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一〕,眾寡不相恃〔二〕,貴賤不相救〔三〕,上下不相收〔四〕,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五〕。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六〕。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七〕?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八〕。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
〔一〕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郭化若說:“能使敵軍的前、後部隊不能相策應。”
〔二〕眾寡不相恃:郭化若說:“使敵軍的主力和小部隊不能互相依靠。”
〔三〕貴賤不相救:郭化若說:“使敵軍的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應。”貴,指將官。賤,指士卒。
〔四〕上下不相收:收,聚集,聯係。
〔五〕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杜牧曰:“多設變詐,以亂敵人,或衝前掩後,或驚東擊西,或立偽形,或張奇勢,我則無形以合戰,敵則必備而眾分。使其意懾離散,上下驚擾,不能和合,不得齊集。此善用兵也。”
〔六〕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梅堯臣曰:“然能使敵若此,當須有利則動,無利則止。”
〔七〕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張預曰:“前所陳者,須兵乘相敵,然後可為。故或人問武曰:‘彼兵眾於我,而又整肅,則以何術待之也?’”趙本學曰:“苟遇敵兵多而且整,勢將來攻;欲守則未備,欲戰則畏其鋒,若何而為計耶?”整,指陣容嚴整。
〔八〕先奪其所愛,則聽矣:曹操曰:“奪其所恃之利。若先據利地,則我所欲必得也。”李筌曰:“孫子故立此問者,以此為秘要也。所愛,謂敵所便愛也。”陳皞曰:“愛者,不止所恃利,但敵人所顧之事,皆可奪也。”朱軍說:“凡是運用各種手段控製敵方賴以進行戰爭的關鍵或要害,足以迫使其屈從於己方的,都是奪其所愛,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手段之一。英國人利德爾·哈特所歸納的‘間接戰略’就是源於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愛,珍愛,這裏是重視的意思。
〔九〕“兵之情主速”四句:李筌曰:“不虞不戒,破敵之速。”陳皞曰:“此言乘敵人有不及、不虞、不戒之便,則須速進,不可遲疑也。蓋孫子之旨,言用兵貴疾速也。”趙本學曰:“言兵以神速為貴必也,乘人倉卒不及為之,時而由其所不料度之路,以攻其所不戒備之處。”“善攻人者,審其幾而神之;善自守者,先其幾而防之。”“孫子此三言者,可謂應人者之第一術,可為遠征者之第一患。”吳如嵩曰:“後世之‘兵貴神速’一詞,就源於孫子‘兵之情主速’。《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思想在這裏又作了進一步表述。‘不及’,措手不及;‘不虞’,料想不到;‘不戒’,沒有戒備。這都是為客之道的打法。”情,實情,這裏是原則、法理的意思。不虞,意料不到。
【譯文】所謂古代善於用兵的人,能使敵人的部隊前後不能相互策應,主力和小部隊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應,能使敵軍上下失去聯係,能使敵軍的士卒散亂而無法集中,隊伍集合起來了卻不整齊。符合我軍利益就行動,不符合我軍利益就停止。試問:敵人兵力眾多而又陣容嚴整。將要前來與我決戰,我方該如何對付?回答是:首先奪取敵人所重視的要件,敵人就會聽從我方調遣。用兵的原則是貴於神速,神速就能趁敵人尚未趕到,從敵人意料不到的路徑,攻擊敵人不加戒備的地方。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一〕;掠於饒野,三軍足食〔二〕;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三〕。
〔一〕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李筌曰:“夫為客,深入則誌堅,主人不能禦也。”杜牧曰:“言大凡為攻伐之道,若深入敵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誌,其心專一,主人不能勝我也。”吳如嵩說:“孫子關於‘九地’的為客之道主要講了兩個層麵上的問題:一個是戰術層麵,一個是戰略層麵。戰術層麵,孫子具體提出並闡述了‘九地’之名,‘九地’的定義以及在‘九地’作戰的戰術要求;戰略層麵,孫子從戰略的高度宏觀地論述了戰略進攻作戰的若幹原則和方法。”為客,指進入敵國,我軍便由主而成為客。
〔二〕掠於饒野,三軍足食:張預曰:“兵在重地,須掠糧於富饒之野,以豐吾食。”
〔三〕“謹養而勿勞”四句:張預曰:“堅壁自守,勤撫士卒,勿任以勞苦。令氣盛而力全,常為不可測度之計。伺敵可擊,則一舉而克。王翦伐荊,常用此術。”謹,小心,謹慎。養,保養,休整。並,合,這裏是集中、提高的意思。積,積聚,積蓄。運兵,指部署兵力。
【譯文】凡是進入敵國,其作戰原則是:深入敵境,士卒會專心作戰,敵軍因此就不能取勝;在富饒的原野上掠取糧草,三軍就會有充足的糧食;小心保養士卒的體力而不要讓他們勞累,提高士氣,積蓄力量;部署兵力,施展計謀,使敵人感到我方深不可測。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一〕;死焉不得〔二〕?士人盡力〔三〕。兵士甚陷則不懼〔四〕,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五〕,不得已則鬥〔六〕。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七〕,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八〕。
〔一〕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杜牧曰:“投之無所往,謂前後進退皆無所之,士以此皆求力戰,雖死不北也。”北,打了敗仗往回跑。
〔二〕死焉不得: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張預曰:“士卒死戰,安不得誌?”
