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地形篇》一樣,本篇探究的重心也是軍事地形,但兩篇有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從戰場作戰的角度劃分出六種地形,本篇則依據對“人情之理”的深入揣摩,從軍隊進入敵國的“為客之道”出發而劃分出“九地”。趙本學曰:“上篇《地形》之地,排兵布陣之地也,以寬狹險易言之。《九地》之地,侵我所至之地也,以淺深輕重言之。兵之所至,其地有九等,其法不同,大要皆本於人情。善用兵者,深達人情之理,馭之以術,發之以機,則人可用而地不困。《孫子》是篇,首序地法於前,次究人情於後,且複覆說而再申之,詳悉周密,毫發無漏,其秘旨隱訣告人盡矣。”可知本篇具有“本於人情”、“詳悉周密”的特點。本篇可以第六段開頭“九地之變,屈伸之利”為界,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後一部分對前一部分的話題,再次給予層層展開、深入論述,故而呈現出趙氏所謂“複覆說而再申之”的特點。

“九地”分別指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本篇第一段對“九地”的概念一一定義後,指出了在每種地形條件下應當采取的戰術原則,即“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以上原則顯然基於作者以下三種可貴認識:其一是重視士卒作戰心態。其二是凸顯了趨利避害、化害為利的思想。要搶先占據並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如爭地、衢地,快速通過不利的地形如圮地,並要善於在不利的地形條件下扭轉危局。其三是軍事鬥爭須輔以外交手段。所謂“衢地則合交”,廣交外援,爭取同盟,以實現戰略意圖。

顯然,在對“衢地”等地形的研究中,作者已脫離戰術層麵,而進入戰略層麵。而這種較為宏觀的戰略視野,在文章其後對“為客之道”的探索中,得到了鮮明突出的呈現。吳如嵩將本篇具有戰略高度的用兵原則,依照文脈次序概括為以下八條:第一,麵對強敵,必須打敵要害,一戰而勝;第二,兵貴神速,攻無備,擊不意;第三,投之死地,愚兵激士;第四,同舟共濟,齊勇若一;第五,秘密開進,愚卒耳目;第六,威加於敵,其國可毀;第七,並敵一向,千裏殺將;第八,秘密決策,隱蔽準備。以上各條,深化並拓展了本書其他篇章的相關論述。尤其是《作戰篇》“兵貴勝,不貴久”的戰略指導思想,以上第一、二、五、六、七、八等條,多圍繞這一思想展開;合而觀之,便是一套較為係統的“速勝論”。當然,本篇也有一些必須剔除的糟粕,如“愚兵”思想,正視於此,當無損《孫子兵法》在中國古代兵學領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一〕。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二〕;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三〕;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四〕;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五〕;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六〕;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七〕;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八〕;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九〕;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一○〕。是故散地則無戰〔一一〕,輕地則無止〔一二〕,爭地則無攻〔一三〕,交地則無絕〔一四〕,衢地則合交〔一五〕,重地則掠〔一六〕,圮地則行〔一七〕,圍地則謀〔一八〕,死地則戰〔一九〕。

〔一〕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吳如嵩說:“孫子在軍事地理學上采用了兩種區分地理門類的標準。第一種分類標準:按照軍事鬥爭內部關係的一般規律區分為戰略範圍的軍事地理與戰術範圍的軍事地形。前者有九種,即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等‘九地’;後者有通、掛、支、隘、險、遠等‘六形’。第二種分類標準: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區分為地表形態類和軍事學術類。前者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以及山地河川、斥澤平陸;後者即包括前述的‘九地’、‘六形’。”李零說:“《軍爭》、《行軍》講‘打’,進入《九地》,是把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講,等於全麵總結。《九地》以‘地’為名,當然和‘地’有關。但它講‘地’,不是就地論地,而是強調人地相得。‘地’和‘兵’,兩個主旋律,反複變奏。它是把‘地’當治兵、用兵的手段。《孫子》論‘地’,是層層推進。……《九地》的講法,和這幾篇都不一樣,它是從戰線推進和戰區劃分的概念講,地形、地貌和地勢,是裝在這類概念裏講,特點是宏觀。”

〔二〕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曹操曰:“士卒戀土,道近易散。”李筌曰:“卒恃土,懷妻子,急則散,是為散地也。”何氏曰:“吳王問孫武曰:‘散地,士卒顧家,不可與戰,則必固守不出;若敵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急來攻,則如之何?’武曰:‘敵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軍為家,專誌輕鬥。吾兵在國,安土懷生,以陳則不堅,以鬥則不勝,當集人合眾,聚穀蓄帛,保城備險,遣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隱於天氣陰晦、昏霧,出其不意,襲其懈怠,可以有功。’”張預曰:“戰於境內,士卒顧家,是易散之地也。鄖人將伐楚師,楚鬥廉曰:‘鄖人軍其郊,必不誡;恃近其城,莫有鬥誌。’果為楚所敗是也。”

〔三〕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曹操曰:“士卒皆輕返也。”何氏曰:“輕地者,輕於退也。入敵境未深,往返輕易,不可止息,將不得數動勞人。吳王問孫武曰:‘吾至輕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大將欲進,士卒欲退,上下異心。敵守其城壘,整其車騎,或當吾前,或擊吾後,則如之何?’武曰:‘軍至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佯惑,示若將去。選驍騎,銜枚先入,掠其牛馬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又曰:‘軍入敵境,敵人固壘不戰,士卒思歸,欲退且難,謂之輕地。當選驍兵伏要路,我退敵追,來則擊之也。’”

