左邊防守,那麼右麵的兵力就少了;若在右邊防守,那麼左邊的兵力就少了。沒有一處不防守,就沒有一處不薄弱。兵力薄弱,是分兵防備對方的結果;兵力眾多,是調動對方分兵防守自己的結果。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一〕。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二〕!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三〕!故曰勝可為也〔四〕。敵雖眾,可使無鬥〔五〕。
〔一〕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張預曰:“凡舉兵伐敵,所戰之地,必先知之。師至之日,能使敵人如期而來,以與我戰。知戰地日,則所備者專,所守者固,雖千裏之遠可以赴戰。”
〔二〕“不知戰地”八句:杜牧曰:“《管子》曰:‘計未定而出兵,則戰而自毀也。’”張預曰:“不知敵人何地會兵,何日接戰,則所備者不專,所守者不固;忽遇勍敵,則倉遽而與之戰,左右前後猶不能相援,又況首尾相去之遼乎?”
〔三〕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梅堯臣曰:“吳越,敵國也。言越人雖多,亦當為我分之而寡也。”度,估計,推測。奚,何。益,幫助,補益。
〔四〕故曰勝可為也:錢基博曰:“戰略之勝不可為,而戰術之勝可為。《形篇》所謂勝,知之於未戰之先,知彼知己,敵未有隙,則不可勝。見可而進,知難則退,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此之曰勝,為之於交戰之日,形人而我無形,虛虛實實,敵不知所為備,而我得窺其隙,避實擊虛,則勝可為矣!”郭化若說:“《形篇》說‘勝可知,而不可為’,主要指敵我雙方主客觀條件對比,我占優勢的就有了勝利的基礎,也就是有了勝利的可能性,所以說‘勝可知也’。本篇講了‘形人而我無形’使敵‘無所不備’,形成‘無所不寡’,左右前後不能相救,這樣就使勝利經過正確的戰爭領導不但可以看到,而且也可以人工取得,所以言‘勝可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