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地處歐洲心髒地區,自古即為人文薈萃之地。二次大戰後,於短期內由廢墟中茁壯,成為目前歐洲經濟力量最強大的國家,更居歐洲共同體的領導地位。此一成功之事實,絕非偶然,實乃民族性所致。德國人守法與敬業精神,治學態度的嚴謹,早已享譽國際。

德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曆程

近現代德國教育的發展受到其政治經濟發展的直接製約和影響。德國不同於英國和法國,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國家。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英、法兩國已經經曆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政治上分別建立了君主立憲製的國家或資產階級共和國,經濟迅速發展。然而,這時的德國仍處在封建割據的狀況,是一個由許多大小城邦組成的封建聯邦式的農業國。其中最強大的兩個城邦國,一個是普魯士,另一個是奧地利。農業人口占當時總人口的70%以上,資產階級不集中也不富裕,且政治上軟弱,妥協性強,但向往革命。因為有英、法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德國社會的變革雖然起步較晚,但卻能後來居上。到了19世紀中期,已在各方麵出現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新局麵。至1870年,德國工業生產增長比英法快兩倍,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比重達15.7%,僅次於美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第二工業強國。重工業的大規模發展,使德國成為無產階級力量較為強大的國家。產業工人人數多而且團結,加上革命理論思維的發展,德國很快成為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中心和偉大哲學家雲集薈萃的大本營。

隨著德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其教育也經曆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一、新教派控製教育的時期

D德國中小學教育特色與借鑒eguozhongxiaoxuejiaoyuteseyujiejian

D第一章德國中小學教育概述eguozhongxiaoxuejiaoyugaishu

歐洲文藝複興以後,德國的學校教育便與宗教改革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宗教改革中產生的新教派,包括路德派和後來的虔信派,為了發展新教的勢力,十分重視教育。先是路德派建立並發展了初等學校(德意誌學校的前身)、拉丁中學和文法中學(文科中學的前身),並按新教教義辦大學。到了18世紀初葉,虔信派僅在普魯士就開辦了2000多所學校,還辦了許多貧民學校、拉丁語學校、初等學校、師範學校、孤兒院,等等。新教派的這些教育舉措,主觀上是為新教派攬民心、爭地盤,擴大影響,客觀上卻起到了一個發展民族教育的作用。

二、各封建公國分權管理教育的時期

這一時期適逢德國的18世紀,德國還處於封建割據的狀態,各封建公國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管理著本轄區的教育,其主要特點有:

(一)頒布強迫義務教育法

17世紀初,各封建公國已經把初等教育由教會控製變為國家管理,並開始頒布自己的強迫義務教育法。然而,真正全麵實現城邦國(公國)分管教育還是18世紀以後。最有代表性的是18世紀初,普魯士兩次頒布的實施強迫教育法令。腓特烈二世頒布的學校教育法令很著名,它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接受教育,否則對家長實行罰款。普魯士頒布的《民法》被稱為世俗教育的“大憲章”,其中關於學校教育的條款明確規定:各級學校均係國家機構,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學校的職責;設立學校要經國家允許;所有公立學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監督和視察。

(二)設立教育管理機構

各封建公國除了通過立法加強對學校的管理外,還設立必要的機構,直接把學校管理權掌握起來,1787年普魯士成立的高級學校委員會就是負責管理中等和高等學校的專門機構。從教會把持學校到公國管理學校應當說是曆史上的一種進步現象,它反映了當時德國新興資產階級革命的願望和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三)興辦實科中學

實科中學的興辦和騎士學校的衰亡也是這一時期德國中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特點。擔任把貴族子弟訓練成為文武官職或外交人員的騎士學院,從17世紀中葉開始到18世紀中葉,曆時一個世紀就逐漸衰亡。從18世紀初開始,德國則出現了適應工商資產階級活動需要的實科中學,它比英國、法國的實科中學早建一個世紀。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最早的一所是1708年虔誠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創辦的“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1747年赫克在柏林市又開辦了一所“經濟學、數學實科中學”,之後德國各個城市都興辦了這種學校。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學、力學、自然等學科為主,並輔之以繪畫、製圖,後來又增設建築、商品經濟、貿易、經濟等學科。教學內容均和實際生活、國民經濟部門直接相聯係,適應了德國發展重工業為主導的經濟方針,為德國後來成為工業強國培養了大批經濟管理人才。這一點,德國新興資產階級顯得比英國、法國資產階級更有遠見。

(四)改革高等教育內容

這一時期,德國的大學也增加了人文學科(曆史、哲學、法律等)人文主義精神開始占據重要地位,改變了以神學宗教為主要學科的狀況。學校教學用語上不再限於拉丁語與希臘語,可以用德語授課。這不僅大大有利於發展德國的民族文化與精神,也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活躍學術研究。

三、18世紀末至普法戰爭(1870)時期