〔三〕士人盡力:曹操曰:“在難地,心並也。”王皙曰:“人在死地,豈不盡力?”
〔四〕兵士甚陷則不懼:杜牧曰:“陷於危險,勢不獨死,三軍同心,故不懼也。”
〔五〕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杜牧曰:“言深入敵境,走無生路,則人心堅固,如拘縛者也。”拘,拘束,束縛,這裏是軍心凝聚的意思。
〔六〕不得已則鬥:曹操曰:“人窮則死戰也。”
〔七〕“其兵不修而戒”四句:張預曰:“危難之地,人自同力,不修整而自戒慎,不求索而得情意,不約束而親上,不號令而信命,所謂同舟而濟,則吳越何患乎異心也?”修,修治,治理。
〔八〕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計。”張預曰:“欲士死戰,則禁止軍吏不得言妖祥之事,恐惑眾也。去疑惑之計,則至死無他慮。《司馬法》曰:‘滅厲祥。’此之謂也。儻士卒未有必戰之心,則亦有假妖祥以使眾者。田單守即墨,命一卒為神,每出入約束,必稱神,遂破燕是也。”祥,吉凶的預兆,這裏指占卜等迷信活動。之,往,這裏是逃脫、逃走的意思。
【譯文】將士卒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他們就會死戰而不會敗逃;士卒死戰,哪有不得勝之理?士卒人人盡心竭力。一旦士卒深深陷入危險境地,就能團結一心而不會感到懼怕,士卒走投無路就會人心穩固,深入敵境就會軍心凝聚,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就會決一死戰。所以,士卒在死地作戰,就會不待治理而有戒敵之心,無須要求就有作戰意誌,不加約束就能親近團結,不必嚴令就會信守紀律,製止迷信,消除疑慮,士卒就能到死也不會逃走。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一〕。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二〕。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三〕。
〔一〕“吾士無餘財”四句:曹操曰:“皆燒焚財物,非惡貨之多也;棄財致死者,不得已也。”惡,討厭,憎惡。
〔二〕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計。”偃,躺倒。頤,麵頰。
〔三〕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張預曰:“人懷必死,則所向皆有專諸、曹劌之勇也。專諸,吳公子光使刺殺吳王僚者。劌當為沫。曹沫以勇力事魯莊公,嚐執匕首劫齊桓公。”
【譯文】我方士卒沒有多餘的財物,不是因為他們憎惡財貨;我方士卒敢於舍棄性命,不是因為他們討厭長壽。作戰命令發布之日,坐著的士卒涕淚沾上衣襟,躺著的士卒淚流滿麵。把士卒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他們就會具備專諸、曹劌的勇氣了。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一〕。率然者,常山之蛇也〔二〕,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三〕。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四〕;齊勇若一,政之道也〔五〕;剛柔皆得,地之理也〔六〕。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七〕。
〔一〕率然: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蛇。《神異經·西荒經》曰:“西方山中有蛇,首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觸之者,中頭則尾至,中尾則頭至,中腰則頭尾並至,名曰率然。”
〔二〕常山:即恒山,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成此名,是五嶽中的北嶽,位於今山西渾源南。
〔三〕“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四句:張預曰:“吳、越,仇讎也,同處危難,則相救如兩手,況非仇讎者,豈不猶率然之相應乎?”
