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言不相聞,故為金鼓:金鼓,古代用以指揮聯絡的通訊工具。杜佑曰:“金,鉦鐸也。聽其音聲,以為耳候。”王晳曰:“鼓鼙、鉦鐸之屬。坐作、進退、疾徐、疏數,皆有其節。”

〔三〕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杜佑曰:“瞻其指麾,以為目候。”

〔四〕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張預曰:“夫用兵既眾,占地必廣,首尾相遼,耳目不接,故設金鼓之聲,使之相聞,立旌旗之形,使之相見。視聽均齊,則雖百萬之眾,進退如一矣。”一,統一。按,金鼓的用法,可參看《周禮·夏官·大司馬》、《尉繚子·勒卒令》。

〔五〕“人既專一”四句:梅堯臣曰:“一人之耳目者,謂使人之視聽齊一而不亂也。鼓之則進,金之則止;麾右則右,麾左則左,不可以勇怯而獨先也。”張預曰:“士卒專心一意,惟在於金鼓旌旗之號令。當進則進,當退則退,一有違者,必戮。故曰:令不進而進,與令不退而退,厥罪惟均。”

〔六〕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梅堯臣曰:“多者,欲以變惑敵人耳目。”變人之耳目,擾亂敵人的視聽。

【譯文】《軍政》說:“將官的言語號令,士卒聽不見,所以設置了金鼓以指揮行動;將官的動作指令,士卒看不見,所以設置了旌旗以指揮打仗。”金鼓與旌旗,是用來統一軍隊行動的視聽工具。士卒的行為如果已經做到了步調一致,那麼勇敢的就不敢單獨前進,怯懦的也不敢單獨後退,這就是指揮大部隊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多使用火光和金鼓,白天作戰多使用旌旗,這是為了擾亂敵人視聽的緣故。

故三軍可奪氣〔一〕,將軍可奪心〔二〕。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三〕。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四〕。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五〕。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六〕。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七〕。

〔一〕故三軍可奪氣:張預曰:“氣者,戰之所恃也。夫含生稟血,鼓作鬥爭,雖死不省者,氣使然也。故用兵之法,若激其士卒,令上下同怒,則其鋒不可當。故敵人新來而氣銳,則且以不戰挫之,伺其衰倦而後擊,故彼之銳氣可以奪也。……常養吾之氣,使銳盛而不衰,然後彼之氣可得而奪也。”奪氣,指士卒失去戰勝敵人的銳氣。

〔二〕將軍可奪心:李筌曰:“怒之令憤,撓之令亂,間之令疏,卑之令驕,則彼之心可奪也。”杜牧曰:“心者,將軍心中所倚賴以為軍者也。”朱軍說:“奪心,指控製敵軍指揮員的思維活動。將軍是指揮部隊的核心,他們的思想狀況對部隊作戰有直接影響,……要求指揮員應具備以治待亂,以靜待嘩的本領。”奪心,指將領失去戰勝敵人的良好心理、堅強意誌等。

〔三〕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朝氣、晝氣、暮氣,指士卒在作戰開始、中間與最後不同階段的士氣。孟氏曰:“朝氣,初氣也;晝氣,再作之氣也;暮氣,衰竭之氣也。”梅堯臣曰:“謂兵始而銳,久則惰而思歸,故可擊。”一說,朝、晝、暮,意即早晨、白天、傍晚。歸,止息,此處是衰竭的意思。一說,指思歸之情。

〔四〕“故善用兵者”四句:張預曰:“凡人之氣,初來新至則勇銳,陳久人倦則衰。故善用兵者,當其銳盛,則堅守以避之;待其惰歸,則出兵以擊之。此所謂善治己之氣,以奪人之氣者也。”治氣,掌握了敵我雙方士氣變化的規律。

〔五〕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杜牧曰:“《司馬法》曰:‘本心固。’言料敵製勝,本心已定,但當調治之,使安靜堅固,不為事撓,不為利惑,候敵之亂,伺敵之嘩,則出兵攻之矣。”治,嚴整有序。嘩,喧嘩騷動。治心,掌握了敵我雙方的心理特點,即在具備了良好心理素質的同時,也了解敵人的心理。

