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敵雖眾,可使無鬥:孟氏曰:“敵雖多兵,我能多設變詐,分其形勢,使不能並力也。”
【譯文】所以能預先了解作戰的地點,預先了解作戰的時間,那就可以奔赴千裏而與敵交戰。不預先了解作戰的地點,不預先了解作戰的時間,那麼軍隊中的左翼就不能救援右翼,右翼不能救援左翼,前部不能救援後部,後部不能救援前部,更何況在遠則幾十裏、近則幾裏的範圍內部署作戰呢!按照我的估計,越國的軍隊雖多,但對於戰爭勝利的取得又有什麼益處!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取得的。敵人即使眾多,也可以分散它的兵力而使其無法與我爭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一〕,作之而知動靜之理〔二〕,形之而知死生之地〔三〕,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四〕。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五〕。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六〕。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七〕。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八〕。
〔一〕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張預曰:“籌策敵情,知其計之得失。”策,籌算,用籌策計算。
〔二〕作之而知動靜之理:郭化若說:“觸動敵人,以了解敵人的動靜規律。”作,興起,這裏是激動、觸動的意思。
〔三〕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吳九龍說:“形之,指以偽形示敵。死生之地,指敵之優勢所在處或薄弱致命環節。地,同下文‘處’,非實指戰地。言以佯動示形,以了解敵方的情勢等。”形之,指我方有意製造假象,借以了解敵情。
〔四〕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張預曰:“有餘,強也;不足,弱也。角量敵形,知彼強弱之所。”角,量,較量,這裏指對敵人的試探性較量。
〔五〕“故形兵之極”五句:趙本學曰:“以形示敵,其出不一,則敵人耳目愈亂狐疑愈多,視我如神仙鬼魅之變幻,惘然而不能測矣。此謂形而至於無形也。深間之與智士,巧得人之情者,不過覘人之形,因微知著而已,我之蹤影詭閉,機緘藏伏,彼何所施其心計耶。敵人之疑愈多,則我之形愈密,我形愈密,則敵人之形愈露,此所以攻之彼不知所守,守之彼不知所攻也。”第一個“形”,作動詞講,指示敵以偽,製造假象。第二個“形”,作名詞講,意即形跡。深間,指隱藏很深的間諜。間,間諜。
〔六〕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曹操曰:“因敵形而立勝。”陳啟天曰:“因形,謂因敵軍虛實之形,以定我軍虛實之形。而,猶以也。謂因敵軍虛實之形,以措置勝利於眾人之前,眾人不能知也。”因,依據,依靠。措,放置,安置,此處是顯示的意思。
〔七〕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張預曰:“立勝之跡,人皆知之。但莫測吾因敵形而製此勝也。”陳啟天曰:“人,即眾人,謂一般之人。勝之形,謂勝利時之情況。製勝之形,謂運用虛實,妥速部署,以求獲勝利之兵形。勝之形,亦跡象易見。製勝之形,多存於運用之迅速秘密及變化無窮。”
〔八〕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曹操曰:“不重複動而應之也。”張預曰:“已勝之後,不複更用前謀,但隨敵之形而應之,出奇無窮也。”複,重複。應,適應。形,指敵情。
【譯文】所以通過籌策計算,可以了解敵人計謀的得失;通過觸動敵人,可以了解敵人的動靜規律;通過有意製造假象,可以了解敵人的優勢或薄弱致命之處;通過對敵人的試探性較量,可以了解敵人的強弱之處。所以向敵人製造假象的極致,是到達無跡可尋的境界;如果到達無跡可尋的境界,那麼隱藏再深的間諜也不能窺探出真相,再智慧的人也不能想出對付我方的計謀。依據敵人的活動跡象而調兵遣將,向眾人顯示了取勝的結果,但眾人卻無法了解是如何取勝的。人們盡管都了解我方戰勝敵人的外在形跡,卻沒有人了解我方戰勝敵人的內在的奧秘。所以我方每次打勝仗的方法都不會重複,那是因為適應敵情變化而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戰略戰術。