〔四〕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曹操曰:“可以少勝眾,弱擊強。”李筌曰:“此厄喉守險地,先居者勝,是為爭地也。”何氏曰:“爭地,便利之地,先居者勝,是以爭之。吳王問孫武曰:‘敵若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奇,則如之何?’武曰:‘爭地之法,先據為利,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爭先之道也。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鬥,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

〔五〕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曹操曰:“道正相交錯也。”陳皞曰:“交錯是也,言其道路交橫,彼我可以來往。如此之地,則須兵士首尾不絕,切宜備之。故下文雲‘交地,吾將謹其守’,其義可見也。”何氏曰:“交地,平原交通也。一曰:可以交結,不可杜絕之,絕之致隙。又曰:交通四遠,不可遏絕。吳王問孫武曰:‘交地吾將絕敵,使不得來,必令吾邊城修其守備,深絕通路,固其隘塞。若不先圖之,敵人已備,彼可得而來,吾不得而往,眾寡又均,則如之何?’武曰:‘既我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吾分卒匿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隱廬,出其不意,可以有功也。’”

〔六〕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曹操曰:“先至得其國助也。”何氏曰:“衢地者,地要衝,控帶數道,先據此地,眾必從之,故得之則安,失之則危也。吳王問孫武曰:‘衢地必先,若吾道遠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武曰:‘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所謂先者,必先重幣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眾已屬矣。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掎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莫知所當。’”

〔七〕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曹操曰:“難返之地。”杜牧曰:“入人之境已深,過人之城已多,津梁皆為所恃,要衝皆為所據,還師返斾,不可得也。”何氏曰:“重地者,入敵已深,國糧難應資給,將士不掠何取?吳王問孫武曰:‘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逾越,糧道絕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欲食於敵,持兵不失,則如之何?’武曰:‘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於上,多者有賞,士卒無歸意。若欲還出,即為戒備,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以牛馬為餌。敵人若出,鳴鼓隨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外相應,其敗可知也。’”

〔八〕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何氏曰:“圮地者,少固之地也,不可為城壘溝隍,宜速去之。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圮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在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曰:‘先進輕車,去軍十裏,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九〕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杜牧曰:“出入艱難,易設奇伏覆勝也。”何氏曰:“圍地,入則險隘,歸則迂回,進退無從,雖眾何用?能為奇變,此地可由。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我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曰:‘圍地之宜,必塞其闕,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並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則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陳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疾擊務突。我則前鬥後拓,左右掎角也。’又曰:‘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縈我以旗,紛紜若亂,不知所之,奈何?’武曰:‘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輕兵進挑,陳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

〔一○〕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何氏曰:“死地力戰或生,守隅則死。吳王問孫武曰:‘吾師出境,軍於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眾,使之投命潰圍,則如之何?’武曰:‘深溝高壘,示為守備。安靜勿動,以隱吾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灶,割發捐冠,絕去生慮。將無餘謀,士有死誌。於是,砥甲礪刃,並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吳王曰:‘若吾圍敵,則如之何?’武曰:‘山峻穀險,難以逾越,謂之窮寇。擊之之法:伏卒隱廬,開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無鬥意,因而擊之,雖眾必破。’《兵法》又曰:‘若敵人在死地,士卒勇氣,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必開去道,以精騎分塞要路,輕兵進而誘之,陳而勿戰,敗謀之法也。’”

〔一一〕散地則無戰:梅堯臣曰:“我兵在國,安土懷生,陳則不堅,鬥則不勝,是不可以戰也。”

〔一二〕輕地則無止:杜牧曰:“故曰輕地也,當必選精騎,密有所伏;敵人卒至,擊之勿疑;若是不至,逾之速去。”梅堯臣曰:“始入敵境,未背險阻,士心不專,無以戰為,勿近名城,勿由通路,以速進為利。”

〔一三〕爭地則無攻:曹操曰:“不當攻,當先至為利也。”李筌曰:“敵先居地險,不可攻。”

〔一四〕交地則無絕:杜牧曰:“川廣地平,四麵交戰,須車騎部伍,首尾聯屬,不可使之斷絕,恐敵人因而乘我。”

〔一五〕衢地則合交:孟氏曰:“得交則安,失交則危也。”

〔一六〕重地則掠:曹操曰:“畜積糧食也。”孟氏曰:“因糧於敵也。”趙本學曰:“輕地不患糧食之不足,惟患士卒之不戰;重地不患士卒之不戰,惟患糧食之不足。”

〔一七〕圮地則行:曹操曰:“無稽留也。”梅堯臣曰:“既毀圮不可依止,則當速行,勿稽留也。”

〔一八〕圍地則謀:杜牧曰:“難阻之地,與敵相持,須用奇險詭譎之計。”

〔一九〕死地則戰:陳皞曰:“陷在死地,則軍中人人自戰,故曰‘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譯文】孫子說:根據用兵的法則,軍事地理可分為如下九種類型: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諸侯在本國土地上作戰,叫做散地;進入敵國國境不深的,叫做輕地;我方得到有利,敵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區,叫做爭地;我方可以前往,敵人也可以到來的地區,叫做交地;同幾個諸侯國的土地接壤,先到達就可以得到多國援助的,叫做衢地;進入敵國的縱深地帶,經過敵人城邑已很多的,叫做重地;凡是在山林、險阻、沼澤等難以通行的地帶行軍,叫做圮地;入口狹窄,歸路迂回,敵人用少量兵力就可以擊敗我軍眾多兵力的,叫做圍地;速戰就能生存,不速戰就會滅亡的,叫做死地。所以在散地不要作戰,在輕地不要停留,在爭地不要進攻,在交地不要讓部隊首尾不接,在衢地要廣交外援,在重地要掠取糧草,在圮地要快速通過,在圍地要謀劃突圍,在死地要拚死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