〔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張預曰:“此所謂善治己之力,以困人之力者也。”治力,指掌握了敵我雙方的戰鬥力情況。

〔七〕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張預曰:“正正,謂形名齊整也;堂堂,謂行陳廣大也。敵人如此,豈可輕哉?《軍政》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又曰:‘強而避之。’言須識變通。此所謂善治變化之道,以應敵人者也。”邀,阻截,截擊,阻擊。正正,嚴整的樣子。堂堂,壯大的樣子。陳,同“陣”。治變,指采取了靈活變通的戰術思想。

【譯文】可以使三軍士卒失去戰勝敵人的銳氣,也可以使將軍失去戰勝敵人的心理意誌。在打仗過程中,士氣始而銳不可當,繼而士氣怠惰,終則士氣衰竭。所以善於用兵的將領,應避開敵人銳不可當的時候,而在敵人士氣衰落時出擊,這是掌握了敵我雙方士氣變化的規律。用自己的嚴整有序對付敵人的混亂不堪,用自己的安寧鎮靜,對付敵人的喧嘩騷動,這是掌握了敵我雙方的心理特點。用自己的近道便捷對付敵人的遠途奔波,用自己的安逸對付敵人的疲勞,用自己的飽食對付敵人的饑餓,這是掌握了敵我雙方的戰鬥力情況。不要截擊旗幟齊整的敵人,不要攻擊軍容壯大的敵人,這是采取了靈活變通的戰術思想。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一〕,佯北勿從〔二〕,銳卒勿攻〔三〕,餌兵勿食〔四〕,歸師勿遏〔五〕,圍師必闕〔六〕,窮寇勿迫〔七〕。此用兵之法也。

〔一〕高陵勿向,背丘勿逆:杜牧曰:“向者,仰也。背者,倚也。逆者,迎也。言敵在高處,不可仰攻;敵倚丘山下來求戰,不可逆之。此言自下趨高者力乏,自高趨下者勢順也。故不可向迎。”

〔二〕佯北勿從:賈林曰:“敵未衰,忽然奔北,必有奇伏要擊我兵,謹勒將士,勿令逐追。”佯,假裝,偽裝。北,敗逃,敗走。從,跟隨,這裏是追擊的意思。

〔三〕銳卒勿攻:陳皞曰:“蓋言士卒輕銳,且勿攻之,待其懈惰,然後擊之。所謂千裏遠鬥,其鋒莫當,蓋近之爾。”張預曰:“敵若乘銳而來,其鋒不可當,宜少避之,以伺疲挫。”

〔四〕餌兵勿食:王皙曰:“餌我以利,必有奇伏。”餌兵,指敵人拋出的誘餌。

〔五〕歸師勿遏:李筌曰:“士卒思歸,誌不可遏也。”張預曰:“兵之在外,人人思歸,當路邀之,必致死戰。”遏,攔阻,阻截。

〔六〕圍師必闕: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麵,闕其一麵。所以示生路也。’”劉慶說:“春秋時期,大多數戰爭並不是要完全摧毀敵國、殲滅敵軍,而是以有限的軍事行動達成稱霸的目的,因此不主張或不能進行殲滅作戰,攻克敵人城邑營壘手段也嫌簡陋。考慮到敵軍‘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入深則拘,不得已則鬥’(《孫子·九地篇》)的心理狀態,從渙散敵軍鬥誌、瓦解敵軍防禦的角度考慮,‘圍師必闕’的原則受到兵家的普遍遵守。”闕,缺口。

〔七〕窮寇勿迫:杜牧曰:“漢宣帝時,趙充國討先零羌。羌睹大軍,棄輜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窮寇也,不可迫。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將曰:‘善。’虜果赴水,溺水者數萬,於是大破之也。”窮寇,陷入絕境的敵人。迫,逼迫。

【譯文】用兵打仗的原理是:敵人如果占據了高地就不要仰攻;敵人如果背靠高地就不要迎擊;敵人如果假意敗逃就不要追擊;敵人有銳氣時不要進攻;敵人拋出的誘餌不要吞食;對退歸本國的敵軍不可阻截;對已被包圍的敵人,應給他們留下一個缺口,以避免其負隅頑抗;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逼迫。這些就是用兵打仗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