夫兵形象水〔一〕,水之形,避高而趨下〔二〕,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三〕。水因地而製流〔四〕,兵因敵而製勝〔五〕。故兵無常勢〔六〕,水無常形〔七〕。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八〕。故五行無常勝〔九〕,四時無常位〔一○〕,日有短長,月有死生〔一一〕。
〔一〕夫兵形象水:孟氏曰:“兵之形勢如水流,遲速之勢無常也。”兵形,指用兵打仗的一般情況。
〔二〕水之形,避高而趨下:梅堯臣曰:“性也。”趨下,指水往低處流。
〔三〕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張預曰:“水趨下則順,兵擊虛則利。”
〔四〕水因地而製流:張預曰:“方圓斜直,因地而成形。”製流,指決定水的流向。
〔五〕兵因敵而製勝:杜佑曰:“言水因地之傾側而製其流,兵因敵之虧闕而取其勝者也。”劉慶說:“根據敵人的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戰法奪取勝利。這是《孫子兵法》提出的一條重要原則和極高的用兵境界。結合全書的相關論述可知,該條原則主要包括,第一,在作戰指導上反對墨守陳規,反對照搬照套以往成功的戰法,主張靈活用兵,‘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虛實篇》)。變化的關鍵,要以敵情、地形的變化為轉移。第二,在製訂作戰方案時,要用‘五事’、‘七計’周密分析敵人的情況,同時還要‘因利而製權’,隨時根據敵情的變動隨時修正原來的方案。第三,在執行作戰方案時,要‘踐墨隨敵’,針對不同的作戰對象采取不同的戰法。”“‘因敵製勝’原則的核心是以變製勝,即充分發揮各級將領的主觀能動性,賦予其機斷處置戰場情況的權力。”製勝,製服敵人取得勝利。
〔六〕常勢:固定不變的態勢。
〔七〕水無常形:梅堯臣曰:“因地為形。”
〔八〕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曹操曰:“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王皙曰:“兵有常理者,擊虛是也;無常勢者,因敵以應之也。……夫兵勢有變,則雖敗卒,尚複可使擊勝兵,況精銳乎?”
〔九〕故五行無常勝: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常,固定不變。勝,指五行相克,即“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黃樸民說:“古人將金、木、水、火、土視為組成一切物質的最基本要素。始有‘相生說’,即五行之間相互促進:‘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後有‘相勝說’,即‘五行’之間相互排斥、迭次相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不論‘相生’抑或‘相克’,五行間的關係是固定的。另外,當時還有‘五行不常勝’說,乃墨家後學的觀點。《墨子·經下》雲:‘五行毋常勝,說在宜。’其含義是五行相遇固不免相勝,但並非一定不移。因種種機遇,且能生出變化來,大概是多方可以勝少。《經說》:‘五:合水土火。火離然,火爍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就是無‘常勝’之意。《孫子兵法》雲‘五行無常勝’,意近墨家後學‘無常勝’之說。這或許表明《孫子兵法》一書有後人增附的現象(墨家後學‘五行毋常勝’說所反映的是戰國中期以後的思想)。”
〔一○〕四時無常位:意謂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不會一直停留在某一季節而固定不變。常位,固定不變的位置。
〔一一〕日有短長,月有死生:曹操曰:“兵無常勢,盈縮隨敵。”死生,即“生霸”和“死霸”。“生霸”指月亮運轉時月光由晦暗而轉向光明。“死霸”指月亮運轉時由光明而轉向晦暗。
【譯文】用兵打仗的一般情況就像流水,流水的特性,是避開高處而往低處流,用兵打仗的特性,是避開敵人兵力集中而強大的地方,而攻擊敵人兵力分散而虛弱的地方。水依據地形的變化而決定著水的流向,軍隊也要依據敵情的變化而製服敵人取得勝利。所以軍隊沒有固定不變的態勢,水也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奪取勝利的人,可稱為神。所以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間的相克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春夏秋冬一年之內四季更迭,不會一直停留在某一季節而固定不變,白天有長有短,月光有晦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