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地”是本篇的重要題旨之一。《行軍篇》與本篇雖均研究地形,卻角度有別,前者是從行軍過程中“處軍”的角度,而本篇則是從戰場上“對敵作戰”的角度。
第一段首先提出了“通者”、“掛者”、“支者”、“隘者”、“險者”、“遠者”六種地形概念,繼而揭示了在不同地形條件下所應采用的戰術原則。前三種地形是從敵我雙方進出往來方便與否加以區分命名的;後三種則分別是從狹窄、安危、遠近的角度命名的。作者強調,以上六種地形的探究,實屬“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第三段進而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若在製定對敵戰術時,用兵者不知“地”,不懂得地形作為“兵之助”的重要價值,不能根據地形“險厄遠近”的不同,機智靈活地運用相應的戰術,便難免淪為敗軍之將。“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這是孫子對軍事將領的諄諄告誡。“地”是《計篇》中的“五事”之一,在戰前“廟算”環節,“天地孰得”是考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指標。然而,關於“天地孰得”的具體考量內容,《計篇》卻語焉不詳。本篇、《行軍篇》以及《九地篇》對各類地形的研究,為人們籌算“地”之“孰得”提供了各種路徑,可視為是對《計篇》“地”論的展開與深化。
本篇末尾有警句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要求將領具備“四知”,即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能力。陳啟天曰:“本篇始終以將為言焉。為將者能先知此四者,然後乃可開始戰鬥,以求全勝。然則本篇之要義也。”他還指出:對於以上“四知”,本篇並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所側重,“知彼知天之事,已見於他篇,故本篇不甚詳。本篇所詳論者,則以知地為主,而知己次之。雖以《地形》名篇,而實不僅論地形也”。的確,除了“知地”之外,本篇的另外一大題旨是“知己”。對於將領而言,“知己”的關鍵是清楚自己的弱項,極力避免“六敗”。“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以上“六敗”的出現,究其緣由,“非天之災,將之過也”,是將領用兵不當,特別是治軍帶兵出現重大失誤造成的。將領既要關心愛護士卒,“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但又不能過分寬鬆,以免陷入“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的窘境。將領帶兵用兵素質的提高,與其是否具備高尚品德有關。本篇對將帥的政治品格提出了一個重要標準,即“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若將其中的“主”改成“國”,去掉其中的忠君思想,而替之以愛國情操,那麼這一標準便應成為當代用兵者須臾不能忘記的座右銘。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一〕。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二〕。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三〕。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四〕。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五〕。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六〕。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七〕;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八〕。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九〕;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一○〕。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一一〕。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一二〕。
〔一〕通者:指四通八達之地。“通形”與“交地”的概念相近。《九地篇》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李零說:“‘通形’的定義與《九地篇》的‘交地’相同,都是‘我可以往,彼可以來’,但其實不一樣。‘交地’是國與國彼此相鄰、互相接壤的地區,往來都很方便,不涉及作戰地點的形勢特點。”掛者:指易入難出之地。掛,掛礙,牽阻。支者:指兩軍對峙之地。吳九龍說:“指敵對雙方皆可據險對峙,不易於發動進攻的地區。”支,支撐,支持。隘者:指兩山峽穀之間的狹隘地帶。險者:指山峻穀深之地。遠者:指路途遙遠之地。李零說:“《地形》和《行軍》不一樣,《行軍》是講‘走’,《地形》是講‘打’,兩者都講地,但講法完全不一樣。前麵講‘四地’(山、水、斥澤、平陸),和行軍有關,屬於‘走’。這裏講‘六地’(通、掛、支、隘、險、遠),和作戰有關,屬於‘打’。”
〔二〕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杜佑曰:“謂俱在平陸,往來通利也。”
〔三〕“通形者”四句:杜牧曰:“通者,四戰之地,須先據高陽之處,勿使敵人先得,而我後至也。利糧道者,每於津厄或敵人要衝,則築壘或作甬道以護之。”高陽,指地勢高、向陽之地。利糧道,指有利於保持糧道的暢通。
〔四〕“掛形者”七句:杜牧曰:“掛者,險阻之地,與敵共有,犬牙相錯,動有掛礙也。往攻敵,敵若無備,攻之必勝,則雖與險阻相錯,敵人已敗,不得複邀我歸路矣;若往攻敵人,敵人有備,不能勝之,則為敵人守險阻,邀我歸路,難以返也。”
〔五〕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張預曰:“各守險固,以相支持。”
〔六〕“支形者”六句:梅堯臣曰:“各居所險,先出必敗。利而誘我,我不可愛,偽去引敵,半出而擊。”張預曰:“我舍險,則反為所乘,當自引去。敵若來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銳卒攻之,必獲利焉。”
〔七〕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曹操曰:“我先居之,必前齊隘口,陳而守之,以出奇也。”盈,指用重兵守住隘口。
〔八〕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曹操曰:“敵若先居此地,齊口陳,勿從也。即半隘陳者從之,而與敵共此利也。”
〔九〕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杜佑曰:“居高陽之地以待敵人;敵人從其下陰而來,擊之則勝。”
〔一○〕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曹操曰:“地形險隘,尤不可致於人。”
〔一一〕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陳皞曰:“夫與敵營壘相遠,兵力又均,難以挑戰,戰則不利。……夫挑戰,先須料我兵眾強弱,可以加敵則為之;不然,則不可輕進,自取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