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兩軍各爭先機之利既有好處,也有危害。如果軍隊帶著全部裝備物資去爭奪先機之利,反而會因行動遲緩而不能及時到達會戰地點;如果丟下物資裝備而去爭奪先機之利,那麼物資裝備就會損失。因此卷起盔甲,急速行進,日夜兼程,不停下休息,走上一百裏去爭奪利益,那麼上、中、下三軍的主帥就會被擒獲,士卒中的強健者走在前麵,疲弱者落後掉隊,這種情況下的規律是隻有十分之一的士卒能到達會戰地點。走五十裏去爭奪利益,就會使先頭部隊的將領遭受挫敗,這種情況下的規律是隻有一半的士卒能到達會戰地點。走三十裏去爭奪利益,其規律是隻有三分之二的士卒能到達會戰地點。所以軍隊沒有軍械裝備就會失敗,沒有糧食就會失敗,沒有物資儲備就會失敗。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一〕;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二〕;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三〕。故兵以詐立〔四〕,以利動〔五〕,以分合為變者也〔六〕。故其疾如風〔七〕,其徐如林〔八〕,侵掠如火〔九〕,不動如山〔一○〕,難知如陰〔一一〕,動如雷震〔一二〕,掠鄉分眾〔一三〕,廓地分利〔一四〕,懸權而動〔一五〕。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一六〕。
〔一〕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張預曰:“先知諸侯之實情,然後可與結交;不知其謀,則恐翻覆為患。其鄰國為援,亦軍爭之事。”李零說:“‘交’和‘攻’經常分不開。《九地篇》講開進,有兩國交界的地方(交地),有三國交界的地方(衢地)。有時,你要打一個國家,還要借助第三國。關係如此複雜,不知‘諸侯之謀’怎麼行。”豫交,指結交諸侯。豫,通“與”,參與。
〔二〕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曹操曰:“不先知軍之所據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沮澤,水草叢生的沼澤濕地。
〔三〕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李筌曰:“入敵境,恐山川隘狹,地土泥濘,井泉不利,使人導之以得地利。”鄉導,即向導。鄉,通“向”。
〔四〕兵以詐立:吳如嵩說:“‘兵以詐立’就是說戰爭的勝利是憑借詭詐欺騙建立起來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互相保密,施計用謀乃是軍事鬥爭的一條普遍規律。”黃樸民說:“孫子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這就是從根本上劃清了同《司馬法》為代表的舊‘軍禮’的界限,正確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基本規律。在中國古代兵學理論發展史上,《孫子兵法》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這種變革的核心,其實便是觀念更新。其基本特色就是對西周以來舊的軍禮傳統的徹底否定,……毫不掩飾地把‘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原則公之於世,不諱言‘功利’是用兵打仗的出發點,從而放開手腳,理直氣壯地在軍事行動中進行算計,進行欺騙。”
〔五〕以利動:劉慶說:《孫子兵法》提出,第一,從功利主義的立場出發,把利益作為思考戰爭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強調國家利益對戰爭的關鍵製約作用;第二,在戰略決策時要講求戰爭效益,要權衡利弊,“因利而製權”,不因貪圖小利而遭受禍患,不因一時困難而放棄根本利益;第三,在作戰時要深刻認識到利與害等因素的影響及其轉化機製。“由於‘兵以利動’的思想反映了戰爭是敵對雙方利益衝突發展的最高形式,戰爭行為是實現一定的政治經濟利益的最後手段這一基本規律,因此為後世兵家所普遍遵守。”