〔四〕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曹操曰:“方馬,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此言專難不如權巧。”張預曰:“上文曆言置兵於死地,使人心專固,然此未足為善也。雖置之危地,亦須用權智,……要使士卒相應如一體也。”
〔五〕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張預曰:“既置之危地,又使之相救,則三軍之眾,齊力同勇如一夫,是軍政得其道也。”
〔六〕剛柔皆得,地之理也:張預曰:“得地利,則柔弱之卒亦可以克敵,況剛強之兵乎?剛柔俱獲其用者,地勢使之然也。”剛柔,分別指剛強與柔弱的士卒。一說指性質不同的地理條件。楊丙安說:“各家多以‘剛柔’指強弱,言強弱皆得其用者,地理條件使之然也。按正文明言‘地之理’,非言地之助,故‘剛柔’乃以地言之,指性質不同之地理條件如高下、險夷等。‘剛柔皆得,地之理也’:言使不同地理條件皆能得其所用,皆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意即掌握運用地形地勢之一般原則要求也。”
〔七〕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張預曰:“三軍雖眾,如提一人之手而使之,言齊一也。故曰:將之所揮,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
【譯文】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部隊做到如同率然。率然是常山的一種蛇,打它的頭部,尾部就會來救應,打它的尾部,頭部就會來救應,打它的腰部,頭部和尾部都會來救應。試問:部隊可以做到像率然一樣嗎?答道:可以。吳國人和越國人彼此相互敵視,但是當他們同船共渡的時候,遇上大風,他們能像左手幫右手一樣相互救援。將馬匹捆綁在一起,將車輪掩埋起來,認為這樣就能使軍心穩固,而其實這是不值得依靠的;使士卒齊心協力勇敢作戰,就像一個人一樣團結,這說明軍隊管理得法;剛強的士卒和柔弱的士卒均能拚出全力,這說明將領能夠利用地形之利。所以善於用兵的將領,能使全軍攜起手來,就像一個人一樣齊心,這是客觀形勢不得已使然。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一〕。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二〕;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三〕;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四〕。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五〕;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六〕,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七〕。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八〕。
〔一〕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張預曰:“其謀事,則安靜而幽深,人不能測;其禦下,則公正而整治,人不敢慢。”趙本學曰:“上文言人情必戰於死地,死地能使人自戰矣。然所以置人於死地者,則又在於將軍有顛倒駕駛之術,若使士卒知其為死地,寧可使之就耶?故此複以將軍之事言之也。靜者,鎮重凝定而不燥擾。幽者,沉潛深默而不可測度。正者,嚴厲方特人不敢犯。治者,周悉縝密事無遺漏。備此四德,乃可以為大將。下文所雲乃靜幽、正治者之能事也。”靜,冷靜。以,相當於“而”。幽,幽深。正,公正。治,治理得好,善於治理。
〔二〕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曹操曰:“愚,誤也。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陳啟天曰:“前途之危險與軍機之運用,此不宜使士卒先知者,故宜設計使士卒不知前途之危險,但服從將軍之命令而行。”楊丙安說:“此句明言‘使人無知’,下句又明言‘若驅群羊’,以及‘使人無識’,‘使人不得慮’等等,是孫子之愚兵政策甚明,豈止恐其泄密計而已。”楊善群說:“孫子這裏所論述的治軍方法,倒和老子的治民方法很有些相似。……老子主張‘愚民’、‘使民無知無欲’,從而便於統治者的統治;孫子主張‘愚士卒’、‘使之無知無識’,從而便於將帥的帶領。二者的方法和目的是一樣的。”愚,蒙蔽,蒙騙。
〔三〕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杜牧曰:“所為之事,所有之謀,不使知其造意之端,識其所緣之本也。”郭化若說:“戰法經常變化,計謀不斷更新,使人們無法識破機關。”易,改變,變化。革,變革,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