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80年代,為了給我的家鄉寫出一篇全景式報告文學,我第一次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平山之旅。在這個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使我愈加熱血沸騰!我的鄉親們在國難當頭時那種挺身而出、毀家紓難的壯舉;那種“寧做戰死鬼,不當亡國奴”的氣節;那種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壯士斷臂、前赴後繼的精神,不由人不振聾發聵、驚魂蕩魄。我帶著敬畏的心情,第一次粗線條地把這段曆史勾勒了出來。
打開張誌平先生厚重精美的《西柏坡之戀》,立刻被其雋永精雅的300多首詩詞吸引。清詞麗句裏多出了一泓碧波蕩漾的鄉情,紅色文化裏讀出作者赤誠的精神追求。正如著名學者陳晉所說:“就是把那些重大事件、革命先烈、重要遺址背後的精神,升華為感情、轉化為文化……就是通過這樣的詩歌、這樣的描寫來增加人們的紅色記憶。沒有了記憶,所有的精神價值也就缺少感動人的載體……從這本書裏邊我們得到的啟發就是黨史要發揮資政育人的作用,就必須要為黨的曆史和黨的精神插上翅膀。”誠如陳晉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作者耗盡一生做的這件事,說到底,就是傳承文化,積累智慧。哪個民族,哪個國度,不需要這樣的人和事呢?”
新近,張誌平先生作為總策劃、總撰稿,率領河北電視台的創作團隊,輾轉全國十餘個省市采訪170餘位相關人士,並遠赴加拿大白求恩的故鄉、日本宮崎縣美穗子的家鄉采訪拍攝,目前完成八集大型文獻紀錄片《平山記憶》,將於2015年8月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全片以樸實、凝重並帶有鮮明平山地域特點的風格,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展示平山兒女以其仁厚實在、悲歌慷慨的風骨,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的貢獻和犧牲。
這正是有了誌平先生多年的深厚積累和深入思考,出於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才有了《平山記憶》,張誌平覺得,讓平山先烈和前輩們不朽的精神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永遠湧動在後人的血液之中,成為我們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傳承,是黨史研究者最大的心願。
這些年來,張誌平先生帶動了一大批熱心紅色文化專家學者、文藝工作者,讓年輕的創作團隊接力“紅色記憶”。正如《平山記憶》總編導張軍鋒所感:拍攝這部片子讓我經曆了一次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禮;16個月,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和這塊讓人熱血沸騰的土地做心靈的對話;《平山記憶》是對先烈們最崇高的致敬,《平山記憶》是我們紀錄片人一次一往情深的紅色尋根……
擁著戰爭的悲涼而活
——尋訪九旬高齡平山團老戰士隨感
一
炎炎夏日的早晨,微雨帶來了些許涼爽,母親說,今天該去采訪那個平山團的人了吧?果然電話響起,朋友為我們約的老戰士可以采訪了!前幾日,因天氣太熱,老戰士的女兒說等哪天涼快些就可以采訪她的父親。今果成行,欣然前往。
一年多來,跑了石家莊、保定、正定等幹休所,去了平山,去了京津,去了五台山到過南泥灣,采訪許多老戰士,但是遺憾的是,還沒有找到一個1937年10月由洪子店出發的718團戰士,心裏知道,那1700多名最早期的戰士恐怕存者無幾了。在這段時間裏,親戚好友,特別是平山籍的朋友不停地為我提供采訪線索:這個說,三爺爺是平山團的,那個說二大伯是平山團的,又有姑姥爺又有老姨夫,等細細去問,無不黯然說,已經過世了,或有在世的,興衝衝地奔去,老人或病或不能言了。我去了石家莊市的新疆幹休所,也無功而返。河北省政協文史委的同誌萬裏迢迢到阿克蘇,也找不到平山團最早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