〔六〕以分合為變者也:分合,分別指兵力的分散與集中。楊傑在《孫子兵學新論》一書中說:“現代的戰爭,不隻是兵力的分合問題,而是整個國力的大分合。戰鬥力的物質力與精神力、技術力是分,國家這架戰爭機器中的政治組織、外交組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軍事組織也是分,但打起仗來,卻要使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統統和軍事行動密切配合,實行國家總動員,並且要和利害相同的國家成立聯合戰線。分合的寬度、深度、密度,隨著科學的進步,已經發展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階段。”吳如嵩著重談談了幾種情況下的“分合為變”的行軍方法。一是開赴戰場的分合之法。由於已知戰日、已知戰地,目的明確,任務清楚,因而一般應采取首先把兵力集中起來再向戰場開進的方法。二是戰場上的分合之法。在戰爭過程中,按照上級指定的時間和到達的地點,分散於不同地域的參戰部隊為著達成既定的作戰任務,須同時抵近目標,完成對敵包圍。三是設伏殲敵的分合之法。按照上級賦予的殲敵任務,在預定設伏地域隱蔽集中,待敵進入伏擊圈,然後突然行動,發起攻擊。此種情形的分合之法關鍵是要求部隊在向設伏地域開進過程中,要十分注意偽裝和隱蔽。四是內線作戰的分合之法。當敵強我弱,遭敵圍攻時,為了保存軍力,收縮陣地,待敵破敵,須將分散不同方向的我軍各部,向上級指定的預置地域實行求心退卻,以便集中兵力。
〔七〕其疾如風:張預曰:“其來疾暴,所向皆靡。”
〔八〕其徐如林:梅堯臣曰:“如林之森然不亂也。”
〔九〕侵掠如火:賈林曰:“侵掠敵國,若火燎原,不可往複。”
〔一○〕不動如山:杜牧曰:“閉壁屹然,不可動搖也。”不動,指部隊駐守的時候。
〔一一〕難知如陰:李筌曰:“其勢不測如陰,不能睹萬象。”
〔一二〕動如雷震:張預曰:“如迅雷忽擊,不知所避。”
〔一三〕掠鄉分眾:郭化若說:“掠奪‘鄉’間的糧食財物,把擄掠來的奴隸和農奴等分賜給有功的將領官吏。”朱軍說:“‘掠’字揭示了戰爭的本質,戰爭就是掠奪的行為。”“孫武時代的‘重地則掠’、‘重地吾將繼其食’、‘掠於饒野,三軍足食’,看來掠的目的物主要是糧食,這是‘因糧於敵’原則的實施。”“‘掠’即含有強行征集之意。”
〔一四〕廓地分利:杜牧曰:“開土拓境,則分割與有功者。”廓地,擴大土地。
〔一五〕懸權而動:即孫武在《九地篇》、《火攻篇》一再強調的“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懸權,原指懸掛秤錘以稱物,此處的意思是權衡利害。
〔一六〕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杜牧曰:“言軍爭者,先須計遠近迂直,然後可以為勝。其計量之審,如懸權於衡,不失錙銖,然後可以動而取勝,此乃軍爭勝之法也。”
【譯文】所以,不了解一個諸侯國的戰略謀劃,便不能與其結交;不了解山林、險阻、沼澤的地形,便不能行軍;不用向導帶路,便不能利用地形。因此,用兵打仗是憑借詭詐手段獲得成功的,是依據獲利多少來決定是否行動的,處理兵力分散與集中的問題,要根據戰場實際采取靈活變通的戰術思想。所以,部隊行軍迅速猶如急風;行軍緩慢則嚴整不亂如樹林;侵略敵國時,就像熊熊烈火般無可阻遏;部隊駐守時,就像巍峨山嶽般不可動搖;部隊的狀態如陰雲蔽天般難以把握;部隊發起衝擊時,如雷擊般無可躲避;掠奪鄉間財物,將擄掠來的民眾分給有功者;開疆拓土後,將土地分給功臣;權衡利弊得失後再采取行動。誰預先掌握了將迂回路線變得近直的奧秘,誰就能取勝,這就是獲得先機之利的方法。
《軍政》曰〔一〕:“言不相聞,故為金鼓〔二〕;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三〕。”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四〕。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五〕。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六〕。
〔一〕《軍政》:早於《孫子兵法》的一本古代兵書,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